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有个诗人刘叉,写了首诗《冰柱》,形容说:“……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小的时候还曾见过屋檐下水池边长短不一、形状百变的冰棱,但是这些年来,城市里连冬天下场稀稀拉拉的雪都令人极其兴奋呢!这个冬天,又是一个暖冬,与此同时,有一个词在电视台电台节目中出现频率很高,那就是“厄尔尼诺”。
请看本刊记者就“厄尔尼诺”和暖冬现象采访浙江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工程师石蓉蓉的报道。
记:似乎每隔几年,我们都会频繁地听到“厄尔尼诺”这个词,而且大家都知道它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厄尔尼诺”来了,天气会变得怎样呢?是更热吗?
石:总的来说,“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气温偏高年。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夏季我国南部地区降水容易偏多,北方地区往往会出现大范围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会在全世界造成气候异常。对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非的人来说,“厄尔尼诺”意味着严重的干旱和致命的森林火灾。在厄瓜多尔、秘鲁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厄尔尼诺”会带来暴风雨,然后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强度很大,持续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影响。1997年的那次,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森林和泥炭火灾,整个东南亚上空被黑烟笼罩。在秘鲁沿岸,鱼类大量减少,异常的气候也危及了当地的海豹、洪堡企鹅以及海鸥和燕鸥那样的海鸟。在我国有许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记:“厄尔尼诺”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吗?
石:历史上最早记载类似“厄尔尼诺”的现象可追溯到1541年,“厄尔尼诺”之所以到目前才成为热门名词,是因为人类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起步。
记:“厄尔尼诺”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它又怎样影响气候?
石: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上来的,带有大量的营养物,能吸引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但是在有些年份,冷水区消失,鱼虾不来了,或者即使来了,也因水温偏高,鱼虾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渔民的收成。在19世纪末的时候,秘鲁沿岸的渔民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作“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圣婴” 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现象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
记:我们也听到过“拉尼娜”这个词,它和“厄尔尼诺”是什么样的关系?
石:“厄尔尼诺”消失后肯定会出现“拉尼娜”。“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原冷水海域扩大,所以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记:“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大吗?
石:一般来说,“拉尼娜”的影响没有“厄尔尼诺”严重,所以对它的研究也不及对“厄尔尼诺”的多。我国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发生期间,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台风通常会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
记:“厄尔尼诺”会给世界带来不少麻烦,间隔多少年它会出现一次呢?我们能否监测预告它的出现呢?
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厄尔尼诺”大约是5-7年出现一次;现在,“厄尔尼诺”现象每4-5年出现一次。今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出现的频率可能会提高。
最近10年,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谜,这就使人们有可能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机理以及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和天气预报一样,要想预报“厄尔尼诺”现象必须有充足的全球大气观测资料,但对于全球海洋的许多地方,人类掌握的资料还很不够。直到人造卫星和太平洋中自动观测定点浮标列阵的出现,才使预报“厄尔尼诺”成为可能。
“厄尔尼诺”现象牵涉到海洋和大气两个领域,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构造出了模拟和预报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大范围气候变化的理论模式。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提前几个月给易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人群发出“厄尔尼诺”来临的警报,让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采取措施以减缓不利影响。比如在1997年初,其中一些模式就把海温变暖的报警信号显示了出来。
记: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厄尔尼诺”出现呢?
石:随着“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温的升高,“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对我们人类来说,要避免“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出现,就要减弱温室效应,也就是说减少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另一个办法就是,在“厄尔尼诺”现象酝酿阶段,人为地降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温度。降温的办法也不难实现,把深部的冷海水提取出来,喷洒在海面上就可以达到目的,能长期解除“厄尔尼诺”之害。这将是个耗资上千亿万美元的巨大工程,但和“厄尔尼诺”造成的损失和灾害相比,并不算大。不过要实现的话,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和投入。
请看本刊记者就“厄尔尼诺”和暖冬现象采访浙江省气象台天气预报工程师石蓉蓉的报道。
记:似乎每隔几年,我们都会频繁地听到“厄尔尼诺”这个词,而且大家都知道它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厄尔尼诺”来了,天气会变得怎样呢?是更热吗?
石:总的来说,“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气温偏高年。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夏季我国南部地区降水容易偏多,北方地区往往会出现大范围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会在全世界造成气候异常。对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非的人来说,“厄尔尼诺”意味着严重的干旱和致命的森林火灾。在厄瓜多尔、秘鲁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厄尔尼诺”会带来暴风雨,然后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强度很大,持续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严重影响。1997年的那次,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森林和泥炭火灾,整个东南亚上空被黑烟笼罩。在秘鲁沿岸,鱼类大量减少,异常的气候也危及了当地的海豹、洪堡企鹅以及海鸥和燕鸥那样的海鸟。在我国有许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记:“厄尔尼诺”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吗?
石:历史上最早记载类似“厄尔尼诺”的现象可追溯到1541年,“厄尔尼诺”之所以到目前才成为热门名词,是因为人类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起步。
记:“厄尔尼诺”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它又怎样影响气候?
石: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上来的,带有大量的营养物,能吸引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但是在有些年份,冷水区消失,鱼虾不来了,或者即使来了,也因水温偏高,鱼虾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渔民的收成。在19世纪末的时候,秘鲁沿岸的渔民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作“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圣婴” 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现象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
记:我们也听到过“拉尼娜”这个词,它和“厄尔尼诺”是什么样的关系?
石:“厄尔尼诺”消失后肯定会出现“拉尼娜”。“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原冷水海域扩大,所以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记:“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大吗?
石:一般来说,“拉尼娜”的影响没有“厄尔尼诺”严重,所以对它的研究也不及对“厄尔尼诺”的多。我国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发生期间,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台风通常会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
记:“厄尔尼诺”会给世界带来不少麻烦,间隔多少年它会出现一次呢?我们能否监测预告它的出现呢?
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厄尔尼诺”大约是5-7年出现一次;现在,“厄尔尼诺”现象每4-5年出现一次。今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出现的频率可能会提高。
最近10年,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谜,这就使人们有可能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机理以及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和天气预报一样,要想预报“厄尔尼诺”现象必须有充足的全球大气观测资料,但对于全球海洋的许多地方,人类掌握的资料还很不够。直到人造卫星和太平洋中自动观测定点浮标列阵的出现,才使预报“厄尔尼诺”成为可能。
“厄尔尼诺”现象牵涉到海洋和大气两个领域,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构造出了模拟和预报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大范围气候变化的理论模式。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提前几个月给易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人群发出“厄尔尼诺”来临的警报,让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采取措施以减缓不利影响。比如在1997年初,其中一些模式就把海温变暖的报警信号显示了出来。
记: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厄尔尼诺”出现呢?
石:随着“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温的升高,“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提高。所以,对我们人类来说,要避免“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出现,就要减弱温室效应,也就是说减少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另一个办法就是,在“厄尔尼诺”现象酝酿阶段,人为地降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温度。降温的办法也不难实现,把深部的冷海水提取出来,喷洒在海面上就可以达到目的,能长期解除“厄尔尼诺”之害。这将是个耗资上千亿万美元的巨大工程,但和“厄尔尼诺”造成的损失和灾害相比,并不算大。不过要实现的话,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