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村落,墟烟苍茫,人世更迭,谁还会记得这些遗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而它们在历史上曾经是那样的熠熠夺目。
福建宁化素有“客家祖地”之称,民间宗族观念很重,修订家谱是族中头等大事。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浓重的家族观念,宁化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木活字修谱的传统。这里管从事木活字修谱的艺人叫“谱师”,现存的几个“谱师”中,邱氏“文林堂”第四代传人邱恒勇年龄最小。
小邱不常在家,因为修谱之事多数在主家祠堂进行。我根据小邱电话指引,来到某家祠堂,里面正铺纸开盘,忙得正酣。
百年大计,修谱为重
一人在字盘前取字,以专盘端送。小邱端坐谱盘前排版,将活字森严地固定于谱盘上,用界条框紧。覆以玉扣纸,唰唰声中,纸张揭起,单张的纸印刷完毕,以备接下来装订成册。整个过程严肃、利落,有条不紊,放在祠堂的背景下,更显庄重。
经常看小邱修谱,我对这套流程十分熟悉。而对于小邱来说,刻字、拣字、装版、打墨直到装订成书的二十几道工序,就像穿衣吃饭一般自如,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小邱14岁学艺,跟着父亲走乡串村,印刷族谱,先由最难掌握的反写、刻字学起。刻字原料多数为梨木、枣木,古人书序多有“付之梨枣”之说,当指此意。宁化则以荷木(柯木)居多,将木料裁成指甲盖大小的长方形木坯,在上头刻繁体反字。荷木纹理细,硬度强,必须从小打下基础,镌刻方得美观。在刻字时,更是小心谨慎,老人们说,每一个木坯子上都附着祖先的魂灵,夜间你能听到祠堂外的鬼哭。
但凡族谱,30年一大修。修谱前,由族中元老联系“谱师”,签订合同,然后雇人把工具挑至祠堂内,安排“谱师”在祠堂内食宿,“谱师”们便要做开始长期作业的打算,少则半年,长则二三年,直至修毕。
小邱跟随父亲做了五六年,父亲不再插手,他自己开始独挑门面。他天生一副油子腔,小小年纪与人打交道,竟像是多年的老师傅。起初人家也疑心,一听他会印刷,会修谱,都露出疑色。及至与他签定协议,见了他主持仪式、发彩,十分熟练,疑虑顿消。
福建以木活字印刷术来编修族谱,起于明中叶。清代是家谱刻印最兴盛的时期,宁化现今尚存康雍乾时期的木活字印刷族谱。在小邱家祖传遗留的字库里,还可以找到几盘清中叶被虫蛀穿了的木活字。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用于印刷族谱,闲暇时偶有印刷蒙书、佛经道藏。旧时,人们把修谱师与风水师、私塾先生一同定位为中九流。百年大计,修谱为重,在替人刻印族谱的仪式中,“谱师”受到各姓氏族人的最高礼遇,其受尊崇程度甚至高于族中年纪最长的元老。
倒贴钱也要传下去
由于修谱的原因,小邱于传统观念格外重视。他说,替人家印刷家谱,每见谱载有断代无后的,便常自有凄然感。合族修谱之际,那未生男孩的,受人鄙薄,头都抬不起来。小邱娶妻,硬是超生一胎,也缘自于此。
小邱经常跟我讲一些流传于宁化民间的“谱师”们的故事:清末艺人张元福,人称“元福师傅”,手艺绝佳,名噪一时。一钦差大臣巡访福建,丢失官印,闻元福之名前来求其复制一枚,元福师傅为其镌刻一印绶,与丢失的官印几无二致;巫国宝,擅长刻字,字迹银钩铁划,其他“谱师”请其刻字,工费为一块银元一天;伊绍东,刻字速度快,人称“一把刀”……
乡下修谱的生活枯燥而又无聊,小邱在漫长的手艺生涯中学会了笃实和守诚,轻佻和浮躁在这里要不得。他带过好几任徒弟,大多耐不住乡下的寂寞,一个个都跑了。到2011年修曹坊乡童氏谱时,小邱不得不把在家带孩子的老婆带下去帮忙。
木活字印刷属于水印,纸好墨佳能保存两三百年之久,所以修谱之事并不常有。即便30年一大修,对于“谱师”的生活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大多数“谱师”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浪潮中转行谋生。小邱依靠祖上积下的名望,断断续续接着活干,粥少僧也少,还能勉强维持。
修谱事宜,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或四五人为一群体,最少的两人一群体,单位称“堂”,现依然存留的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斋堂”。小邱家的“文林堂”是已知的最老的一家木活字印刷修谱作坊。
“我现在两个孩子,哪个喜欢做这行,我就传哪个。再说还有外甥,都可以教他们。要是都不学,也不勉强,我就收个入室弟子,把全套工具传给他。但有一件,必须用‘文林堂’堂号,以我家族的名义修下去。即使没市场,我也会找个弟子,倒贴钱我也要传下去。”依然是几句实在话,小邱对未来充满希望。
