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初探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y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的理念越发推广。然而,很多学生对于为何要进行语文预习以及怎样进行语文预习,并没有深入理解。本文就以自主阅读和预习提问为基点,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第一,预习首先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而预习提问应该出现在学生初读文本、自主感知之后。第二,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预习提问,并丰富预习提问的形式,且提问的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合理选择。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习环节;自主阅读;预习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了要在语文学习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后,重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环节就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的理念越发推广。笔者认为,语文预习要真正有效地进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语文预习的意义。就预习的内容而言,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是最为重要的,而輔助并检查其实践的形式,最直接的就是预习提问。本文就以此为基点,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
  第一,预习首先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而预习提问应该出现在学生初读文本、自主感知之后。在过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预习、让预习真正有效,很多教师提出要在学生预习前,先提出与文本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相关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文本,在自主阅读中解决预习问题。他们认为,“带着问题来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同时,在课上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及时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预习作业,是否认真阅读了文本。
  的确,在学生预习之前提出预习问题,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有利的。可是,初读文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感知过程,唯有独立感知,才能使作品真正实现其最大意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一千个读者,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给学生的阅读提供自主感悟的空间。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与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相关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在老师授课时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上,如此,学生就丧失了一个独立接触文本、自主感悟文本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力,一种表现是学生看到新的文章就立刻机械地往老师经常提出的常规问题靠拢,忽略了文章本身的魅力、词句的精华、心灵的共鸣等;另一种表现是学生对于新文章无从入手,不知该怎么读、不知该如何感受,不知所措以致丧失阅读赏析的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前,就提出与文本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相关的预习问题,实非明智之举,或许赢得了精彩而轻松的课堂,但长远而言,其所失必过于所得。黄厚江先生提出“让学生从从容容地读”,学生的自主阅读到位才是语文课堂高质量的保障,才是语文预习的源头。而可能会影响甚至会干扰学生阅读感知的预习提问,应该在学生从容阅读之后才提出,学生初读文本、自己感受文本的过程绝不可扼杀。部编版的初中语文课文,也应该指导学生先自主阅读,再结合书上的预习板块来阅读思考,使其能够真正实现这些预习板块助读和助思的双重价值。
  第二,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预习提问,并丰富预习提问的形式。虽然在学生自主阅读前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长远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前预习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字词义以扫除阅读障碍。笔者也认为,语文的预习离不开提问,其原因:一是对于部分不自觉的学生而言,没有提问就等于没有预习作业;二是预习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程度,是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预习提问。预习提问的传统形式,自然是老师设置问题。以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为例,曾听一位老师讲述过她的预习提问:作者有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作者一共有几次流泪?为何流泪?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客观而言,这些预习问题设计得很不错。相较于每篇课文都问学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有哪些精彩语句这一类的问题而言,这位老师的预习提问抓住背影和流泪两个主问题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对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读懂文章。这样的问题已经达到了助读和助思两个功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板块有异曲同工之效,因而老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的形式着实值得推荐和学习。但是,是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提问都应该由老师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跟从老师的脚步找到答案从而理解课文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丰富预习提问的形式。除了老师提出预习问题外,学生自主预习后提出预习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就此,笔者也就《背影》这篇课文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七次教学实践,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写下自己预习后的问题。有很多提问就很有课堂交流的价值,甚至同班一个或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其他学生的问题来启发。例如有一位学生的提问代表了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读完这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个儿子,看着父亲年老仍要为生活奔波劳苦、亲人离散的艰辛,在他的背影中、在他的付出中,他必然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看着作者在思念中流泪,我知道他也是爱自己的父亲的。但是,说句实话,我感觉自己读得懂这篇文章,也觉得很多动作描写得很好,可我听过这样的评价,说朱自清之后再无《背影》,感觉真的没有好到这种程度。想问问其他同学,是否也并没有感动到极致?是否也感觉赞誉胜过实质了?而有学生的提问是:文章里的作者写自己一家人诸事不顺——正好老人去世,正好父亲丢了工作,正好儿子要离开父亲,似乎没有一件顺心事,这样的情况是否太过于巧合了?
