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因为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决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扭转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命运,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指明了道路,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地域化、具体化研究和运用的先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
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对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这给予了毛泽东思想极高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以及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归其根源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再者,毛泽东思想又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功能,他把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当中,造就了中国的一个新纪元,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对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更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思想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却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所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坎坷与曲折的,但可喜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早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就已初露端倪。早期的共产党人李大钊那时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中国得以解放。但稚嫩的中国共产党刚一诞生就融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并没有精力去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在当时并未能成为一种共识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只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性地使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使得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在党内不断衍生,导致后来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危害,毛泽东渐渐地认识到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并将此重要课题搬上议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一系列著作先后面世,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许多重要著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要求。在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科学辩证地论证了抽象马克思主义与具体马克思主义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把中国的本土特性和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的迫切性,指出要用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去解决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问题。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成为全党的共识,自觉性地加以应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二)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并最终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同样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这是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特点提出的,也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中国,乡村大城市小,广大的人力物力多集中在乡村,城市并不能完全统制乡村,“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唯一出路与希望。随后,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至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已经形成。
(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理论,实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大考验,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考验。抗战的伟大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应对极端交错复杂的国际国内局面,不断提升中国革命理论的研究、运用水平已经获得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未真正成熟。
1940年,毛泽东在《解放》杂志上刊发了题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文章,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他在文中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详细讲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为新民主主义描绘了一个壮丽的蓝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根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面世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不仅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更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使马列主义民族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因此说《新民主主义》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而且在后来的理论创造中,毛泽东还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进行一番改造后,用来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其在内容上带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在实践上成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构建了完整而又系统的中国革命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也给予了它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里他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也即大众化。他深刻认识到要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充分应用到中国的每一个具体社会问题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统一。这里需要要强调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与中国实际特点相统一,一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前者强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后者则注重将中国的实际总结、提升,形成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
对此,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鲜明的论述,他认为这里的“化”包含两个方面,并且这两方面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二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前者要求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特色化,这是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后者体现的是坚持和发展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在中国革命的曲折中逐渐总结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点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而再回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道路上来,这里折射出的是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所以只有二者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关于上述两种深层含义,其实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已经讲到了。而且他的认识同样随着社会革命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首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到了1941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了“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了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二层意思。直到1942年3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含义讲全了。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然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很好地融入中国的实际国情之中,使其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从根本上改变照抄经典作家书本、照搬苏联经验和盲目接受共产国际指示的情况,并利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能动地改造旧,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目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因为它既传承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是毛泽东同志和早期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呕心沥血创造出的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带着中国灵魂的、中国化了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充满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上的中国传统性
毛泽东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就具有了中国传统性。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从小就酷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他无一不精。毛泽东作为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深深懂得中国共产党人既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又须担当中华文明的传人。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传统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成熟后第一代领导的集体智慧看,也都很注重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所以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也非常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好的融合。
(二)理论主体的群众性
毛泽东思想的传统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的理论主体的群众性。因为毛泽东思想尊重和传承了中国历史,而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的车轮是人民群众推动的,而在当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基础上的。而且毛泽东思想也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源于群众又要服务于群众,毛泽东曾反复强调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他明确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化、普及化工作。
(三)历史意义上的期瞻性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它以独创性的见解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中国化的灵魂,使他真正成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个创新的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中国特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具体论述,通过理论创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创新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必将随着中国建设实践的日渐深入而不断深化。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结束了,事实恰恰相反,毛泽东所做的工作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为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新阶段[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3]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4]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M],702.
[6]艾思奇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55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
邓小平曾经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对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这给予了毛泽东思想极高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以及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归其根源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再者,毛泽东思想又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功能,他把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当中,造就了中国的一个新纪元,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对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更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思想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却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所以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坎坷与曲折的,但可喜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早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就已初露端倪。早期的共产党人李大钊那时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中国得以解放。但稚嫩的中国共产党刚一诞生就融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并没有精力去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在当时并未能成为一种共识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只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性地使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使得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在党内不断衍生,导致后来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危害,毛泽东渐渐地认识到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并将此重要课题搬上议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一系列著作先后面世,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许多重要著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要求。在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科学辩证地论证了抽象马克思主义与具体马克思主义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把中国的本土特性和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的迫切性,指出要用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去解决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问题。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成为全党的共识,自觉性地加以应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二)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并最终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同样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这是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特点提出的,也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中国,乡村大城市小,广大的人力物力多集中在乡村,城市并不能完全统制乡村,“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唯一出路与希望。随后,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至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已经形成。
(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理论,实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大考验,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考验。抗战的伟大胜利说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应对极端交错复杂的国际国内局面,不断提升中国革命理论的研究、运用水平已经获得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未真正成熟。
1940年,毛泽东在《解放》杂志上刊发了题为《新民主主义论》的文章,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他在文中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详细讲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为新民主主义描绘了一个壮丽的蓝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根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面世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不仅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更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使马列主义民族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因此说《新民主主义》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而且在后来的理论创造中,毛泽东还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进行一番改造后,用来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其在内容上带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在实践上成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构建了完整而又系统的中国革命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也给予了它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里他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也即大众化。他深刻认识到要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充分应用到中国的每一个具体社会问题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统一。这里需要要强调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与中国实际特点相统一,一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前者强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后者则注重将中国的实际总结、提升,形成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
对此,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鲜明的论述,他认为这里的“化”包含两个方面,并且这两方面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二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前者要求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特色化,这是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后者体现的是坚持和发展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在中国革命的曲折中逐渐总结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点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而再回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道路上来,这里折射出的是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所以只有二者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关于上述两种深层含义,其实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已经讲到了。而且他的认识同样随着社会革命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首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到了1941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了“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了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二层意思。直到1942年3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含义讲全了。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然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很好地融入中国的实际国情之中,使其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从根本上改变照抄经典作家书本、照搬苏联经验和盲目接受共产国际指示的情况,并利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能动地改造旧,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目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因为它既传承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是毛泽东同志和早期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呕心沥血创造出的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带着中国灵魂的、中国化了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充满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上的中国传统性
毛泽东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就具有了中国传统性。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从小就酷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他无一不精。毛泽东作为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深深懂得中国共产党人既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又须担当中华文明的传人。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传统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成熟后第一代领导的集体智慧看,也都很注重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所以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也非常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好的融合。
(二)理论主体的群众性
毛泽东思想的传统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的理论主体的群众性。因为毛泽东思想尊重和传承了中国历史,而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的车轮是人民群众推动的,而在当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基础上的。而且毛泽东思想也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源于群众又要服务于群众,毛泽东曾反复强调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他明确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化、普及化工作。
(三)历史意义上的期瞻性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它以独创性的见解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中国化的灵魂,使他真正成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个创新的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中国特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邓小平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具体论述,通过理论创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创新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必将随着中国建设实践的日渐深入而不断深化。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结束了,事实恰恰相反,毛泽东所做的工作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为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新阶段[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3]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4]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M],702.
[6]艾思奇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