福建宁化素有“客家祖地”之称,民间宗族观念很重,修订家谱是族中头等大事。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浓重的家族观念,宁化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木活字修谱的传统。这里管从事木活字修谱的艺人叫“谱师”,现存的几个“谱师”中,邱氏“文林堂”第四代传人邱恒勇年龄最小。
小邱不常在家,因为修谱之事多数在主家祠堂进行。我根据小邱电话指引,来到某家祠堂,里面正铺纸开盘,忙得正酣。
百年大计,修谱为重
一人在字盘前取字,以专盘端送。小邱端坐谱盘前排版,将活字森严地固定于谱盘上,用界条框紧。覆以玉扣纸,唰唰声中,纸张揭起,单张的纸印刷完毕,以备接下来装订成册。整个过程严肃、利落,有条不紊,放在祠堂的背景下,更显庄重。
经常看小邱修谱,我对这套流程十分熟悉。而对于小邱来说,刻字、拣字、装版、打墨直到装订成书的二十几道工序,就像穿衣吃饭一般自如,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小邱14岁学艺,跟着父亲走乡串村,印刷族谱,先由最难掌握的反写、刻字学起。刻字原料多数为梨木、枣木,古人书序多有“付之梨枣”之说,当指此意。宁化则以荷木(柯木)居多,将木料裁成指甲盖大小的长方形木坯,在上头刻繁体反字。荷木纹理细,硬度强,必须从小打下基础,镌刻方得美观。在刻字时,更是小心谨慎,老人们说,每一个木坯子上都附着祖先的魂灵,夜间你能听到祠堂外的鬼哭。
但凡族谱,30年一大修。修谱前,由族中元老联系“谱师”,签订合同,然后雇人把工具挑至祠堂内,安排“谱师”在祠堂内食宿,“谱师”们便要做开始长期作业的打算,少则半年,长则二三年,直至修毕。
小邱跟随父亲做了五六年,父亲不再插手,他自己开始独挑门面。他天生一副油子腔,小小年纪与人打交道,竟像是多年的老师傅。起初人家也疑心,一听他会印刷,会修谱,都露出疑色。及至与他签定协议,见了他主持仪式、发彩,十分熟练,疑虑顿消。
福建以木活字印刷术来编修族谱,起于明中叶。清代是家谱刻印最兴盛的时期,宁化现今尚存康雍乾时期的木活字印刷族谱。在小邱家祖传遗留的字库里,还可以找到几盘清中叶被虫蛀穿了的木活字。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用于印刷族谱,闲暇时偶有印刷蒙书、佛经道藏。旧时,人们把修谱师与风水师、私塾先生一同定位为中九流。百年大计,修谱为重,在替人刻印族谱的仪式中,“谱师”受到各姓氏族人的最高礼遇,其受尊崇程度甚至高于族中年纪最长的元老。
倒贴钱也要传下去
由于修谱的原因,小邱于传统观念格外重视。他说,替人家印刷家谱,每见谱载有断代无后的,便常自有凄然感。合族修谱之际,那未生男孩的,受人鄙薄,头都抬不起来。小邱娶妻,硬是超生一胎,也缘自于此。
小邱经常跟我讲一些流传于宁化民间的“谱师”们的故事:清末艺人张元福,人称“元福师傅”,手艺绝佳,名噪一时。一钦差大臣巡访福建,丢失官印,闻元福之名前来求其复制一枚,元福师傅为其镌刻一印绶,与丢失的官印几无二致;巫国宝,擅长刻字,字迹银钩铁划,其他“谱师”请其刻字,工费为一块银元一天;伊绍东,刻字速度快,人称“一把刀”……
乡下修谱的生活枯燥而又无聊,小邱在漫长的手艺生涯中学会了笃实和守诚,轻佻和浮躁在这里要不得。他带过好几任徒弟,大多耐不住乡下的寂寞,一个个都跑了。到2011年修曹坊乡童氏谱时,小邱不得不把在家带孩子的老婆带下去帮忙。
木活字印刷属于水印,纸好墨佳能保存两三百年之久,所以修谱之事并不常有。即便30年一大修,对于“谱师”的生活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大多数“谱师”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浪潮中转行谋生。小邱依靠祖上积下的名望,断断续续接着活干,粥少僧也少,还能勉强维持。
修谱事宜,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或四五人为一群体,最少的两人一群体,单位称“堂”,现依然存留的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斋堂”。小邱家的“文林堂”是已知的最老的一家木活字印刷修谱作坊。
“我现在两个孩子,哪个喜欢做这行,我就传哪个。再说还有外甥,都可以教他们。要是都不学,也不勉强,我就收个入室弟子,把全套工具传给他。但有一件,必须用‘文林堂’堂号,以我家族的名义修下去。即使没市场,我也会找个弟子,倒贴钱我也要传下去。”依然是几句实在话,小邱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