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为了保障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发现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东某医药院校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CNKI、万方、网络、报刊等研究工具,搜索大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报告,分析并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为本文研究提供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2010-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优势、课程设置合理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方法评价等五方面的内容。本次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248份,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48人,其中男生178人,占51.1%,女生170人,占48.9%;2010届毕业生102人,占29.3%,2011届毕业生112人,占32.1%,2012届毕业生134人,占38.5%;电子商务专业方向72人,占20.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68人,占19.5%,物流管理专业方向65人,占18.7%,市场营销专业方向74,21.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69人,占19.8%。
2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要求。分析显示,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方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一致,都是培养具备管理、医学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调查结果显示,51.2%毕业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好或者好,但还有23.1%的毕业生不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0届,2011届的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可度高于刚毕业的2012届的毕业生,认为很好或者好的比例多出9.2%。由此可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专业所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显示,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培养专业素养为目的的专业课、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选修课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课四大类,课程设计覆盖较广。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四大类课程总共288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999学时,占34.6%,专业课1440学时,占39.8%,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原则,但选修课180学时,只占6.2%,表明选修课的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展,也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管理专业是医药院校下设置的,具有浓厚医药背景,但分析发现,跟医药相关的课程只有1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1.2%。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5.8%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41.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度为一般。同时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总体评价调查发现,6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淡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此可见,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学时比例分配不均,选修课比重较低,功能被弱化,医药专业知识被淡化等问题。造成课程设置失衡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引、反复专家论证以及调研等有效方法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导致科目的设置、课时的分配以及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4实践教学分析
实践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实践课270学时,占总学时的9.3%,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和毕业实习,实践课比例太低,专业课中的实验课有1712学时,只占专业课总学时的19.1%,实验课比重偏低。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发现,63.9%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机会,强调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上可见,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乏科学组织和安排,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校对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实验室资源有限,实验课开设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校外实习基地业务开展较少,缺少实践平台。
5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正确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研究调查发现,53.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教学手法单一,讲课乏味无趣,同时有51.2%的毕业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引进学校人才时比较注重学历,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不太重视,同时管理专业81.9%的专任教师来自高校本身,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只是强调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对实践能力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和改革,也是教学方式拘泥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原因。
6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分析
对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被忽略。分析表明,本专业除了每年毕业季的例行毕业信息登记以及就业指导部门偶尔组织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相关情况调研外,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虽然2007年教育部在本院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评估内容主要针对教学过程,缺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可见,目前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高校多与社会脱节,依赖于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评测系统操作性较弱。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医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深化和拓宽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论证,通过调研、座谈会、头脑风暴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使课程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第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学习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个性发展为驱动,全方位推进产学结合、教与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3+1”,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学院本身的专业特点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前三年主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通过系统化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使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大四学年,把学生放到企业中,由企业带教老师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第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企业工作背景,引进具有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加强在职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校内外教师交流活动。另外,需引导教师对实践经验与教学、科研相互融合,不断革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及说服力。
第四,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标准,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可以由教育部门主导,允许社会中介调研机构参与,经过反复专家论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管理专业人才评价系统,适时把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反馈给高校,使高校能及时改进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确保应用型人才输出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1): 34-37.
[2]宋小燕.试论“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64-166.
[3]程淑琴,张金合,周振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兽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4]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12):65-67.
[5]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东某医药院校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CNKI、万方、网络、报刊等研究工具,搜索大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报告,分析并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为本文研究提供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2010-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优势、课程设置合理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方法评价等五方面的内容。本次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248份,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48人,其中男生178人,占51.1%,女生170人,占48.9%;2010届毕业生102人,占29.3%,2011届毕业生112人,占32.1%,2012届毕业生134人,占38.5%;电子商务专业方向72人,占20.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68人,占19.5%,物流管理专业方向65人,占18.7%,市场营销专业方向74,21.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69人,占19.8%。
2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要求。分析显示,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方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一致,都是培养具备管理、医学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调查结果显示,51.2%毕业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好或者好,但还有23.1%的毕业生不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0届,2011届的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可度高于刚毕业的2012届的毕业生,认为很好或者好的比例多出9.2%。由此可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专业所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显示,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培养专业素养为目的的专业课、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选修课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课四大类,课程设计覆盖较广。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四大类课程总共288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999学时,占34.6%,专业课1440学时,占39.8%,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原则,但选修课180学时,只占6.2%,表明选修课的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展,也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管理专业是医药院校下设置的,具有浓厚医药背景,但分析发现,跟医药相关的课程只有1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1.2%。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5.8%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41.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度为一般。同时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总体评价调查发现,6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淡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此可见,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学时比例分配不均,选修课比重较低,功能被弱化,医药专业知识被淡化等问题。造成课程设置失衡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引、反复专家论证以及调研等有效方法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导致科目的设置、课时的分配以及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4实践教学分析
实践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实践课270学时,占总学时的9.3%,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和毕业实习,实践课比例太低,专业课中的实验课有1712学时,只占专业课总学时的19.1%,实验课比重偏低。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发现,63.9%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机会,强调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上可见,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乏科学组织和安排,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校对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实验室资源有限,实验课开设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校外实习基地业务开展较少,缺少实践平台。
5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正确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研究调查发现,53.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教学手法单一,讲课乏味无趣,同时有51.2%的毕业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引进学校人才时比较注重学历,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不太重视,同时管理专业81.9%的专任教师来自高校本身,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只是强调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对实践能力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和改革,也是教学方式拘泥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原因。
6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分析
对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被忽略。分析表明,本专业除了每年毕业季的例行毕业信息登记以及就业指导部门偶尔组织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相关情况调研外,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虽然2007年教育部在本院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评估内容主要针对教学过程,缺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可见,目前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高校多与社会脱节,依赖于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评测系统操作性较弱。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医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深化和拓宽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论证,通过调研、座谈会、头脑风暴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使课程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第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学习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个性发展为驱动,全方位推进产学结合、教与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3+1”,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学院本身的专业特点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前三年主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通过系统化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使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大四学年,把学生放到企业中,由企业带教老师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第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企业工作背景,引进具有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加强在职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校内外教师交流活动。另外,需引导教师对实践经验与教学、科研相互融合,不断革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及说服力。
第四,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标准,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可以由教育部门主导,允许社会中介调研机构参与,经过反复专家论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管理专业人才评价系统,适时把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反馈给高校,使高校能及时改进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确保应用型人才输出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1): 34-37.
[2]宋小燕.试论“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64-166.
[3]程淑琴,张金合,周振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兽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4]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12):65-67.
[5]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