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前额叶参与自我面孔识别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右前额叶在区分自我和他人面孔是否是必要的,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方法 采用1Hz重复经颅磁刺激(TMS)施加6名正常大学生被试的左或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收集刺激施加前后的行为数据.结果 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被试出现自己面孔识别的辨别力显著降低(t=4.05,P<0.05),而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被试的辨别力没有显著性变化(t=1.18,P>0.05).此外,左、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刺激施加前后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左侧TMS:t=1.43, P>0.05; 右侧TMS:t=1.80, P>0.05),说明被试辨别力下降不是因为加快反应所致.结论 1Hz重复经颅磁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抑制了被试识别自己面孔的成绩,提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参与了自己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

其他文献
行为医学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行为科学中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由该定义不难看出,行为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主要研究内容是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来促进人们的健康.由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促进涉及学科众多,受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等各种
目的探究分析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给予人文关怀的应用效果。方法血透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
所致精神障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少见,近20年来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为探讨本病的治疗情况,现对本院该病住院患者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近年来,对于引起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促发因素,除了传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2-DM)等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社会孤立、某些人格特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环境因素和慢性的生活应激事件,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吸烟、酗酒、夜生活,缺少体力活动,持久紧张和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性格等行为特征,通过细胞的氧化应激,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引起冠脉内皮的损伤,形成粥样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