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稳健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把握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金融体系模式,对国家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利弊
从19世纪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银行体系在动员储蓄、识别好的投资项目及对公司的监督上有优势,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制度尚不完善的环境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优势。
投资的任何增加必然产生对货币的增加的需求,而惟有银行体系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公开市场融资不过是对现有储蓄的重新组合。因此,在经济由较小规模转向较大规模的过程中,银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的收入普遍偏低,由于制度不完善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的风险规避动机较强烈,并且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银行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有效地处理借款人信用状况、对风险的偏好、还款现金流、投资机会和信息等,从而减少代理人问题。银行通过与借款者进行重复的交易,在融资过程中与借款企业建立诚信关系,得到借款者的经营和财务信息,甚至包含有商业机密和业主私人信息。银行通过以往贷款经验来选择企业,通过识别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控制借款人的不慎投资来降低道德风险,避免迫使有能力还款但陷入暂时流动性问题的企业进行清偿,同时也能够制止无能力还款的企业延长对亏损项目的投资,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
当然,银行体系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积累风险。银行一般以短期贷款为主,但投资项目总是有一定的投资周期,这种期限的不对称性(即流动性的不对称)易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中,流动性的不足又会在整个银行体系迅速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另外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银行对借款人虽然可以进行监督,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借款人陷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银行的信贷质量下降,增加金融体系中的危险因素。鉴于银行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货币创造者),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致连锁反应并可能致使整个经济系统崩溃,而信息的非公开性使外界很难正确估计银行那些非市场化贷款的真实价值,从而使监管失去效力,风险得以在金融体系中积累。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利弊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指以证券市场为载体的直接融资方式发挥主要作用的金融结构体系。
当闲置资金动员带来的初始增长达到其极限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将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银行在这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股票市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通过资本的流动来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
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储蓄者拥有流动的资产,借助于流动的股票市场,最初的投资者在项目期间就不会失去他们对储蓄的控制权,因为他们能够快速地、轻易地、确定地出售公司股票,同时,从事高收益项目而对资本产生长期需求的公司则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取得对资金的永久使用权。流动性强的股票市场将有利于长期投资以及投资于潜在的更有利可图的项目,改善资金配置效率和长期经济增长。同时,股票市场提供了分散风险的机制。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股权的转化是资源再配置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一些内部人控制、寡头垄断或自然垄断的大公司,通过股权交易的接管是惟一有效的资源再配置的市场机制,接管不仅作为一种约束机制起作用,更重要的是重新配置资源的使用,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股票市场对资本的优化配置功能可以通过企业改制、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几种方式实现。
金融体系需要吸收一部分资源以维持自身的运转,1美元的储蓄只能带来少于1美元的投资。中间的差额以存贷利率差的形式流向银行,以佣金、手续费等形式流向证券经纪人和交易商。如果证券市场的发展能够使金融部门所吸收的资源减少,对公司而言即是降低融资成本,那么证券市场的发展就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比银行贷款成本便宜,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声望的、盈利的、大型企业。它们在债券市场上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借到资金。投资银行在公司债发行过程中充当市场中介的角色,投资银行的竞争和信息的标准化,使发行债券费用较低,而银行却直接承担贷款风险,要花大量精力和财力处理信息和监管企业,其成本比投资银行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市场更能动员储蓄。
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渠道,也发展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包括期货、期权和调期等,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
当然,市场体系也有其缺陷。在流动市场体系里,投资者可能廉价地出售他们的股份,以至于他们很少有内在激励机制致力于对公司的认真监督,不利于对公司的监督和经济的增长。此外,直接融资市场还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对于个人和小企业来说,公开市场融资要求的基本成本(如为提高声誉所必须的宣传、担保、抵押等成本)太大难以承担;为保证一个均衡交易价值的产生,披露足够的信息(小企业一般难以达到规范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及可交易规模达到一个最低限度是必要的。所以,通过市场融资的方法对这类筹资人而言并不可取,而从银行获取信贷倒更具成本优势。
两种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
综合上述比较分析,两种金融体系各自都有优势和缺陷。银行和市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金融体系处于不断变迁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金融结构发展的事实呈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即:金融结构都是由间接融资在金融发展初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后来发展到直接融资占相当比重。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模式来看,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发展中国家适宜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则适宜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收入低、财富积累有限,对流动性和稳定的银行存款有大量需求,保险和养老基金不发达,存在大量信息难以标准化传播给市场的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高,因此适宜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私人部门收入高、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对资产分散化有需求,发达的保险和养老基金,存在大量大型、有声誉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低,因此适宜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Asli Demirguc-Kunt和Ross Levine(1999)运用了150个国家的数据对两种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越富有的国家,银行、非银行和股市规模越大、越活跃和越有效率。通常来说,越富有的国家,金融体系越发达。2.在收入更高的国家,股市比银行相对更有活力和效率。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即,当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时,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以市场为主导。3.在具有普通法律传统、对股东权利有强有力的保护、有良好的会计规则和低度的腐败,以及没有明显的存款保险的国家,更倾向于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Rajan和Zingales (1999) 认为银行主导型体系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对经济相对有利。在那些制度薄弱的国家,强大的银行体系仍旧能够强制公司披露信息和清偿债务。因此,只有当法律制度加强了,市场主导型体系才对经济增长更为有利。Levine(2001)使用多国数据检验并比较了两种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优劣,得出以下结论:以金融结构区分国家无助于解释不同国家在经济增长表现上的差异;以整个金融发展的水平来划分国家才有助于解释多国在长期经济表现上的差异。金融发展程度(包括银行的发展和市场的发展)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此外,当一个国家发展了,法制进步了,金融结构会跟着改变。法律体系在决定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增长的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其中增强投资者的法律权利和提高合同的执行效率对促进金融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至关重要。
中国应选择一条什么道路
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制度环境、法律体系等一系列影响金融体系的因素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法律制度不健全,尤其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力,合同执行效率也并不乐观,因此,银行体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状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
证券市场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纵观我国改革二十多年来金融结构发展的状况,直接融资、股权融资从无到有,已逐渐形成与间接融资、债务融资共存的格局。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虽不显著,但证券市场的发展显然有银行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风险集中程度的降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间接融资在金融发展初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展到后来的直接融资占相当比重的规律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同样会体现出来。
选择银行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中介机构和市场体系能够提供健全金融服务的环境,创建一个有利于市场体系和中介机构运作的、功能完善的法律体系,从增强对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提高合同执行效率等入手,逐步塑造一个发达、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最终有利于推动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