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猫细小病毒XNF-1株分离鉴定及VP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4zh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分析宠物猫细小病毒(FPV)流行株的VP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病毒分离、形态学观察、PCR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从疑似FPV感染的宠物猫粪便和血清等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FPV,命名为XNF-1株。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检测其XNF-1株的致病性,采用PCR方法扩增XNF-1株VP2基因并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XNF-1株对猫具有致病性,XNF-1株与16株参考株VP2基因同源性在98.1%〜99.9%之间,与FPV-C株、FPV-D株、FPV-A株位于同一分支,其中与FPV-A株位
其他文献
以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变化、行业变化与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从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2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最后,针对畜牧业经济与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能力导向式教学、专题讲授+项目研讨式教学模式。
摘要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就是实践教学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通过分析实践教学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中参差不齐的实践教学水平,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对创新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有一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在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传统价值丢失的风险.然而,在当前传统手工艺传承整体呈现出
建立多房棘球绦虫粪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为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撑。以5E10H5杂交瘤细胞株腹腔接种Balb/c鼠制备的腹水作为包被抗体,多房棘球绦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血清作为检测抗体,HRP标记的驴抗兔IgG作为二抗,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试验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和阴性对照犬犬粪。结果显示,多房棘球绦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并能产生高效价抗体;对该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检测,阳性粪样稀释至1:10000时仍显示为阳性;在感染动态分
为探索哺乳动物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胞呑作用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通过体外生产小鼠孤雌激活胚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胞呑作用相关蛋白Cavl、Cav2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中Cavl、Cav2表达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鼠孤雌激活胚胎不同时期均可检测到Caal、Caa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其中囊胚和桑根胚中该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4-8细胞时期次之,2
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宜春学院2018级种植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导师制的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园艺生产技能实验”课程的教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疾病。该菌常通过其外毒素危害人和动物机体,所产毒素主要有α、β、ε和τ4种外毒素。根据毒素产生的情况,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F和G 7个型。ε毒素毒力最强,主要由B型和D型菌分泌。论文通过致病机理、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及相关疫苗研究方面对产气荚膜梭菌e毒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褐黄血蜱是我国中东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优势蜱种,其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于该蜱偏好于侵袭野生动物.尤其是刺猬,故长期被忽视。该论文对褐黄血蜱产卵和孵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褐黄血蜱卵呈椭圆形,其大小约535.63μm×361.56μm,重量0.064mg。26℃〜30℃均是褐黄血蜱产卵的适宜温度,在这些温度下,雌蜱产卵量与体重有正相关关系;产卵过程受培养温度、雌蜱体重影响较大。在26℃〜30℃下,孵化温度升高则孵化时间缩短。32℃不是孵化褐黄血蜱
为了解近年来广西容县霞烟鸡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采自广西容县农村散养户中未免疫过IBD疫苗的245份病鸡血清样品进行了IBDV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245份病鸡血清样品中IBDV抗体总体阳性率为46.12%(113/245),且不同日龄、季节、地区的病鸡血清样品中都检测到IBDV抗体的存在,说明IBDV在容县霞烟鸡的鸡群中普遍存在,提示IBDV仍是今后霞烟鸡群疫病防控的重点。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鸡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许多养殖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控制鸡病毒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多种原因,使免疫鸡群仍有疫病暴发。多项研究表明,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MHCⅠ)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MHC1决定鸡对马立克氏病毒(MDV)、劳氏肉瘤病毒(RSV)等病毒的抗性与易感。编码BF分子(鸡的MHCⅠ分子)的BF基因(鸡的MHCⅠ)包含两类la基因,即BF1(以前称为BFⅠ、BFⅡ或次要的BF)和BF2(以前称为BFIV或主要的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