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珲春市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积极贯彻执行省、州有关部署,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梯式推进的原则,全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参与,经过广大农民自身的不懈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带动和推进口岸诚市的建设进程。四年来,珲春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重点建设了英安村、杨木林子村等25个试点村、推进村和中心村镇,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了落实解决。全市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
一、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2006年,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后,按照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试点村镇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建设经验,提升建设水平,不断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向上申报, 4年共启动实施了省、州试点推进村镇14个。其中省级试点镇1个,省级试点推进村9个,州级试点乡1个,州级试点村3个。以上14个村镇4年共享受省、州新农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1104.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1005.1万元,州级财政99万元,这些补助项目资金全部用于14个试点村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等项目建设之中。在省、州补助资金的拉动下,各级试点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乡村道路、自来水管道、电力通讯、泥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黄牛养殖、绿色米基地、中药材种植等产业项目,安全饮水达标率和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实现了田边、河边、路边、宅边的清洁和亮化目标,试点村镇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方向、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
二、整体建设全面推进
在抓好各级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召开调度会、现场会、成果展等不同方式,加大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力度。对全市9个乡镇1个街道121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的基础上,把这些村屯划分为试点村、中心村和一般村三种类型,从省级试点村规划建设开始,逐级向其他村屯辐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聘请了省、州、市专家,由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新农村办负责衔接,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注重产业发展、企业建设、村镇布局、基础设施、民族特色、商贸旅游、公共事业建设的同时,把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目前已完成1个省级试点镇,9个省级试点村、3个州级试点村以及3个一般村的规划工作,实现了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目标,新农村规划建设取得良好开端。同时,在交通局、水利局、财政局、农业局、规划局、民政局、林业、教育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四年来,共投入到全市农村的建设资金8亿元。其中,国家资金38807万元、省级资金10208万元、州级资金1539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71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5445万元、企业投资3387万元、国外支援资金92万元。建设项目涉及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居住环境、农业产业、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其中投资17576万元,完成396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乡村道路建设和部分桥梁建设。投资12903万元,修建了水库、堤坝、水源等48项工程。投资4645万元,完成了4890户泥草房改造。投资3523万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项目资金补助。投资2086万元,新上了红松果林、蔬菜大棚、寒富苹果、香菇种植、粮米加工等3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兴建了4个黄牛、1个梅花鹿牧业小区。投资1934万元,新建了一所教学楼、扩建了一所教学楼,维修了20余所农村学校校舍。投资2609万元,完成了72个村的自来水建设。投资432万元,改建扩建了7个乡镇的农村福利服务中心。投资400万元,新建了马鞍山等8个网站和6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投资240万元,基本完成了的电信网络村村通工程。投资240万元,新建、改扩建卫生院4个、卫生室7个、新建生态厕所2480个。几年来向农民发放农机、粮食等各类补贴11395万元。
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在抓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从提高农民素质为突破口,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发挥农业、经济、畜牧、特产、科技等部门的专业优势,指导、鼓励、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7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州级龙头企业25个,7户企业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固定资产达到20亿元,年销售收入9.5亿元,年上缴税金4400万元,年创利润2亿元,拉动农民从业4万余人。一批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珲春旻顺现代农业开发公司、长白山高丽人参加工、绿之韵保健品加工、渤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吉星牧业、天一牧业、珲春绿色米业公司、飞天绿色食品工贸公司、田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了黄牛养殖、绿色水稻、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蔬菜生产等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安镇、三家子乡为依托的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以板石乡、敬信镇为重点的寒富苹果生产基地,以密江乡、春化镇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马川子乡、杨泡乡为重点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以哈达门乡、杨泡乡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板石乡、哈达门乡为重点的黄牛养殖基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类协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参协会、黄牛协会、养猪协会、甜叶菊协会、绿色米专业合作社、果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政府以制度规范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以市场引导社员,社员以利益依靠合作组织的良性运作机制。
四、文化建设不断进步
通过开展“党建综合示范村”创建活动,使党员和党员干部带头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召开建设美好家园现场会,让村干部带领群众做新型农民,树生活新风。以创建优秀党群活动室为契机,推进村级文化大院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繁荣农村文体事业。以开展 “双联双增”、“四位一体”“四个突破”等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通过开展争创五好家庭、文明农户、文明村屯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借助教育、民政、劳动、特产、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通过举办文化、教育、法律、道德、卫生、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班,使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思维观念得到极大转变。
