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性骚扰”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33795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骚扰”是一种不受欢迎或不被接受的行为,是带有性意识的接触。换句话说,若两性中某一方用各种方法去接近、或尝试接近另一方,而另一方没有兴趣、不喜欢、不愿意、或不想要这些带有性意识的接近,便可以说是“性骚扰”。
  尽管“性骚扰”总是在受到性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性刺激本身并不等于“性骚扰”。构成“性骚扰”的心理因素是很多的,例如,受骚扰者对性的态度;受骚扰者自身的性经验、性感受;性刺激的发出者与受骚扰者的关系;性刺激发出者的动机;接受性刺激的场合;是否是骚扰者利用权力对受骚扰者进行性的侵犯;性刺激的种类、范围;受骚扰者对骚扰者动机、目的的理解,理解的依据等。
  关注“性骚扰”,就要从关注两性的心理活动入手。
  1.“性骚扰”是性的骚扰吗?
  “性骚扰”这个问题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女性会认为如果某男性对一名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的需要或想获取性方面好处的要求,或对女性作出不受欢迎的、涉及“性”的行径,并预期对方会感到冒犯、侮辱或惊吓,就是对女性的“性骚扰”;而男性则会认为性刺激是两性相互吸引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反应,是爱的表达。性骚扰和性挑逗在有些时候是不容易区分清楚的。虽然不能排除有的人存在蓄意挑逗或者侵占的成分,但是不能一概认为所有的异性性刺激都是“性骚扰”。因为“性骚扰”不仅仅是存在性刺激,更重要的是它违背了被骚扰者的自主意愿。
  2.女人是不是不喜欢性刺激?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女人也是人,也有与男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但是,中国大部分的女性受传统文化、封建礼教的影响,将自己对性的欲求深深地压在潜意识里,否认异性间相互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性的吸引。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讲,生物体都喜欢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拒绝享受快乐的体验。女性对性刺激本身是喜欢的,但是通常女性对性的要求很高,对两性之间性行为的产生注重心情、气氛、场所、动机以及与发生性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性骚扰所侵害的是做女人的尊严,是对其人身权利、性自由意志的侵犯。
  3.对于“性骚扰”,如何知道女性喜欢/不喜欢、同意/不同意呢?
  对于“性骚扰”,重要的是女性不喜欢(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可是如何知道她们是喜欢/不喜欢呢?对于男性来说,女人的表达方式也存在问题,当女性出现在男性周围时,女性的身体、语言、表情、眼神、行动、性特征等对男性来说,有一种含糊不清的美,对男性存在着巨大的诱惑,这能不能算是对男性的“性骚扰”呢?任何男性都有追求美好的愿望,他们(并不是所有的男性)对女性因喜爱、欣赏所做出的一些带有“性”的举动,事后才知道她们是否喜欢,那时,“性骚扰”已经成为事实。在此之前,女性自己是无法提前避免“性骚扰”的。也就是说无论她们喜欢/不喜欢,都是在受到刺激之后才有的反应。男人或者女人,都事先无法预测和避免“性骚扰”。而且,女人究竟是否喜欢,完全是主观的,不是客观刺激单方面所能决定的。所以,在不知道对面某个女人在性方面的个人特殊好恶前,男性还是应当首先把对方当作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女人来对待,如,她是不喜欢任何一个男人随便接触她的身体部位的。
  4.“性骚扰”为什么会成为心理、生理上的“伤害”呢?
