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诚然,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尽力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成为语言的掌控者,而不是成为语言的奴隶。在今天的后话题作文时代,学生写作审题基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写文章的语言功夫修炼必将成为新时期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笔者针对此背景下学生作文如何突出重围的问题,制定了作文语言功夫修炼四段训练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作文水平提升明显,学生写作兴致高昂。现把方法总结如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第一阶段:自我突破——语言通顺有修辞
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语言通顺是基本要求,如何做到通顺,其实很简单。首先,让学生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完成作文,不让他们养成写作拖拉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构思和成文的时候就能具有连续性,避免时间过长造成文字支离破碎、语言不连贯的局面。其次,让学生写完就自己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是不是有一些语句不通顺,是不是有病句残句,至于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都会一一浮现,学生自己就可以进行修改,自然就做到了语句通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相互查看,发现问题直接解决,相互促进,相互“揭发”。这样,作文基本上就能做到通顺了。
当然,作文基本通顺仅仅是第一阶段的开始,适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是施行第一阶段——自我突破的关键点。同样一句话,平铺直叙和恰当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会明显不同。如同苏绣制作,要成为艺术品必须在底料上根据不同的风景、人物图案和用途恰当使用几十种针法,最终形成了苏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作文中也必须按文体要求、语言风格等情况,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添风采,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最初,学生在作文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习惯,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必须使用五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完以后必须明确画出你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哪个地方。笔者举例,在《荷塘月色》中有下列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既运用排比,又运用比喻,这段文字让荷花更具有魅力。这样,在“逼迫”之下,学生渐渐习惯在作文中使用修辞手法,进而自觉使用修辞手法,达到了第一阶段:自我突破——语言通顺有修辞的要求,训练的第一阶段大功告成。
第二阶段:脱胎换骨——语言流畅有情感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阐释了这个道理:物色尽而情有采。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见,丰富而含蓄的辞采在文章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作文中语言流畅和情感丰富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单独存在于一篇作文之中。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读起来文从字顺,通畅流利,这就是流畅,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真正做到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可以实现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名家名作,天天读,高声读,先做到流畅地读,然后再去流畅地写,多积累,勤练笔。
有了较多的阅读积累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基本做到语言流畅,还能促进学生体会名家作品中的那些细微的感受,体会名家具有的感性天赋,然后写出来的作文必定充满着强烈的情感生命力。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第一次相遇,她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是在做梦。”这里学生可以认清周朴园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痴情钟情的有情人,还是冷酷、无情、虚伪的冷血动物、伪君子,也可以体会出他后面的忏悔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唤起,进而内化,达到自我感怀自我完善的境界。这样,我们第二阶段的训练就达到了目标。
第三阶段:如臻化境——语言生动有亮点
写作时,若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容词和极富想象力的语句,将自己的情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抒发出来,就可以写出语言生动有亮点的作文。那么如何做到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容词和极富想象力的语句呢?
首先,要学会“推敲”。我们写作文虽然做不到每个字都仔细琢磨,但是在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上必须仔细推敲。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父亲用他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没有说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但是稍显平淡,如果把“摸摸我的头”换成“轻抚我的脸”,父亲那种无言的疼爱之情浓浓洇出,语言就顿时生动而有明显的亮点了。
其次,要富于变化。在文句中运用大量的复合句、省略句、倒装句,表达富于变化,语言才能够生动起来,充满灵动的风采。
再次,要适当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差不多就是一个故事梗概,即使是真人真事,三言两语也就写完,不能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更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灵动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写道:“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宝,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对一个人的眼睛,作者透过想象联想连用了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作者对自然事物的细心观察和体验,给读者以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相信通过以上几个方法,学生在第三阶段作文一定能够达到化境,做到语言生动而有亮点。
第四阶段:圆满出关——语言深刻有文采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平常多读些优秀散文,如果发现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子,就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借鉴,从而让自己的作文语言深刻,富有文采。还有,就是平时要多感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有所感就及时有所发,用文字捕捉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加工,成为自己的思想沉淀和作文中的深刻语言。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笔者一直强调作文要用“警句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引出主题,结尾深化主题,使用“警句式”可以使文句具有丰富的内涵,引人思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但是,学生在考试中要写出“警句式”文段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他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自己的感悟和名家的名段,在深加工的基础上,写出富有个性的深刻而有文采的文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226500)
