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结构深处的机密与睿智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p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钢琴家马丁·史岱菲尔德(Martin Stadtfeld)的“纯粹巴赫”独奏音乐会为上海音乐厅2017新乐季赢得了“开门红”。虽然并不太为国内音乐界所熟悉,但史岱菲尔德却已是享誉国际的巴赫音乐诠释钢琴家。当晚,他演奏J.S.巴赫最具代表性的键盘乐作品,结合最新手稿研究成果,用个性化的改编来完成对巴赫的“旧曲新唱”,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性!
  如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场音乐会的高学术涵量,那应该就是:卡农、变奏与改编。“模仿与对位的游戏”的卡农与“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奏,这两种早期西方音乐中见仁见智又最显功力的创作技法在巴赫的手里达到了历史性的巅峰,若再将两者进行综合更是难上加难,演奏上同样如此。无论上半场在艰深复调技术的基础上加上变奏因素的《腓特烈二世主题卡农变奏》,还是下半场融合卡农技术联缀于变奏曲长篇中的《哥德堡变奏曲》,都是将此两种创作因素完美“联姻”之作,就连开场的《恰空》亦无外乎以变奏作为主要结构手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已知”的卡农与变奏之外,当晚的每部作品都充满了史岱菲尔德的诠释与改编,这些“未知数”就成了当晚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恰空》源自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第二组曲》,经一个世纪后的意大利钢琴家布索尼成功“移植”为钢琴改编版,既保留了原作的整体结构与变奏段落,又充分发挥了新式钢琴的音响特性与高难度演奏技巧。时隔又个一世纪,史岱菲尔德的改编更富有现代感,他显然更偏爱用钢琴两端的音区来加以演释,使得作品在极度轻盈与极具爆发力的戏剧性音响对比中,让人体验时而幻变如梦的诗意,时而悲痛不已的壮烈。除音区上的重新布局以外,他的改编还体现为一种对结构逻辑的勾勒与还原:在原作前加上一个短小的引子,正是主题的低音线,在八度低音叠加中以极弱力度出场,犹如一颗毫不起眼的种子轻轻飘来,自此引发生命的萌发。根据音区的变化,史岱菲尔德又会在原有声部结构中增加或减少,在遵循作品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作出了富有意义的音响拓展与个性布局。
  接着,之所以用《腓特烈二世主题卡农变奏曲》而不用更为人熟知的《音乐的奉献》,史岱菲尔德暗示的编创用意在音乐会现场真正呈现了出来:以“选集”的方式来演奏。根据被巴赫运用到难以超越的“腓特烈二世主題”及其各式卡农变奏,史岱菲尔德创作了前奏曲与终曲,就好像为一部经典名著的前后加上了序与跋,是钢琴家对其深入研读之后的进一步注解与释义。倾向主调风格的这两个部分富有现代化的音响特征,宁静却又略显不安分的切分节奏引发出流行色彩的和声排列及织体,与主题及其倒影(将主题旋律作相反方向的进行,如同水面上的倒影一样与原主题上下对称)形式的结合毫无违和感,反倒在听觉上更加清新自然,为进一步深入聆听繁复的卡农段落作好准备。
