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改在全国进行开来。小学数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性阶段,为他们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阶段,小学数学新课改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对学生探索数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阐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活知识融入数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借助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举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好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新知识,并体会到自己成功解决数学题的成就感。还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能打破旧的观念创造出更多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比如在一个图形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三、设置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设置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数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搭一搭》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拼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学会用一些具体的方向词去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来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积木,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根据不同的要求搭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案,并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从图案的上、下、前、后、左、右看到的图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極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所拿的积木进行堆积,并让他们与同伴之间探讨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这种设置具体情境的形式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六、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
[2]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对学生探索数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阐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活知识融入数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借助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举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好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新知识,并体会到自己成功解决数学题的成就感。还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能打破旧的观念创造出更多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比如在一个图形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三、设置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设置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数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搭一搭》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拼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学会用一些具体的方向词去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来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积木,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根据不同的要求搭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案,并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从图案的上、下、前、后、左、右看到的图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極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所拿的积木进行堆积,并让他们与同伴之间探讨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这种设置具体情境的形式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六、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
[2]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