  另有学生写下这样的问题:看到作者,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年轻不懂事——父亲那么忙来关心儿子,儿子却觉得完全不必要;父亲去讲价钱,儿子却觉得他不会说话;父亲把儿子托付于他人,儿子却觉得他太迂腐,这样的托付完全没有意义;父亲只舍得穿布做的衣服,他却给儿子做紫皮大衣,儿子还把紫皮大衣用来铺在座椅上做垫子,完全不知爱惜。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那个父亲和我们自己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呢?   这三位学生的问题,反映了为数较多的三类学生的阅读感受。一类是能有正常的阅读感受和价值判断,但对于文章情感共鸣度不够的学生;一类是敢于质疑大家之作,但由于对历史不够了解、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而质疑失当的学生;还有一类是能够正确移情,从文本细节中感悟作者真情,从而感受生活真谛的学生。而第一位学生的提问,完全可以通过结合后两位学生的质疑与感悟来讨论找到理解的途径,也可以拓宽后两位学生思维的广度。作者父子之间的深情是所有学生都可以理解的,而这些深情表现在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这些小事又非发生在平日,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谋职未知前景、父子离别的状况下,这些巧合使得父亲对儿子那自然平常而不可割舍的照拂格外动人。而这些不好的境况,出现得那么巧合,在朱自清生活的民国时期,完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然这样惨淡的光景是当时社会的常态,但并不表示那时的人就此麻木,更不表示那时人的情感与如今的没有共鸣。出色而又充满理想的儿子,与深爱儿子的父亲也存在着互不理解之处;生活每况愈下的父亲,也如現在的父亲一般尽其所能想为儿子多做一些。那紫皮大衣,儿子自始至终未觉铺座椅有何不妥,父亲亦是如此,而感动却依然不知不觉地传递在父子之间了。大概生命中最真挚的感动就发生在那些最不被人察觉亦无须被人察觉的小事之中,正是这些小小细节的累积、正是对父爱的未察觉甚至嫌多余,才使得父亲的爱愈加可贵,才使得作者越发感动。正是这些细节的累积,才使得作者回忆时,清晰地记得那时发生的一切微小的细节,才使得父亲的背影永远在文学史上留影。
  当学生经过如此的预习,当老师掌握如此的学情,当课堂发生如此的思维碰撞,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再去感受那能够轻易找出的多处背影、初次流泪,学生能够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
  结合文本与学情而言,在学生还未知晓何谓预习、如何预习时,应该给予他们一个风向标,让他们的预习有路可寻。另外,在学生对于某种文体或某种写法尚不熟悉时,老师应该设置预习问题,为学生的预习之路指明方向。再者,当文本的深刻程度远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时,老师的预习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预习提问,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尤为重要了。毕竟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通过课文例子的学习,要培养的就是学生自己深入阅读和感悟的能力。因此,预习提问的形式,或是老师主导提问,或是学生自主提问,或是二者适当结合,都离不开老师对于文本和学情的把握。合理选择预习提问的形式,才能使课堂真正精彩,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被轻视乃至被忽视的时代已然过去,但是意识到其重要性的我们还在不断实践中继续摸索。充分重视其作用、合理调整其形式,让学生在从容阅读后找到预习的方向,这才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保障,亦该是我等一线教师应该全力践行的语文预习理念。
  参考文献
  [1]严丽荣.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设计[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2).
  [2]黄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陆燕婷,女,1987年生,江苏昆山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以创设读书平台和读文译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老师与学生间的阅读良性互动。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并在贴近课文实际选题下进行写作训练;在仿写的基础上进一步续写,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书平台;读文译法;贴文训练;仿写;续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流,有着密不可分、相融互促、整合统一的关系。阅读是语言
【摘要】语文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职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牢固的知识。本文旨在对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意义思考,进而对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这一词最早产生于
【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学工作也要对应调整。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作为切入点,简述其提升阅读量、提升写作能力等作用,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分析明晰理论,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一篇带多篇;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初中课本中已经出现大量文言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其实了解学习古文需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对,感觉晦涩难懂,似懂非懂;方法到位,轻松有趣,事半功倍。因此,好的学习方法将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古文学习;提问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开始,学生开始大量接触文言文,学
【摘要】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的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课文阅读量,努力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和量不够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
【摘要】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人生中一次关键的考试——中考即将来临,复习成了学生每日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  师,应当时刻调整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文综合复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学生从定向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复习效果。本文将从初三復习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出发探讨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初三;语文复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是一名合格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教学既能让学生穿梭在时空的世界里,又能感受中国古代语言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初中生升入高中打
【摘要】教育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个老师应当重视的问题。下面,我将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局限性”“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浅析在高中語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法国政府3月17日成立一个由10人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其职责是指导创办法国国际电视台,扩大法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打破在国际电视广播领域英语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法国外长德沙
【摘要】文道统一,是古代指导写作的传统观点,也是现行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南;同时,更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文道统一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阅读教学也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只是现在很多人在阅读教学中道德教育出现了两种极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