  史岱菲尔德仅仅选择《音乐的奉献》中的前六首卡农,并重新编排,有些段落在前一段终止完成之前直插而入,有些段落虽得以完满终止,但下一段的情绪仍延续了前一段的末尾,这就改变了听众的心理期待,也让演奏过程更有整体感。例如,音乐会现场的第四和第五个卡农段就分别作为整部作品演奏过程中推起高潮呈现的“渐强”与“渐弱”:在“二度上升”卡农(同一个主题的模仿进行,每次模仿都螺旋式升高二度)中,随着“绕口令式”的力度渐强与速度渐快,趋近极点时突然直接进入下一段“无终卡农”(卡农进行到尾部时与开始部分完全重合一致,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用强击方式在极低音区奏出对位的低音声部,后又随音区的不断升高而渐渐消逝,慢慢褪去,回复静谧后再引出最后一个冥想式的“增值卡农”段,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深沉而幽远……直到终曲的出现,变幻了调式色彩的主题片段如同把我们从一个旧梦当中轻轻唤醒,在升华的意境中回到了当下。


音乐会现场

  下半场“《哥德堡变奏曲》与十四首卡农的整合版”关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发现:1974年,巴赫的一份《哥德堡变奏曲》个人手抄本被发现。在谱子的最后一页,巴赫手写了建立在“哥德堡低音”上的十四首卡农曲。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岱菲尔德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巴赫创作这些卡农曲是为了完善既有的《哥德堡变奏曲》。有鉴于此,他整理了这些卡农曲,并将它们有序地插入原本的《哥德堡变奏曲》中,形成一个新的序列,并且深信这个版本能有力证明那就是巴赫曾经构想的形式。于是,比咏叹调主题更为重要的“隐秘线索”被揭示出来。
  这些卡农段明确而简短,因而被用作《哥德堡变奏曲》的前奏或间奏出现。它们在千变万化的变奏曲段落中反复提醒聆听者,这些低音才是作品真正的“秘钥”,同时它们又让变奏曲三个一组的规律性排布结构更得凸显。史岱菲尔德的演奏总体上较为轻快,一气呵成,不作反复,乐章间大多也不停顿。毋庸置疑,每个乐章的速度都出自他的精心设计,因为他让“哥德堡低音”在不同乐章间的速度保持着统一,这就让一些慢乐章变得较快,而快乐章则如旋风般呼啸而过。好在他的指触足够敏捷轻盈,不会被这些技术因素所限制。最耐人寻味的慢乐章第二十五变奏(戏剧性张力很大,通常被认为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史岱菲尔德的手里被演化得十分内敛而宁谧,大有“哀而不伤”的情韵。
  二十世纪以来在国际乐坛上发展起一种影响广泛的表演流派:本真主义。持此观念者认为演奏历史音乐作品就应该回到作曲家所处的那段年月中去,并尤以复原巴洛克时代风格为其实践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史岱菲尔德恰恰走向了他们的反面。他始终处于非常清醒的当下处境,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深入研习作品,探求新的音响结构方式,令这台音乐会既充满学术涵量又富于现代意义。这种现代意义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对现代钢琴音响特性的不懈探求与发掘让他拓展了极端音区的表现力,并达成指触对声音的精妙控制;另一方面,对巴赫原作的重新谋篇布局释放出超越那个时代的戏剧性情感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改编因素似乎都经过反复推敲与精心打磨,以致在演奏中听起来自然得当又不乏新意,在大幅对比与起伏跌宕中取得了完美平衡。


音乐会现场

  演出中,特别做低的琴凳与坐姿,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已故巴赫权威诠释者古尔德,然而瘦高个儿史岱菲尔德看起来只在乎更加灵活方便地抖动右踏板。事实上,他那独特音色呈现与几乎贯穿全场的踏板使用是分不开的。预先调配过的琴键系统让极度轻柔的声音也能够清晰表达,这会让你想起它的先辈——一种适用于小型空间演奏的古钢琴,而当它出现在偌大的音乐厅施坦威大钢琴上,再通过充分利用细致入微的指触变化与连续踏板,编织出一片迷人的声音新梦境,那是何等令人欣喜!
