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问题分析与对策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形贫困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凸显,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且水平层次较高的状态下,由于生活状态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新问题。针对隐形贫困问题进行分析,意在通过探索总结出隐形贫困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群体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为逐步改善和消除隐形贫困问题、扭转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消费观念提供支持。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及时消除这一群体中的隐形贫困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隐形贫困;消费观念;思想引导;有效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067-04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invisible pover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is a new problem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 of living state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wh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relatively stable and high-level state. The analysis of invisible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is intende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visible povert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becoming the main force of the invisible poverty population,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and eliminating the problem of invisible poverty and reversing the ideology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Timely elimination of invisible pover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 reserve of nation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visible poverty; consumption concept; ideological guidance; effective funding
  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把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指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扶贫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高校存在这么一群隐形人口,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纳入贫困生行列但实际贫困,称之为隐形贫困生。”高校“隐形贫困生”是介于正常学生群体与贫困学生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最容易被学校及老师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也就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上给予我们巨大的挑战,解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隐形贫困问题是高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工作中面临的重要瓶颈[1-2]。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隐形贫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活质量,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积极性和专业学习意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分析隐形贫困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缘起及界定
  “隐形贫困”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瞭望新闻周刊》刊发的一篇名为《消除“隐形贫困”需要政策清晰》的文章中,文中的“隐形贫困”主要是针对人们低层次温饱背后造成的“贫困隐形化”现象而言的[3]。而“隐形贫困”真正火起来是源于2018年4月一条关于“隐形贫困人口”的微博。“隐形贫困”,指表面上吃喝不愁的滋润生活背后不为人知的“贫困”状态,包括零积蓄甚至负债[4],是介于富裕和贫穷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5]。现有研究认为,就职业和消费层级看,“隐形贫困人口”“远非传统意义上的穷人”。97后至00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消费领域新一批生力军,大学生更可能因不合理消费沦为“隐形贫困人口”,甚至衍生出“校园贷”“打裸条”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也被列入了“隐形贫困人口”范围。“隐形贫困人口”从2018年网络流行新词逐渐演化为跨越85后白领至00后大学生的青年亚阶层[4,6]。
  “隐形贫困人口”折射到高校,学者提出“隐形贫困生”问题。学者们指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这么一群隐形人口,他们由于自身心理自卑或盲目自尊,或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导致不愿意暴露贫困生身份,将这部分学生界定为“高校隐形贫困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又对其内涵进行了拓展,提出还有一类学生也应该被纳入隐形贫困生范畴,即那些“表象上吃喝不愁,打扮光鲜亮丽,平时消费大手大脚,穿名牌,买奢侈品,但实际上家里一穷二白”的大学生[7-9]。本研究将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界定为,在日常的消费额度和生活状态上反映出个人生活中的资金储备较为充裕,但实际的生活质量受到贫穷困扰的情况。   二、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和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为了当代隐形贫困群体中的主要人群,分析可知其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条件引起的贫困
  隐形贫困的现象与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存在学费上的突出问题,但在生活条件方面却非常困难。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即使是固定的学费费用需求也需要父母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凑齐[10]。这本身就会给这部分学生精神上带来较大的压力。出于自尊心的因素,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将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这部分学生往往需要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在学校教育阶段被迫工作必然会占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专业学习的成绩和积极性也会同步受到影响。这种专业学习成绩不突出,与同学和老师缺乏主动交流的状态,容易导致教师忽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隐形贫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二)主观思想意识引起的贫困
  这部分贫困生的产生与现代社会条件下所强调的隐形贫困群体有一定的相似性,造成其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他们个人的主观意识偏差。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信息流通的自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接受负面信息导致思想观念的偏差,在消费观念上就表现为这部分学生的超前消费观念。另外,从心理层面上观察,这部分学生往往虚荣心强、缺乏自信心,正是由于不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使这部分学生崇尚超前消费,受到超前消费带来的舒适感的诱惑[11]。因为这种因素引发的贫困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一是学生家庭原本并不存在贫困的问题,由于学生过度的超前消费,导致负债,家庭不得以承担起债务,逐步走向贫穷;二是学生的家庭条件本身就处在贫穷状态下,但由于负面思想观念的引导,部分学生仍然坚持超前消费,这无疑会加重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三)学校方面引起的贫困
  学校方面对于贫困生缺乏关注也是隐形贫困的一个主要诱因。贫困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容易导致学校方面不容易对这部分学生产生关注。即使部分学校针对贫困生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资助条件和计划,但在资助方式上存在单一性过强的问题。通常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直接进行资助,而对于学生思想维度的问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从本质上分析,如果学生主观上的消费观念无法得到扭转,则贫困问题就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也意味着学校方面给予资助、消除贫困的目的未能真正达成[12]。
