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生产和经营的特殊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服务中面临着逆向选择、风险集中和道德风险等多重信用风险。要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需加快建立统一授信制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信用风险管理考核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24—0037—03
伴随着农村经济日趋活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是信用能力较差的农户和企业,作为农村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信用活动,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充分认识农村金融的信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分散和补偿机制,提高贷款资产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农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及技术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再加上农村是我国信用环境的薄弱地区,导致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借款人还款能力不够,无力及时偿还贷款。借款人无力及时偿还贷款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的财产在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后不足以偿还贷款的本息。借款人无力还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身体方面的原因。即借款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发生意外死亡、严重疾病等导致无力还贷;二是灾害方面的原因,即发生较大的洪灾、旱灾、虫灾、火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借款人财产受到较大损失,导致无力还贷;三是经营方面的原因,即由于产品质量、市场变化、竞争等原因导致借款人经营失败,致使无力还贷。
二是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不愿及时偿还贷款。借款人不愿偿还贷款是指在借款人有还款能力的情况下,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拒绝或拖延还款。借款人不愿还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品质差,有部分农民抱着投机心理,从而产生恶意申请贷款、拖欠贷款的现象。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信用档案,就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二是信用环境差,如果当地的恶意拖欠贷款行为形成规模,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农户加入这一阵营,借款人在周围其他借款人普遍拖欠贷款的情况下也选择拖欠,造成损失贷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三是恶意骗贷。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逃避商业银行高额的贷款利率,经常会利用一些农民,以微小利润进行引诱,让他们为自己公司贷款,化零为整,通过农村小额信贷的低利率特征获得融资的低成本,满足自己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深层原因分析
由于有效信用制度的缺失,农村金融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逆向选择、信用风险集中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率先提出的,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中,拥有信息不完全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不利于自身的选择。在金融机构向外贷款时,贷款人与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对自身的情况、项目前景、未来还贷能力有更准确的了解,它能够基于自身的情况判断与金融机构的贷款合约对自己是否有利。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信息上的劣势。即使金融机构为了补偿自身所承受的贷款人信用风险,而为贷款设立比较高的利率,或者以某种方法来控制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贷款人总是能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几家金融机构中,或者在几类贷款产品中,选择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机构和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在放贷决策前便已经产生了逆向选择,造成信用风险。因此,即便金融机构有充裕的自有资本,但由于其厌恶风险,金融机构为了补偿由逆向选择导致的额外信用风险,所以只有当项目比较差、风险较高时才会到外部融资。
在农村金融实践中,逆向选择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借款人的信誉状况、财务状况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比借款人少,借款人对自身的情况和贷款项目的风险无疑比金融机构更为熟悉。在贷款发放之前,要求金融机构掌握所有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是不现实的,金融机构所能把握的只能是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这样,风险较低的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保留的是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即使借贷双方签订的是担保合同,也可能由于借款担保人品质与能力以及抵质押品质量的低劣或其价值是与实际价值背离的,从而导致贷款人员做出与正确选择不一致的逆向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进行尽职调查并实行动态跟踪,就会引致高昂的成本。
2 信用风险集中。信用风险集中是指某行业或某地区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到某一家金融机构上,使得该金融机构过于暴露于某一行业或地区的信用风险之下。由于不同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中的贷款人情况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可能设定完全不同的贷款利率。即使不同机构对同一行业信用风险的了解程度一致,也可能仅仅由于偶然的因素而导致贷款利率不同,这使贷款人能够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贷款利率和合约条款。于是提供最优惠利率的金融机构最后会拥有来自某一行业或地区非常巨大的贷款组合,将自己完全暴露在该行业或地区贷款人的信用风险之下。
信用风险集中的问题起因也是基于逆向选择。在农村金融实践中。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本身的地质条件、天气的好坏、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的需求状况等等。因此,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都将会使农户们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其中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动是造成农民不能按时还款的关键性原因。因为它本身是随着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人们的偏好而随时改变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上的供求变化情况,同时也没有能力对未来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而一个区域的土地基本具有同质性,只要一种粮食产品的供求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范围内的信用风险,造成该区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大量增加。因此,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通常会限制向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提供贷款的比例。
