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在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腹地,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它地跨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等四市七县,总面积9650平方公里,占国土的千分之一,有耕地40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草原、湿地和水面10万公顷,幅员辽阔。它下辖12个国有农场和一批工业企业,人口36万,职工16万,是一个集贸工农、科研教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业企业集团。
红兴隆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良好的生态和环境。这里地处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带,土地极为肥沃,难怪当初的开发者曾发出“捏把黑土流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赞叹。由于开发历史较短,工业污染较少,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纯天然无公害的优质粮食和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这里依然田园锦绣,碧水蓝天,鸟翔湿地,鹿驰山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画。现在,全局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均实现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食品监控面积13.3万公顷,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3万公顷,有37种农、畜、林和工业加工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一个“绿”字成为集团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红兴隆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领军者。1954年,由中央决定,前苏联政府援助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友谊农场就诞生在这里。黑龙江垦区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都是在此发端的。从约翰·迪尔公司到凯斯公司,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农机装备在这里引进使用;保护性耕作、精量点播、变量施肥、叶龄诊断、航化作业等一系列耕作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这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精准农业的转轨。踏上红兴隆的土地,映入你眼帘的是沃野千里,林网如织,麦海中收获机劈波斩浪,豆田里喷灌机长虹吐雾,蓝天上航化飞机盘旋起落,一派现代化大农业的壮丽景象。红兴隆分局由此也肩负起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重任,每年生产粮豆200余万吨和经济作物产品200余万吨。
红兴隆的魅力也在于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属的12个农场大多为王震将军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所创建。将军点燃了烧荒的烈焰,官兵们握枪的手又挥动起开荒的镐,荒原上崛起了一片机械化的农场群。支边的移民来了,科技人员来了,9万多名京、津、沪、哈等地的知青们也来了,他们在此流血流汗,放飞梦想。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在此交融,升华凝结为北大荒文化。电影《北大荒人》、纪实文学《在南泥湾的道路上》、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北大荒版画《第一道脚印》相继在此诞生。共和国的领袖们十分关注这里的发展,朱德委员长的肯定,董必武副主席题词,周总理批示,邓小平、李先念、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这是巨大的关怀,也是有力的鞭策。红兴隆成为一片沸腾的沃土,这里是物华天宝之乡,是龙腾虎跃之地,是举世文明的北大荒精神的摇篮,红兴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开不完的精神富矿。
红兴隆的魅力更在于它是一片充满希望、生机盎然、正在崛起的热土。步入新世纪,加速建小康,红兴隆人在实现“商品粮基地向食品产业基地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中,跃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依托绿色有机生态的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四大食品加工产业——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北大荒牛业,年屠宰加工500万只白鹅的北大荒鹅业,年生产20万吨大麦芽的北大荒麦芽和年产糖近7万吨的北大荒糖业已成为拉动红兴隆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向全国人民奉献上绿色、安全、放心的产品。而小城镇带动战略的实施,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红兴隆农垦城被命名为园林城市,成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红兴隆是壮美的,红兴隆是神奇的,红兴隆是绿色的,红兴隆是开放的,它欢迎朋友们前来观光做客,它期待着有识之士共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