  (四)社会因素引起的贫困
  社会层面的因素是指整体的社会环境和舆论造就的社会氛围因素。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隐形贫困群体的形成是现代社会中一群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客观上并没有优劣和对错之分。但从社会评价和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观察可知,社会舆论对于存在隐形贫困的人群所持的态度以负面态度为主。而且在整体的社会风气中,尤其是青年群体中,虽然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仍然有一部分年轻人由于思想意识缺乏先进性和正确的引导,仍然将金钱的获取和欲望的满足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当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存在这种风气时,一方面容易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由于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出现自我迷失;另一方面也容易给这部分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意味着贫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引起这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而将隐形贫困的问题隐藏得更深。
  三、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问题的典型表现
  高校范围内的隐形贫困问题除了具备上述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从高校自身出发,隐形贫困生的问题也有几方面比较定性的表现,为了确保隐形贫困问题得到精准的分析和解决,需要针对几方面典型表现进行分析。
  (一)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引发的隐形贫困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都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当自身存在问题和困难或者遇到生活的窘境时,自尊心以及恐惧或羞愧的心理会成为心理压力对人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处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贫困带来的实际问题而无法解决时采取错误的处理策略[13]。但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门负责思想教育的辅导员,对于隐形贫困学生缺乏敏感性,仅从外部表现和所了解到的有局限性的家庭条件角度对贫困生进行确认,并且对贫困使这部分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产生重视,即使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但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不适宜的问题。例如,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态度缺乏柔和性,沟通过程中急于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不愉快的沟通经历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这会给后续的沟通交流带来更大的阻力。另外,教师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诚信教育的部分有所缺失。由于贫困情况的隐蔽性,给贫困情况真实性的判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诚信教育的缺失会引起部分假性贫困的学生进入到贫困生群体中,导致资助资源的分配出现未充分利用或者分配偏差的问题。
  (二)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科学性
  对于隐形贫困生来说,隐蔽性特点更要求学校方面在认定贫困生时要严谨准确。但从实际出发观察,现阶段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缺乏一套系统化的合理流程。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认定单一依靠相关部门的联合证明,虽然这种证明文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工作态度不认真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证明本身的说服力有所下降。学校方面在针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更多的也是从经济方面给予资助,这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解决学生贫困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并不一定会随着贫困境遇的缓解而消失。另外,部分在价值观上有偏差的贫困生,还很有可能将这部分资助作为其改善生活和提高消费层次的依靠,资助作为学生的激勵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为了一种起到负面作用的依赖。这都是由于学校方面对贫困生的认定以及对隐形贫困的关注程度不足所造成的。   (三)教师团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自主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思想和精神层面还未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稳定状态。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师对于隐形贫困问题的本质缺乏全面认知,对大学生隐形贫困问题的成因缺乏全面的分析。因此,当教师与学生就贫困问题的解决进行沟通时,存在沟通方式不当或者沟通未抓住重点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隐形贫困问题的解决效果。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由于思想觉悟的问题对于存在隐形贫困问题的学生存在负面认知心理,无法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引导,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缺乏耐心,这都会影响隐形贫困问题的解决效果。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获得了不良体验后,也会给两者后续的沟通交流带来障碍。
  四、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
  隐形贫困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主观因素、社会环境客观因素以及教师与学校方面的因素。高校在面对隐形贫困问题时也存在方式方法和工作思路上的问题,为了有效缓解隐形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问题,需要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内容。从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当贯穿于大学教育阶段整个过程中的一项教育任务。随着学生的成长,在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其稳定健康的思想观念。隐形贫困学生的思想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经济贫困的现状带来的压力。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当对这部分学生充分重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通过沟通方法的运用获取到学生经济状况的相关信息,除了对比较显著的表现出贫困状态的学生进行关注外,还应当注重在沟通交流中同步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可能存在隐形贫困但不愿意主动表达的这部分学生保持更高的关注度。注意与这部分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了解造成这部分学生隐形贫困问题的具体原因。如发现学生存在思想认知方面的偏差,要及时通过沟通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诚信度的目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注意摆正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角色地位。用一种平等且平静的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这也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科学规划贫困生的认定流程
  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也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从具体要求的角度上来讲,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必须要严谨规范,这不仅是对贫困生表示尊重和支持,也是确保学校的资助资金得到切实应用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认定工作的开展需要把握的要点有三。一是针对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深入了解。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更应当积极加大对学生了解的维度和深度。例如,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或者朋友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点,必要时辅导员还可以阅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分析学生产生某种心理状态的原因,通过适当的方式干预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好准备。二是加强认定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从制度层面上来讲,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严格遵循一个系统规范的流程,即所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应当局限于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而应当包括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际材料,例如家庭收入证明、家庭成员疾病或残疾证明等,学校方面在得到全面的证明材料后,还需要针对证明材料的可靠性进行调查和认定,确保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也能够由此得到优化,当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度,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工作就更容易开展起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应当提高个人的素质水平