3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贷款人因并不完全承担某些行为的后果,因此倾向于采取冒险的经营策略,这种策略在贷款人完全承担它行为后果的情形下不会为贷款人采用,这使金融机构承受了过量的风险。道德风险一般在贷款人被授予较高的贷款额度,并且这种 贷款额度超出他的实际还款能力时发生。金融机构为了控制由贷款人道德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可以采用对贷款人贷款额度根据资信及项目情况进行限制的方法。在农村金融实践中,由于农户资信水平普遍较低,贷款额度容易高于其还款能力,由道德风险引起的信用风险会相当显著。
三、应对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方法与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金融的生命线。实现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始终是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着手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统一授信制度。
统一授信是指为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逐步由单个机构对单个客户的控制,向整体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统一控制发展,做到在全国金融机构的整体层面上对客户的授信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和控制。农村金融内部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分支机构不能独立自主,以本部门的利益或本机构的特殊性为理由游离于整体之外。从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开始,经过判断最高债务承受额、核定授信限额、审查授信业务申请、批准授信额度、核实担保抵押手续、签署授信文件、提供授信产品、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收回贷款本息、催收不良贷款、追偿担保或处理抵押品、实施法律诉讼、核销呆账、修正授信政策,直至调整评级标准的全授信业务流程中,都要贯彻统一授信管理要求,对授信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管理和监控。凡是与信用风险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本部门的职能履行其职责。授信业务拓展部门只负责客户信息资讯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评价;对客户资信及风险的评价实行统一的标准;客户信息资讯在全行范围内共享。
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任何信用风险量化分析,都需要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作为支撑。技术或软件可以买到,但数据库则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同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数据是不同的,必须依靠自己积累。目前制约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不统一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目前各金融机构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大部分机构缺少企业、个人详尽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分析结果也缺乏可信度。因而无法及时降低经营中的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统一信用数据库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 引进第三方评级,简化贷款流程,降低信贷风险。通过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金融机构基本掌握了农户的信用情况,通过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客户评级,并结合自’己的评级结果,就可以简化贷款的审批程序,降低审贷成本。信用户在贷款时,也能够根据其信用等级,在授信额度内只需持身份证、农户贷款证和私章就可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对信用户放款过程中,先从小额度贷款开始,在及时归还前期贷款的基础上,开始发放数额较大的贷款。如果小额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进一步的信用渠道就将被切断。通过检验性的小额度贷款直接测试借贷人内在的诚实性,有效提高借贷人主动还贷的激励,也能使贷款手续更加方便快捷。
4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风险的衡量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得到由于某些风险因素而导致在给定收益的情况下损失的数额或在给定损失的情况下收益的数额的行为过程。但传统的扩大资产规模一募集资本一再扩大资产规模的简单循环带来了账面利润的增加,也以更快的速度带来了超过资本能力的风险积聚,结果一定是生态环境恶化,风险的积聚远远超过利润的增长。就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业目前的生态环境而言,服务于弱质产业之一的农业,服务对象为经营分散的农户,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反映最直接的仍然是不良率。信用风险衡量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和运用什么方法来量化风险以及对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损失及收益如何进行评价等内容。目前我国的信用风险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应加强对现金流量和违约率的分析,充分的现金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根本保证,违约率则反映了信用用户的信用记录,是其还款能力和意愿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的衡量。
5 改革信用风险管理考核体系,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业经营管理思想和行为以及风险控制技术与风险管理体制环境于一体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软环境”。培育信用风险文化的关键就是利用与信贷员实际利益相关的考核制度。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普遍以账面利润、资产负债规模为核心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从未考虑风险损失这个未来的成本因素,导致风险拨备严重不足,利润不实,同时诱导高管人员普遍追求高增长低质量的短期行为,信用风险管理根本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更无法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要以绩效考核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考核中将业绩与风险成本结合来考虑的,对业务经营管理进行导向性指引。员工的收入与真实绩效挂钩,使经营绩效得以真实反映,使再配合各种信用风险宣传,增强经营人员的信用观念,提高信贷员的风险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环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24—0037—03
