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格式化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危害重重。探讨格式化教学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学内容模糊不清、割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等,而要走出误区,教师加强解读文本的能力至关重要,再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探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危害;教学内容;合宜
一、令人担忧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套路
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格式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大面积地繁衍着:先是作家作品的介绍,接着是一两遍蜻蜓点水般的朗读,然后是学生逐段翻译,最后是教师象征性地提了几个问题。他们的教学重点和落点完全放在文言字词的梳理上。难道文言文的教学套路就只能这样?殊不知,长此以往,危害重重:
其一,大大削弱文本价值。众所周知,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尽管我们无法听到先人的言语,但是先人通过文字记录下的智慧、经验、故事等,我们可以触摸到。翻开教材,我们可以读到万千气象的古人世界:有对山川地理的描述,有对风俗人情的记录,有对仁人志士的赞美,有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等等。文言文蕴藏着极大的价值,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盲目,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
其二,大大增强教师惰性。教师这一行业很特殊,需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断地补充知识、更新知识。对于文言文教学,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但是“浅易”并不代表浮光掠影。如果一个教师极早地产生职业倦怠,不专心教学,不是误人误己吗?
其三,大大降低学生兴趣。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渴望增加更多的知识,加上他们的心智等方面日益成熟,对于格式化课堂上的那些知识,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掌握,所以这种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会让他们反感。一旦他们丧失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何以传承优秀文化?
二、格式化教学产生的原因
(1)教学内容模糊不清。语文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明显的前后知识和能力的定位,现行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或以主题或以文体等为单元,尽管都有明确的单元要求,但是面对具体的文本来说,又是见仁见智了。
(2)割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课标》“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上述格式化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工具性,忽视了《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除了“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之外,还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教师过分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都是理解上的偏执。
(3)中考棒下“利欲熏心”。因为面临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教学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考试,并自诩邓小平那句“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殊不知,不断提醒学生这题会考那题会考,重复性的劳动做多了,固然打好了中考一仗,但是教学只成为技术而不是艺术了,而且长此以往的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的兴趣日渐消失,还有浓浓的语文味也必将烟消云散。
三、怎样走出格式化教学的误区
(1)教师自身加强文言的解读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解读水平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教师只有把文言文教学当做阅读教学来看待,文言文才能发挥自身的魅力。对阅读教学的看法,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合适地阅读——理解、解释、感受、欣赏”,他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工作不是对文本作解释(是学生的工作,是学生在阅读),所以教师只有过硬的文言解读能力,才能把自己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而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2)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判断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经验。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的,有教点评方法的,有教写作技巧的等等,教学方法尽管会随着教学内容而转移,但是教学内容正确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就退居其次了。确立合宜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应当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比如著名的语文教师王君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整合起来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尝试背诵)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但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而且给学生的情感熏陶是一辈子的。
(3)重视文本的作用。刘国正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提出了要“用课文内容教学生”的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读《狼》,你不觉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自国家,小至个人,都难免会遇到“狼”的时候,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读《岳阳楼记》这篇立意高构思巧的美文,带领学生寻找文章的诗情、画意、理趣,体会文中人的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等等。
(4)探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尽管当前讨伐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声浪阵阵,但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确实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的,我认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也是必要的,只要它能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桃花源记》,为什么不举行一个“时空连线”的模拟采访,让孩子们在扮演渔人、村中人、陶渊明等角色中,深度走进桃花源,理解桃花源呢?教学《与朱元思书》,是不是可以进行比较教学,就写作上说,与郦道元写的《三峡》、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等比较,探讨写景的技巧?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做到“要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获得智慧,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就少有人走,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才能迸发出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我说语文》(王立根著,海峡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误区;危害;教学内容;合宜
一、令人担忧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套路
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格式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大面积地繁衍着:先是作家作品的介绍,接着是一两遍蜻蜓点水般的朗读,然后是学生逐段翻译,最后是教师象征性地提了几个问题。他们的教学重点和落点完全放在文言字词的梳理上。难道文言文的教学套路就只能这样?殊不知,长此以往,危害重重:
其一,大大削弱文本价值。众所周知,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尽管我们无法听到先人的言语,但是先人通过文字记录下的智慧、经验、故事等,我们可以触摸到。翻开教材,我们可以读到万千气象的古人世界:有对山川地理的描述,有对风俗人情的记录,有对仁人志士的赞美,有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等等。文言文蕴藏着极大的价值,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盲目,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
其二,大大增强教师惰性。教师这一行业很特殊,需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断地补充知识、更新知识。对于文言文教学,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但是“浅易”并不代表浮光掠影。如果一个教师极早地产生职业倦怠,不专心教学,不是误人误己吗?
其三,大大降低学生兴趣。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渴望增加更多的知识,加上他们的心智等方面日益成熟,对于格式化课堂上的那些知识,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掌握,所以这种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会让他们反感。一旦他们丧失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何以传承优秀文化?
二、格式化教学产生的原因
(1)教学内容模糊不清。语文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明显的前后知识和能力的定位,现行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或以主题或以文体等为单元,尽管都有明确的单元要求,但是面对具体的文本来说,又是见仁见智了。
(2)割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课标》“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上述格式化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工具性,忽视了《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除了“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之外,还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教师过分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都是理解上的偏执。
(3)中考棒下“利欲熏心”。因为面临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教学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考试,并自诩邓小平那句“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殊不知,不断提醒学生这题会考那题会考,重复性的劳动做多了,固然打好了中考一仗,但是教学只成为技术而不是艺术了,而且长此以往的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的兴趣日渐消失,还有浓浓的语文味也必将烟消云散。
三、怎样走出格式化教学的误区
(1)教师自身加强文言的解读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解读水平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教师只有把文言文教学当做阅读教学来看待,文言文才能发挥自身的魅力。对阅读教学的看法,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合适地阅读——理解、解释、感受、欣赏”,他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工作不是对文本作解释(是学生的工作,是学生在阅读),所以教师只有过硬的文言解读能力,才能把自己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而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2)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判断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经验。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的,有教点评方法的,有教写作技巧的等等,教学方法尽管会随着教学内容而转移,但是教学内容正确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就退居其次了。确立合宜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应当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比如著名的语文教师王君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整合起来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尝试背诵)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但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融合,而且给学生的情感熏陶是一辈子的。
(3)重视文本的作用。刘国正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提出了要“用课文内容教学生”的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读《狼》,你不觉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自国家,小至个人,都难免会遇到“狼”的时候,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读《岳阳楼记》这篇立意高构思巧的美文,带领学生寻找文章的诗情、画意、理趣,体会文中人的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等等。
(4)探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尽管当前讨伐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声浪阵阵,但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确实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的,我认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也是必要的,只要它能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桃花源记》,为什么不举行一个“时空连线”的模拟采访,让孩子们在扮演渔人、村中人、陶渊明等角色中,深度走进桃花源,理解桃花源呢?教学《与朱元思书》,是不是可以进行比较教学,就写作上说,与郦道元写的《三峡》、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等比较,探讨写景的技巧?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做到“要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获得智慧,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就少有人走,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才能迸发出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我说语文》(王立根著,海峡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