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到宝马的武帝欣喜若狂,因为他两年前就听张骞说过,“(大宛)多善马,马汗血”。没想到今天真的目睹了这样的神物。一下子,武帝积压已久的情绪倾泻了出来,他兴奋地称眼前的这匹宝马为“天马”。
为了得到更多“天马”,武帝不久便派出了上百人的官方使團,带了大量的礼物,以及一具用黄金打造的马模远赴大宛,希望能跟对方购买汗血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使团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大宛首府贰师城(据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的时候,大宛国王果断地回绝了汉使的要求。更加不幸的是,无奈归国的使团还没有走出大宛,就遭遇了劫掠,不仅使者悉数被杀,金马也被掠走。闻知此事的汉武帝勃然大怒,他立誓要让大宛国付出代价。
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秋天,武帝命将军李广利率领骑兵6千,外加步卒2万从敦煌出发远征大宛。然而,由于出兵过于仓促,军队的给养未能跟上。当大军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天气已经进入初冬时节,经过长途跋涉的士兵在粮食匮乏而又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冻死、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战事未开,人马便已折损了过半。此时,大宛的精骑适时掩杀,汉军全面溃败,最终逃回敦煌者,仅剩数百人。得知消息的汉武帝极为恼火,三年之后,他再次命李广利率军出征。这一次他汲取了前番失利的教训,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派给李广利整整六万名士卒,还有战马三万匹,牛十万头,以及大量的羊、驴和骆驼,另外他还特意派了两名相马的专家一同前往,可谓势在必得。
挟着强大的军威,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多久,大宛发生政变,叛变的贵族杀死国王,并向汉军议和,他们允许汉军随意挑选马匹,并承诺往后每年向汉朝进贡两匹良马。于是,达到目的的李广利与大宛订立盟约,并选择了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班师回国。然而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最终进入玉门关的汗血马,仅余1000多匹。
武帝的这两次远征,曾遭到后世的诸多诟病,成为批判他穷兵黩武的铁证。然而,如果我们置身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或许就能理解这种“疯狂”举动的由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对中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礼记》上说:“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盛,介虫败谷,戎兵乃来。”可见,周朝的时候游牧民族几乎每年一到秋冬便会来劫掠。西汉开国以后,来自匈奴人的军事威胁与日俱增,高祖在白登山险遭灭顶,吕后面对冒顿单于的语言调戏只能忍气吞声,汉朝每年不得不输出大量的金银,并派公主出塞,美其名为和亲,实际上是屈辱性的求和。因此,自武帝亲政伊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打败匈奴,一雪前耻。然而,中原无良马,汉军面对来去无踪的匈奴骑兵时往往力不从心。于是,引进良马,组建骑兵,一直是武帝心里最重要的国策。
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乌孙国派使者带着数十匹乌孙良驹向汉朝答谢。汉武帝十分高兴,当即称乌孙马为“天马”。而后,当他得到比乌孙马更优良的大宛马时,又转而将乌孙马改为西极马,称大宛马为天马。
从第一次得到西域良马开始,武帝多次通过政治结盟、商品贸易等形式从西方引进种马,同时设立官方的育马机构,下令全国悉养母马,以便和引进的种马杂交。在他亲自选定的《郊祀歌》中,有一首《天马》是这样唱的:“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武帝对西域良马的渴望,可见一斑。
经过数十年努力,汉军的马匹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也逐渐挫败了匈奴人的气焰,不仅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更让汉朝的影响力首次远及中亚。终于,一个民族站起来了,他的名字叫做“汉”。积蓄了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从此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屹立在遥远的东方,而那条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出发,直到大陆的另一端。
为了得到更多“天马”,武帝不久便派出了上百人的官方使團,带了大量的礼物,以及一具用黄金打造的马模远赴大宛,希望能跟对方购买汗血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使团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大宛首府贰师城(据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的时候,大宛国王果断地回绝了汉使的要求。更加不幸的是,无奈归国的使团还没有走出大宛,就遭遇了劫掠,不仅使者悉数被杀,金马也被掠走。闻知此事的汉武帝勃然大怒,他立誓要让大宛国付出代价。
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秋天,武帝命将军李广利率领骑兵6千,外加步卒2万从敦煌出发远征大宛。然而,由于出兵过于仓促,军队的给养未能跟上。当大军到达大宛边界的时候,天气已经进入初冬时节,经过长途跋涉的士兵在粮食匮乏而又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冻死、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战事未开,人马便已折损了过半。此时,大宛的精骑适时掩杀,汉军全面溃败,最终逃回敦煌者,仅剩数百人。得知消息的汉武帝极为恼火,三年之后,他再次命李广利率军出征。这一次他汲取了前番失利的教训,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派给李广利整整六万名士卒,还有战马三万匹,牛十万头,以及大量的羊、驴和骆驼,另外他还特意派了两名相马的专家一同前往,可谓势在必得。
挟着强大的军威,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多久,大宛发生政变,叛变的贵族杀死国王,并向汉军议和,他们允许汉军随意挑选马匹,并承诺往后每年向汉朝进贡两匹良马。于是,达到目的的李广利与大宛订立盟约,并选择了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班师回国。然而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最终进入玉门关的汗血马,仅余1000多匹。
武帝的这两次远征,曾遭到后世的诸多诟病,成为批判他穷兵黩武的铁证。然而,如果我们置身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或许就能理解这种“疯狂”举动的由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对中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礼记》上说:“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盛,介虫败谷,戎兵乃来。”可见,周朝的时候游牧民族几乎每年一到秋冬便会来劫掠。西汉开国以后,来自匈奴人的军事威胁与日俱增,高祖在白登山险遭灭顶,吕后面对冒顿单于的语言调戏只能忍气吞声,汉朝每年不得不输出大量的金银,并派公主出塞,美其名为和亲,实际上是屈辱性的求和。因此,自武帝亲政伊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打败匈奴,一雪前耻。然而,中原无良马,汉军面对来去无踪的匈奴骑兵时往往力不从心。于是,引进良马,组建骑兵,一直是武帝心里最重要的国策。
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乌孙国派使者带着数十匹乌孙良驹向汉朝答谢。汉武帝十分高兴,当即称乌孙马为“天马”。而后,当他得到比乌孙马更优良的大宛马时,又转而将乌孙马改为西极马,称大宛马为天马。
从第一次得到西域良马开始,武帝多次通过政治结盟、商品贸易等形式从西方引进种马,同时设立官方的育马机构,下令全国悉养母马,以便和引进的种马杂交。在他亲自选定的《郊祀歌》中,有一首《天马》是这样唱的:“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武帝对西域良马的渴望,可见一斑。
经过数十年努力,汉军的马匹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也逐渐挫败了匈奴人的气焰,不仅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更让汉朝的影响力首次远及中亚。终于,一个民族站起来了,他的名字叫做“汉”。积蓄了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从此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屹立在遥远的东方,而那条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出发,直到大陆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