  针对贫困生教育和引导工作是解决这部分学生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其自身的素质水平也需要着力进行提升。具体提升路径有二:一是高校方面应当重视教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工作,针对隐形贫困学生的分布规律、性格特点以及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找准沟通切入点,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二是教师应当对隐形贫困资助工作的开展引起充分的重视,积极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资助环节的具体流程,明确不同贫困程度的学生所能够得到的具体资助力度。提高资助工作的人性化程度,尽可能地确保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层面都得到应有的资助。教师应当意识到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教师只有做好长期持续开展工作的心理准备,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不断总结和分析问题,才能确保个人工作的开展切实取得成效。
  (四)社会层面应当提高重视和支持力度
  社会层面提供支持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成立基金或专项拨款的方式加大对贫困生群体的资助力度,并且加强对资金应用落实情况的跟踪和监督,确保拨付的资金切实应用在了贫困生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改善上。二是借助媒体宣传的力量将舆论方向向积极的方面引导,用客观平静的态度对待和评价隐形贫困生群体,从专业的角度对贫困生的成因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普及相关知识,转变社会舆论环境对这部分学生的认知。当舆论环境和资金支持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时,学生所得到的资助在全面性上也更有保障。社会支持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资助力度相对较大。因此,高校方面也应当认识到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在解决隐形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将社会层面的力量充分利用起来,为贫困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条件。
  (五)以尊重为前提创新资助方式
  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是需要持续关注并逐步改善的问题,为了全面考虑这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学校方面在进行资助时,还应当从细节出发提高资助形式的隐蔽性。这也是对资助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例如,学校可以设置隐性资金库,一方面保证资金的專款专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充分尊重。这实际上也意味着资助方式在创新中具有了人性化的特点,这也符合资助行为的本意。   五、结束语
  综合来讲,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总体数量目前仍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代表着现阶段和未来的隐形贫困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学校方面应当认识到隐形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方面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力度,从精神和物质两个维度给予学生必要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庆佳.当代高校视野下隐形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9(3):76.
  [2]白鹤翔.高校“隐形贫困生”群体的教育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22-23.
  [3]武晓伟,王成龙,吴枋泠.“隐形贫困”与青年群体生活态度的转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19-25.
  [4]高彦菁.“隐形贫困”:城市青年的新世相——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代际变迁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9(3):29-35.
  [5]敖成兵.“隱形贫困人口”的主动标签、阶层认同及温和抵抗[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107-113.
  [6]朱昌俊.“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夹心层的自我美颜[N].中国青年报,2018-4-24(2).
  [7]白鹤翔.高校“隐形贫困生”群体的教育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22-23.
  [8]孙俊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隐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9.
  [9]聂文文.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电子商务,2018(6):97-98.
  [10]刘林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J].时代金融,2018(21):330+332.
  [11]张卉,张诗雨,张静雯.隐形贫困视角下大学生透支消费行为调查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9(6):12-13.
  [12]李月云,王韫梅.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数据调查及伦理成因初探[J].今日财富,2019(9):211-211.
  [13]张庆春,张伟豪.婚恋中的“隐形贫困人口”——研究生“剩女”问题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8-6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高校‘隐形贫困生’的产生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编号:2020SCG238)
  作者简介:王青花(1984-),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射娟(1982-),男,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文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平行班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学习的数据为基础,对在线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投入、学生学习方式等因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摘 要:文章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的挑战和机遇,探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构建思路和教学模式构建,并对教学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检验线上教学的成果,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抗疫;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线教学迅速成为应急状态下普通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疫情期间,高校组织开展全员在线教学的主要困难在于此前缺乏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经历和经验,以及
工程教育认证是检验高校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的尺子。在认证背景下民族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在信息技
药品价格问题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国政府也在大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对药品价格管理体系进行多次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药品价格虚高的“怪圈”,定价依据
民国时期,浙江武术发展成果显著。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民国期刊中关于浙江的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民国期刊中的浙江武术文献内容丰富、非常清晰
以同济大学某工科学院近五年20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年龄性别、入学方式、考生来源、生源院校等方面,探索科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太极拳刚柔并济,具有独特的呼吸和动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安排。新建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应用型科研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