  历来试图揭开巴赫音乐中各种隐秘奥义者无数,史岱菲尔德正用他自己独特的声音创造,将古老篇章与当代音响交织互融,在解构与再结构中奏响新意,让我们清楚地听见隐藏在音乐结构深处的机密与睿智,以及巴赫音乐“超时代性”与“多释义性”的无穷魅力。
其他文献
他从五岁便开始作曲,在十三岁被钢琴家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破例收为学生。他是一位钢琴家、作曲家、未来的指挥家,同时还是一位数学硕士。他对于演奏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让每一个音符在他的双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传说中的天才少年  开始准备周善祥(Kit Armstrong)的这篇文章时,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家旅行,每次停下来的时候就看看关于他的演出、采访、评论和纪录片。
期刊
多米尼科·葛塔诺·玛利亚·多尼采蒂(1797年11月29日-1948年4月8日),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乐派的重要人物,罗西尼与威尔第两大时代间歌剧转变与发展的代表人物。多尼采蒂一生作有歌剧七十五部,代表作有《爱的甘醇》《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军中女郎》《唐·帕斯夸莱》。  多尼采蒂的歌剧富于戏剧性,他善于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与情感内容在他的正歌剧中得到极大开拓,而他的喜歌剧则充满欢快的
期刊
当你步入伦敦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的科学博物馆,一定会惊讶得张大嘴巴。绵延七层的建筑和一万五千件展品,从“太空探险”(Exploring Space)展厅里巨大的火箭和卫星,到“我是谁”展厅里安东尼·格姆雷(Antony Gormley)雕刻的铁质的婴儿雕塑,都显示了这是一个能激发出伟大灵感的博物馆。  拿这个巨大的能源展厅来说,参观者一进去就有一种巨大的冲击感。硕大的蒸汽机
期刊
2017年5月20日,我在湖北荆楚理工学院听了一场旅美钢琴家武晓锋的独奏会。  正值春天,万木竞秀。“520”这个日子很诗意浪漫,又恰逢周末,自是吸引了很多爱乐者。而音乐会主题就叫作“爱释琴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晚上七点,音乐厅琴声响起,温婉悠扬。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D.899似一幅中国山水画卷,徐徐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  c小调似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的第一步“勾线”。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
期刊
2017年,上海乐队学院进入了第三个学年,前两届的学生均成功考入全球各地的交响乐团,或者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音乐圈输送新鲜血液。两年前,上海交响乐团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原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针对音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跨国合作协议:自2016年起至2020年,易北爱乐乐团每年安排多名首席演奏员来沪教学,并与上海乐队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演出室内乐音乐会。上海乐队学院的三位学生与北德广
期刊
古典乐迷们或许对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不会陌生。他多才多艺,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优美如歌,旋律悦耳,和声柔雅,贵族与大众皆适宜。对于那些仅听过泰勒曼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将他的创作生活聚焦于埃森纳赫和汉堡。诚然,作为巴赫的前任作曲家,泰勒曼在埃森纳赫时的名气比巴赫响亮得多,在汉堡的风光就更不用提了。对于泰勒曼的“铁粉”来说,他在法兰克福度过的短短(短吗?依照十八世纪人的平均寿命看)九年就很
期刊
琵琶,中国传统乐器,有着丰厚的历史和大量经典作品,山水画般的《春江花月夜》,重现了垓下之古代战争场景的《十面埋伏》,记叙了龙梅、玉荣保护羊群故事的《草原小姐妹》等等,都是广为流传且受到听众喜爱的经典独奏作品。“独白”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表达,是一位演奏者通过手中这把琵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出来,和听众进行交流的形式。  重奏起源于西方,是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二十世纪
期刊
中提琴手安东·吉瓦耶夫告诉我们,格万特豪斯乐团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指挥家的棒尖。“有时候指挥一棒下去,乐团里是没有声音的。过了一会儿,声音才一点一点地从地下升起。”即使是拨弦作品,他们也有着这样的默契,在短暂的静默后同时开始演奏。这便是格万特豪斯区别于其他乐团的“声音文化”,无论是在管弦乐团还是弦乐四重奏中,他们都保留了这种独属于自己的特色。  贝多芬一生共写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其数量虽然不能和海顿
期刊
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因患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在四十二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而她毕生钟爱的大提琴也只和她相处了不到二十五年。因此,与二十世纪其他已离世的大提琴大师,如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等相比,杜普蕾留下的演奏曲目是不算多的。2012年,为纪念杜普蕾逝世二十五周年,华纳兄弟唱片公司(Warner Cl
期刊
孙维权教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及和声风格分析专业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席教授。先生的代表著作有《键盘即兴弹奏指南》《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和声的魅力》以及VCD音像教材《跟我学即兴伴奏》等。他创作改编了《雪绒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二十余部钢琴作品,此外,还先后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