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知名教育家曾提出:“课堂的第一记重拳要击中学生的心坎,要像吸铁石一般将学生牢牢吸附住。”这不仅揭示了课堂教学第一环节的重要性,也针对此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教学伊始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效益;提升
一、创设趣味性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指出,学习若是没有兴趣为基础,无异于一种苦役,有兴趣,才拥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强心剂,是推動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智力的催化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开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了,才能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及活动中,才能增强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敢于直面并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故事、猜谜语、游戏等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娱乐性,同时注重问题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新知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在课伊始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酷热的暑假里,小明想去游泳。他身高1.2米,看到游泳池的告示牌上写着:平均水深2米。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小明是刚学的游泳,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这样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平均数”到底是怎样的数?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平均数”,在积极深入的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内涵,掌握平均数的本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说到底,数学学习要从一张张试卷中走出,回归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设计一个生活化、日常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学习,感知来自生活的知识素材,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学习习惯与兴趣。在学生由逻辑思考能力不足,或由抽象转化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充分的鼓励,通过提问、联想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经验,使其能够自主运用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并逐渐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增强实际研究能力。最终让学生上手起来简单实用,学习起来深入扎实,使数学课堂延展到生活中。如在教学《搭配》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活动时,丽丽的妈妈给丽丽买了3件不同的漂亮上衣和一条裙子、一条裤子给丽丽在节日穿。丽丽好开心,可是一个问题来了:我要怎么穿呢?孩子们,你们帮帮丽丽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穿法?问题一抛出来,学生思维立马活跃起来,这时我让学生在自已的学习单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表达共有几种穿法。
三、创设探究性数学问题情境,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童的精神世界中,总有一种强烈的把自己作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小学生渴望亲身探究数学、开发数学。而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为起点,以思考合作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探究活动中。这样,学生在轻松、有趣、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了学习全过程,让课堂情境走出“浮华”,达到收获“实效”,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亲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我出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学生动手铺一铺,注意必须铺满两个长方形,再数数各用了几个同样的图形。这样,学生在铺满后进行比较,发现用三角形和圆铺满长方形,都出现缝隙,只有用正方形铺不但没缝隙,而且又刚刚好铺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统一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深入理解面积单位的本质属性。
四、创设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开拓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习考验着小学生的逻辑性和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面给学生提供服务的系统性知识信息,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见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信息,形成有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思维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一味地采用习题集的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巩固学生的书本知识,但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力和联想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建立分数含义的表象,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我出示了五种材料(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条长一分米的线段、4颗糖果图、8个面包图和16朵花)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4,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表示1/4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等体验中充分感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能看作一个整体,深入理解单位“1”的含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有趣、有效,就能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知识的探究来获取新知,从而得到发展。
(责编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效益;提升
一、创设趣味性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指出,学习若是没有兴趣为基础,无异于一种苦役,有兴趣,才拥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强心剂,是推動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智力的催化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开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了,才能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及活动中,才能增强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敢于直面并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故事、猜谜语、游戏等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娱乐性,同时注重问题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新知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在课伊始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酷热的暑假里,小明想去游泳。他身高1.2米,看到游泳池的告示牌上写着:平均水深2米。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小明是刚学的游泳,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这样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平均数”到底是怎样的数?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平均数”,在积极深入的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内涵,掌握平均数的本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说到底,数学学习要从一张张试卷中走出,回归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设计一个生活化、日常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学习,感知来自生活的知识素材,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学习习惯与兴趣。在学生由逻辑思考能力不足,或由抽象转化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充分的鼓励,通过提问、联想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经验,使其能够自主运用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并逐渐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增强实际研究能力。最终让学生上手起来简单实用,学习起来深入扎实,使数学课堂延展到生活中。如在教学《搭配》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活动时,丽丽的妈妈给丽丽买了3件不同的漂亮上衣和一条裙子、一条裤子给丽丽在节日穿。丽丽好开心,可是一个问题来了:我要怎么穿呢?孩子们,你们帮帮丽丽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穿法?问题一抛出来,学生思维立马活跃起来,这时我让学生在自已的学习单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表达共有几种穿法。
三、创设探究性数学问题情境,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童的精神世界中,总有一种强烈的把自己作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小学生渴望亲身探究数学、开发数学。而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为起点,以思考合作探究为重点,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探究活动中。这样,学生在轻松、有趣、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了学习全过程,让课堂情境走出“浮华”,达到收获“实效”,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亲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我出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学生动手铺一铺,注意必须铺满两个长方形,再数数各用了几个同样的图形。这样,学生在铺满后进行比较,发现用三角形和圆铺满长方形,都出现缝隙,只有用正方形铺不但没缝隙,而且又刚刚好铺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统一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深入理解面积单位的本质属性。
四、创设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开拓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习考验着小学生的逻辑性和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面给学生提供服务的系统性知识信息,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见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信息,形成有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思维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一味地采用习题集的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巩固学生的书本知识,但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力和联想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建立分数含义的表象,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我出示了五种材料(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条长一分米的线段、4颗糖果图、8个面包图和16朵花)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4,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表示1/4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等体验中充分感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能看作一个整体,深入理解单位“1”的含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有趣、有效,就能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知识的探究来获取新知,从而得到发展。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