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定考点]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閱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濯清涟而不妖 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见贤思齐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问今是何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 (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 (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委而去之 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 B.空乏其身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湿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5.在选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这是该段选文的难点,需要了解文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閱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濯清涟而不妖 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见贤思齐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 问今是何世 B.受任于败军之际 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 (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 (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顺 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委而去之 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 (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 B.空乏其身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湿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5.在选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这是该段选文的难点,需要了解文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