回首四年来,通过全市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后按照省里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将进一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我们全市人民将会更加努力。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贡献。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参与,经过广大农民自身的不懈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带动和推进口岸诚市的建设进程。四年来,珲春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重点建设了英安村、杨木林子村等25个试点村、推进村和中心村镇,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了落实解决。全市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
一、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2006年,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后,按照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试点村镇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建设经验,提升建设水平,不断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向上申报, 4年共启动实施了省、州试点推进村镇14个。其中省级试点镇1个,省级试点推进村9个,州级试点乡1个,州级试点村3个。以上14个村镇4年共享受省、州新农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1104.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1005.1万元,州级财政99万元,这些补助项目资金全部用于14个试点村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等项目建设之中。在省、州补助资金的拉动下,各级试点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乡村道路、自来水管道、电力通讯、泥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黄牛养殖、绿色米基地、中药材种植等产业项目,安全饮水达标率和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实现了田边、河边、路边、宅边的清洁和亮化目标,试点村镇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方向、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
二、整体建设全面推进
在抓好各级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召开调度会、现场会、成果展等不同方式,加大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力度。对全市9个乡镇1个街道121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的基础上,把这些村屯划分为试点村、中心村和一般村三种类型,从省级试点村规划建设开始,逐级向其他村屯辐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聘请了省、州、市专家,由市规划建设局牵头、市新农村办负责衔接,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注重产业发展、企业建设、村镇布局、基础设施、民族特色、商贸旅游、公共事业建设的同时,把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目前已完成1个省级试点镇,9个省级试点村、3个州级试点村以及3个一般村的规划工作,实现了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目标,新农村规划建设取得良好开端。同时,在交通局、水利局、财政局、农业局、规划局、民政局、林业、教育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四年来,共投入到全市农村的建设资金8亿元。其中,国家资金38807万元、省级资金10208万元、州级资金1539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971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5445万元、企业投资3387万元、国外支援资金92万元。建设项目涉及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居住环境、农业产业、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其中投资17576万元,完成396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乡村道路建设和部分桥梁建设。投资12903万元,修建了水库、堤坝、水源等48项工程。投资4645万元,完成了4890户泥草房改造。投资3523万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项目资金补助。投资2086万元,新上了红松果林、蔬菜大棚、寒富苹果、香菇种植、粮米加工等3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兴建了4个黄牛、1个梅花鹿牧业小区。投资1934万元,新建了一所教学楼、扩建了一所教学楼,维修了20余所农村学校校舍。投资2609万元,完成了72个村的自来水建设。投资432万元,改建扩建了7个乡镇的农村福利服务中心。投资400万元,新建了马鞍山等8个网站和6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投资240万元,基本完成了的电信网络村村通工程。投资240万元,新建、改扩建卫生院4个、卫生室7个、新建生态厕所2480个。几年来向农民发放农机、粮食等各类补贴11395万元。
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在抓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从提高农民素质为突破口,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发挥农业、经济、畜牧、特产、科技等部门的专业优势,指导、鼓励、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7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州级龙头企业25个,7户企业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固定资产达到20亿元,年销售收入9.5亿元,年上缴税金4400万元,年创利润2亿元,拉动农民从业4万余人。一批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珲春旻顺现代农业开发公司、长白山高丽人参加工、绿之韵保健品加工、渤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吉星牧业、天一牧业、珲春绿色米业公司、飞天绿色食品工贸公司、田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了黄牛养殖、绿色水稻、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蔬菜生产等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安镇、三家子乡为依托的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以板石乡、敬信镇为重点的寒富苹果生产基地,以密江乡、春化镇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马川子乡、杨泡乡为重点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以哈达门乡、杨泡乡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板石乡、哈达门乡为重点的黄牛养殖基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类协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参协会、黄牛协会、养猪协会、甜叶菊协会、绿色米专业合作社、果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政府以制度规范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以市场引导社员,社员以利益依靠合作组织的良性运作机制。
四、文化建设不断进步
通过开展“党建综合示范村”创建活动,使党员和党员干部带头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召开建设美好家园现场会,让村干部带领群众做新型农民,树生活新风。以创建优秀党群活动室为契机,推进村级文化大院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繁荣农村文体事业。以开展 “双联双增”、“四位一体”“四个突破”等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通过开展争创五好家庭、文明农户、文明村屯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借助教育、民政、劳动、特产、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通过举办文化、教育、法律、道德、卫生、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班,使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思维观念得到极大转变。
回首四年来,通过全市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后按照省里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将进一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我们全市人民将会更加努力。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