  其实,受到伤害的不是控诉“性骚扰”的人的身心,也不是来自于性刺激本身,而是女性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性刺激进行自我认知之后的评价,形成了她们对性刺激的态度。如果她们把这些性刺激经过认知评价为对自己的不尊重,就会感到“受害”。反之,如果她们把这些性刺激认知评价为是“自我魅力强”的因素,就不会受到伤害。
  5.“性骚扰”的相关法律
  “性骚扰”不单单局限于身体上的接触,一些不礼貌的带有性意识的言语、动作、甚至声音如吹口哨等,产生令他人有不舒服、不安、焦虑、尴尬、侮辱或不被尊重的感觉,令受者感到不愉快、难受、恐惧等,都属于“性骚扰”。
  我国《刑法》第237条规定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但构成该犯罪的条件比较严格,必须是被害人受到了强制性的手段,比如暴力、胁迫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般的“性骚扰”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很难用刑法对施害一方进行惩罚。性犯罪的法律规定是人类行为的底限。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法律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我们只能用心理学的原理,心理的眼光,以人本为出发点,解决性骚扰中的心理问题。
其他文献
“妈咪、妈咪,我的玩具在哪里?”“老婆,帮我找一下西装。”“媳妇啊,替我拿个碗来。”……每个女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一会儿孩子叫,一会儿老公喊,才忙完一件事,又得赶着忙另一样,如果不试着让自己放松,减少一些压力,就会累出毛病。成为人家的老婆、孩子的妈之后,烦心的事情掐指一算,每天都有一大车,随之而来的压力更是可观,亲爱的妈妈,想个法子来减压吧,否则可能真的会被压扁的。    妈妈压力的来源  做了母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学篮球队的教练作了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像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由于一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于在体育馆坚持了练习,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组在想像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却由39%提高到42.5%。
期刊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许多来访者可能会花上很长时间来描述他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对将来可能情况的种种设想。即时化则与之不同,它是要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这是治疗者的任务之一。  当一个人总是过分注意过去和将来的情况时,别人是很难了解到他现在的想法和感觉的。在他那里,过去和将来似乎变成了衡量现在的一种尺度,对将来所抱的期望以及对过去事物的不断回想成为其所有言谈的主要内容。而这却不是来访者最最真
期刊
题记: 一提到“完美”,我们就会想起“无缺”,因为这两个词总是连在一块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敢称自己“完美无缺”?尽管耳边总是听到这样的话语:“完美体验”“百分百感觉”,但我们都知道,那只是商家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而夸大其词。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我们可以努力去改正它们,提升自己,但我们却永远无法达到完美。这是因为成功是相对而言的,当你达到一个目标后,永远会有新的目标
期刊
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 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 月21 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五天不睡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可见睡眠是人重要的生理需要之一。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 的人有睡眠问题。潘集阳教授多年从事焦虑抑郁和睡
期刊
每逢夜深人静,回忆往事,我都会感叹自己是天下第一不孝之子。几次的囚徒生活,耳闻目睹,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深感良心有愧,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望着满头白发的父母,我的心……  1965年夏天,我考进了区重点继光中学,送通知单的邮递员看着我很惊讶,“就你这样的人也能考进重点中学”?真是从门缝里瞧人!我母亲见了通知单,兴奋极了,马上从微薄的工资中花10元钱买回五斤奶糖,分散给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母亲为
期刊
大学生毕业,总希望选择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职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专家认为,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心态。  首先要克服依赖心理。不少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拥有一定的本领,是国家培养的人。毕业后,由组织帮助找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完全依赖组织出面,坐等安置分配,想进工作稳定的国家公务员单位。当然,妥善安排好每一名毕业生是安置部门应尽的职责,同时依靠组织选择职业也比自己找“关系”、托“熟
期刊
不知道是不是人一旦上了年纪脾气就会变好,抑或是饱经了沧桑世事,心胸变得开阔了,凡事都能看得开的缘故,总之我发现,已壮年不在的父亲竟一改往日的倔脾气,变成了没脾气的“老好人”。有时候,面对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一向严厉的父亲竟显得拘束,甚至会害羞……  父亲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他是个严厉得出了名的人,从小到大,我没少挨过他的打骂。15岁那年夏天,我参加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便萌生了退学回家种田的念头。等我
期刊
这是一个沸腾的时代,欲望像一根鞭子,驱赶着我们,使我们的心灵难得独处。  从终极意义上讲,从生到死,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两种世界里我们不缺独处。独处是心灵的事情,当我们的身躯在世界上游走时,我们的心灵却需要独处。  尼采终身未婚,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与自然界的对话中度过的。在极度的孤独中他坐在哲学这块深刻的石头上把独处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独处使他心灵安静,更使他铸就了天才的灵魂。从《悲剧的诞生》
期刊
性骚扰的形式和发生情境五花八门,但其本质都是雷同的。性骚扰的发生一般比较隐蔽,而且个人不太愿意公开事实真相。以下是通过媒体暴露出来的性骚扰事件。  最怕人多时挤公车 上下班高峰,在公交车里,被人故意擦撞,或者正前面或正后面被人紧贴,甚至有摩擦动作。  问路、问时间: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柳匆匆赶路,被一男子拦住,问她几点了。小柳回答他后,男子继续跟着她,并提出交朋友的要求。  “黄段子”也算性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