第一阶段:自我突破——语言通顺有修辞
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语言通顺是基本要求,如何做到通顺,其实很简单。首先,让学生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完成作文,不让他们养成写作拖拉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构思和成文的时候就能具有连续性,避免时间过长造成文字支离破碎、语言不连贯的局面。其次,让学生写完就自己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是不是有一些语句不通顺,是不是有病句残句,至于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都会一一浮现,学生自己就可以进行修改,自然就做到了语句通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相互查看,发现问题直接解决,相互促进,相互“揭发”。这样,作文基本上就能做到通顺了。
当然,作文基本通顺仅仅是第一阶段的开始,适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是施行第一阶段——自我突破的关键点。同样一句话,平铺直叙和恰当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会明显不同。如同苏绣制作,要成为艺术品必须在底料上根据不同的风景、人物图案和用途恰当使用几十种针法,最终形成了苏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作文中也必须按文体要求、语言风格等情况,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添风采,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最初,学生在作文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习惯,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必须使用五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完以后必须明确画出你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哪个地方。笔者举例,在《荷塘月色》中有下列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既运用排比,又运用比喻,这段文字让荷花更具有魅力。这样,在“逼迫”之下,学生渐渐习惯在作文中使用修辞手法,进而自觉使用修辞手法,达到了第一阶段:自我突破——语言通顺有修辞的要求,训练的第一阶段大功告成。
第二阶段:脱胎换骨——语言流畅有情感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阐释了这个道理:物色尽而情有采。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见,丰富而含蓄的辞采在文章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作文中语言流畅和情感丰富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单独存在于一篇作文之中。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读起来文从字顺,通畅流利,这就是流畅,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真正做到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可以实现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名家名作,天天读,高声读,先做到流畅地读,然后再去流畅地写,多积累,勤练笔。
有了较多的阅读积累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基本做到语言流畅,还能促进学生体会名家作品中的那些细微的感受,体会名家具有的感性天赋,然后写出来的作文必定充满着强烈的情感生命力。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第一次相遇,她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是在做梦。”这里学生可以认清周朴园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痴情钟情的有情人,还是冷酷、无情、虚伪的冷血动物、伪君子,也可以体会出他后面的忏悔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唤起,进而内化,达到自我感怀自我完善的境界。这样,我们第二阶段的训练就达到了目标。
第三阶段:如臻化境——语言生动有亮点
写作时,若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容词和极富想象力的语句,将自己的情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抒发出来,就可以写出语言生动有亮点的作文。那么如何做到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容词和极富想象力的语句呢?
首先,要学会“推敲”。我们写作文虽然做不到每个字都仔细琢磨,但是在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上必须仔细推敲。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父亲用他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没有说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但是稍显平淡,如果把“摸摸我的头”换成“轻抚我的脸”,父亲那种无言的疼爱之情浓浓洇出,语言就顿时生动而有明显的亮点了。
其次,要富于变化。在文句中运用大量的复合句、省略句、倒装句,表达富于变化,语言才能够生动起来,充满灵动的风采。
再次,要适当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差不多就是一个故事梗概,即使是真人真事,三言两语也就写完,不能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更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灵动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写道:“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宝,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对一个人的眼睛,作者透过想象联想连用了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作者对自然事物的细心观察和体验,给读者以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相信通过以上几个方法,学生在第三阶段作文一定能够达到化境,做到语言生动而有亮点。
第四阶段:圆满出关——语言深刻有文采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平常多读些优秀散文,如果发现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子,就摘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借鉴,从而让自己的作文语言深刻,富有文采。还有,就是平时要多感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有所感就及时有所发,用文字捕捉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加工,成为自己的思想沉淀和作文中的深刻语言。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笔者一直强调作文要用“警句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引出主题,结尾深化主题,使用“警句式”可以使文句具有丰富的内涵,引人思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但是,学生在考试中要写出“警句式”文段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他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自己的感悟和名家的名段,在深加工的基础上,写出富有个性的深刻而有文采的文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