伴随着农村经济日趋活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是信用能力较差的农户和企业,作为农村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信用活动,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充分认识农村金融的信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分散和补偿机制,提高贷款资产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农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及技术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再加上农村是我国信用环境的薄弱地区,导致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借款人还款能力不够,无力及时偿还贷款。借款人无力及时偿还贷款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的财产在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后不足以偿还贷款的本息。借款人无力还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身体方面的原因。即借款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发生意外死亡、严重疾病等导致无力还贷;二是灾害方面的原因,即发生较大的洪灾、旱灾、虫灾、火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借款人财产受到较大损失,导致无力还贷;三是经营方面的原因,即由于产品质量、市场变化、竞争等原因导致借款人经营失败,致使无力还贷。
二是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不愿及时偿还贷款。借款人不愿偿还贷款是指在借款人有还款能力的情况下,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拒绝或拖延还款。借款人不愿还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品质差,有部分农民抱着投机心理,从而产生恶意申请贷款、拖欠贷款的现象。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严格的信用档案,就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二是信用环境差,如果当地的恶意拖欠贷款行为形成规模,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农户加入这一阵营,借款人在周围其他借款人普遍拖欠贷款的情况下也选择拖欠,造成损失贷款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三是恶意骗贷。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逃避商业银行高额的贷款利率,经常会利用一些农民,以微小利润进行引诱,让他们为自己公司贷款,化零为整,通过农村小额信贷的低利率特征获得融资的低成本,满足自己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深层原因分析
由于有效信用制度的缺失,农村金融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逆向选择、信用风险集中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率先提出的,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中,拥有信息不完全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不利于自身的选择。在金融机构向外贷款时,贷款人与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对自身的情况、项目前景、未来还贷能力有更准确的了解,它能够基于自身的情况判断与金融机构的贷款合约对自己是否有利。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信息上的劣势。即使金融机构为了补偿自身所承受的贷款人信用风险,而为贷款设立比较高的利率,或者以某种方法来控制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贷款人总是能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几家金融机构中,或者在几类贷款产品中,选择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机构和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在放贷决策前便已经产生了逆向选择,造成信用风险。因此,即便金融机构有充裕的自有资本,但由于其厌恶风险,金融机构为了补偿由逆向选择导致的额外信用风险,所以只有当项目比较差、风险较高时才会到外部融资。
在农村金融实践中,逆向选择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借款人的信誉状况、财务状况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比借款人少,借款人对自身的情况和贷款项目的风险无疑比金融机构更为熟悉。在贷款发放之前,要求金融机构掌握所有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是不现实的,金融机构所能把握的只能是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这样,风险较低的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保留的是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即使借贷双方签订的是担保合同,也可能由于借款担保人品质与能力以及抵质押品质量的低劣或其价值是与实际价值背离的,从而导致贷款人员做出与正确选择不一致的逆向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进行尽职调查并实行动态跟踪,就会引致高昂的成本。
2 信用风险集中。信用风险集中是指某行业或某地区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到某一家金融机构上,使得该金融机构过于暴露于某一行业或地区的信用风险之下。由于不同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中的贷款人情况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可能设定完全不同的贷款利率。即使不同机构对同一行业信用风险的了解程度一致,也可能仅仅由于偶然的因素而导致贷款利率不同,这使贷款人能够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贷款利率和合约条款。于是提供最优惠利率的金融机构最后会拥有来自某一行业或地区非常巨大的贷款组合,将自己完全暴露在该行业或地区贷款人的信用风险之下。
信用风险集中的问题起因也是基于逆向选择。在农村金融实践中。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本身的地质条件、天气的好坏、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的需求状况等等。因此,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都将会使农户们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其中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动是造成农民不能按时还款的关键性原因。因为它本身是随着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人们的偏好而随时改变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上的供求变化情况,同时也没有能力对未来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而一个区域的土地基本具有同质性,只要一种粮食产品的供求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范围内的信用风险,造成该区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大量增加。因此,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通常会限制向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提供贷款的比例。
3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贷款人因并不完全承担某些行为的后果,因此倾向于采取冒险的经营策略,这种策略在贷款人完全承担它行为后果的情形下不会为贷款人采用,这使金融机构承受了过量的风险。道德风险一般在贷款人被授予较高的贷款额度,并且这种 贷款额度超出他的实际还款能力时发生。金融机构为了控制由贷款人道德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可以采用对贷款人贷款额度根据资信及项目情况进行限制的方法。在农村金融实践中,由于农户资信水平普遍较低,贷款额度容易高于其还款能力,由道德风险引起的信用风险会相当显著。
三、应对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方法与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金融的生命线。实现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始终是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着手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统一授信制度。
统一授信是指为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逐步由单个机构对单个客户的控制,向整体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统一控制发展,做到在全国金融机构的整体层面上对客户的授信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和控制。农村金融内部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分支机构不能独立自主,以本部门的利益或本机构的特殊性为理由游离于整体之外。从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开始,经过判断最高债务承受额、核定授信限额、审查授信业务申请、批准授信额度、核实担保抵押手续、签署授信文件、提供授信产品、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收回贷款本息、催收不良贷款、追偿担保或处理抵押品、实施法律诉讼、核销呆账、修正授信政策,直至调整评级标准的全授信业务流程中,都要贯彻统一授信管理要求,对授信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管理和监控。凡是与信用风险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本部门的职能履行其职责。授信业务拓展部门只负责客户信息资讯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送;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评价;对客户资信及风险的评价实行统一的标准;客户信息资讯在全行范围内共享。
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任何信用风险量化分析,都需要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作为支撑。技术或软件可以买到,但数据库则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同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数据是不同的,必须依靠自己积累。目前制约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不统一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目前各金融机构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大部分机构缺少企业、个人详尽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分析结果也缺乏可信度。因而无法及时降低经营中的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统一信用数据库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 引进第三方评级,简化贷款流程,降低信贷风险。通过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金融机构基本掌握了农户的信用情况,通过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客户评级,并结合自’己的评级结果,就可以简化贷款的审批程序,降低审贷成本。信用户在贷款时,也能够根据其信用等级,在授信额度内只需持身份证、农户贷款证和私章就可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对信用户放款过程中,先从小额度贷款开始,在及时归还前期贷款的基础上,开始发放数额较大的贷款。如果小额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进一步的信用渠道就将被切断。通过检验性的小额度贷款直接测试借贷人内在的诚实性,有效提高借贷人主动还贷的激励,也能使贷款手续更加方便快捷。
4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风险的衡量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得到由于某些风险因素而导致在给定收益的情况下损失的数额或在给定损失的情况下收益的数额的行为过程。但传统的扩大资产规模一募集资本一再扩大资产规模的简单循环带来了账面利润的增加,也以更快的速度带来了超过资本能力的风险积聚,结果一定是生态环境恶化,风险的积聚远远超过利润的增长。就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业目前的生态环境而言,服务于弱质产业之一的农业,服务对象为经营分散的农户,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反映最直接的仍然是不良率。信用风险衡量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和运用什么方法来量化风险以及对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损失及收益如何进行评价等内容。目前我国的信用风险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应加强对现金流量和违约率的分析,充分的现金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根本保证,违约率则反映了信用用户的信用记录,是其还款能力和意愿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的衡量。
5 改革信用风险管理考核体系,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业经营管理思想和行为以及风险控制技术与风险管理体制环境于一体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软环境”。培育信用风险文化的关键就是利用与信贷员实际利益相关的考核制度。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普遍以账面利润、资产负债规模为核心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从未考虑风险损失这个未来的成本因素,导致风险拨备严重不足,利润不实,同时诱导高管人员普遍追求高增长低质量的短期行为,信用风险管理根本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更无法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要以绩效考核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考核中将业绩与风险成本结合来考虑的,对业务经营管理进行导向性指引。员工的收入与真实绩效挂钩,使经营绩效得以真实反映,使再配合各种信用风险宣传,增强经营人员的信用观念,提高信贷员的风险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