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科学的声音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准确的识别和分辨声音的对错是学习声乐的基础。本文根据科学的教学方法,对直接影响声乐学习主要因素,包括气息的支撑,歌词旋律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三大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声乐演唱;气息;歌词;旋律;情感
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无论到什么时候,关于音乐的真正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热门问题;关于音乐定义的看法人们都相继提出自己的观点,音乐界的先驱们也给出了准确的定义。音乐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声乐演唱作为音乐中的特殊形式,直观的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不同的美。音乐中歌唱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是否把乐音在一定的旋律下组织起来。以下笔者从声乐演唱的气息的支撑,歌词旋律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歌唱的生命源于呼吸
(一)呼吸的含义
呼吸顾名思义就是呼出和吸入,关于呼吸的的说法早在公元四世纪就有此称呼,亦称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在现代生理学当中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关于呼吸的说法在1803年的巴黎音乐学院出版的《音乐学院歌唱法须知》中明确指出:“歌唱吸气时腹部应当收缩,这和一般的吸气以及说话时的吸气,上腹部略微鼓起的现象正好相反。为了要保持气息并且尽可能长久的控制住肺中所含的气,必需把起慢慢地送出来,胸部不能有推撞的动作,要使得气就像自己流出来的一般。”自然地发声是在气息畅通,腔体本身饱和的状态下;由身体感官的带动下,将气息送出体内,气息和腔体是相符相称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二)呼吸法的分类
在声乐演唱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会教我们几种常用的呼吸方法辅助我们学习声乐,在这里笔者举例三种常用的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以及腹式呼吸法(又称臀部呼吸法)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作为常用的练习方法,其特点在于腹部肌肉群压缩气息至胸腔,呼吸肌和胸肌扩大防止气息进入肺部而容量减少;加速气息的运动频率。运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促使声音在短期内达到最佳状态,但是长时间的使用,由于支点高,容易造成喉部与颈部肌肉紧张,声音干涩,平直,缺乏感染力。这种方法虽然没有普及,但在十九世纪仍有人使用,例如著名花腔女高音莉丽·庞斯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演唱的。腹式呼吸法需要加大肺部气压,需要打开胸腔,扩张横膈肌和肋骨的空间规模;促使体内能够积淀气息的容量。通过腹式呼吸法加大呼吸的容量和深度,更容易扩大声音的响度和振幅,多用于声乐歌剧演唱和戏曲演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深呼吸为基础,强调呼吸肌肉群和膈肌在身体放松条件下的积极配合。可缓解喉部与颈部的紧张等问题;还使声音松弛流畅。多用于播音,朗读及声乐教学当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人们不断地探索当中所取得成果;是科学的,准确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结果。
(三)正确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著名歌唱家[意]卡鲁索认为:”一个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呼吸器官的操控和运用是否建立稳固的基础。”气息的正确使用一直是古今中外有关歌唱艺术界讨论的根本问题。
大家只是围绕着气息在声乐中的重要作用,而没有具体的讨论过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控制与运用、运用具体的方法。如1558年出版的《谐音原理》中约瑟夫.查理诺对呼吸的评论是:“ 两个天生的器官肺和咽是发声时必需的。肺就像一个风箱一般,吸满气然后把它从喉部送出,送出的气在喉部振动。“他只是说了一下气息通过肺达到饱满状态时,然后从喉部送出来;并没有具体说明气息在肺中达到饱满状态时是如何把气送出来的。
在缺乏正确吸气,吐气方法理论的结局下,再加上声乐教学长期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封闭的教学背景中;由于对呼吸理解的缺乏,往往使这种具体的内部机体运动更加的抽象化,以至于学习中只能凭借感觉来体会。因此,至今仍未形成具体理论化指导的模式。
(四)呼吸与共鸣的关系
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生命,那么共鸣就是歌唱中美好声音的重要基础。共鸣无论是对声音的音色、音质以及音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歌唱艺术的表达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它是由声音的振源体在人体的身体内部,由气管和喉头之间的声带,假声带和气息协调运动后共同振动发出的。在歌唱艺术中,任何洪亮,圆润,丰满、悦耳、动听又具有穿透力的歌声都需要共鸣腔和呼吸的共同完成。气息作为歌唱的支撑,是决定音乐具有穿透力的基础,同时共鸣也是控制音乐强弱的关键。
二、歌唱语言与旋律的把握
(一)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是社会人际交往中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并不会受阶级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语言的革命,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变化都相对稳定。即使变化较大的部分无论是词意的引申、拓展还是词性的缩小扩大本身的结构还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正确认识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有利于把握歌唱语言特点的至的规定性和包容性。歌唱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是歌词。歌词在歌唱艺术中只是具有文学性,有一定旋律和动律的书面语言。而歌唱语言是作曲家在歌词的基础上,经过谱曲,加入旋律化语言,并且通过作者的二度创作演唱出来,变成具有旋律和节奏变化的有声形态。
(二)旋律
旋律就是曲调,是由若干个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有组织的排列而成。不同的旋律是由每个时值、强弱、高低不同的音在一定的乐音体系范围内排列成不同的节奏和旋律线条;旋律作为歌词的音乐化手段,不仅是创作者文化修养和作曲技巧的前提,同时也是歌唱中语言表达能否文情与声情统一的基础。词意曲情的综合表现在于演唱者能否声情的将词章的诗意和旋律的曲情完美的表达。 (三)歌唱语言和旋律的辩证关系
声乐是音乐中唯一的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种类,其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艺术歌曲的音乐经历了一个如何处理文学与音乐关系的过程,就是:以音乐为主,对音乐作文学性的处理。歌唱语言与旋律的结合,最终还是要通过演唱者声情并茂的演唱来体现,只有将歌唱语言与旋律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听觉上的美感。
三、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一)分析理解词意曲情
歌唱语言是根据字音和旋律规定的音高而发声的。发声则要感情的需要而表意,“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而唱”,就要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当我们演唱外国歌曲时,仅仅只能先来唱熟曲调,然后根据拼读语音来加入歌词,最后才能理解歌曲的本质;因此,深入分析,理解歌词、曲调以及作者的感情,是进一步揭示和表现作品主题的首要环节。经过反复的分析和理解歌词,曲调,进而达到对作品整体的概括把握。有了逻辑上的综合分析,才能够建立感性上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不断的反复,进而获得对作品的切身感受。
(二)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
感受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格瑞斯在《歌曲的解释》中提到,作为一位歌唱者,要是自己处于“有一些东西要说,并知道如何去说”的状态才行。要想把歌唱语言中的思想真切的传达给观众,就要将内心深处的感受通过歌唱语言来表达出来。歌手和歌唱家的区别不在于声音的质量,而是能否在演唱中与观众的心声产生共鸣。由于演唱者的年龄,阅历,成长环境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作品的认知和角色体会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一定都经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但一定要通过呀就和分析,把握的主题思想,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内心视觉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歌词和旋律所创造的意境,在脑海中闪现的一种图像。内心视觉的出现使演唱者更加容易进入作品的表现内容当中,对于揭示作品内涵和主题至关重要。内心视觉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歌唱是具有时间性、有声形态的一门艺术。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力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变化体现歌唱语言的不同形象,通过塑造生动地形象来表现出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演唱的歌曲作品可分为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两大类歌唱语言形象的塑造和展示,是根据歌词和旋律所提供的情景,去创造和表现出有声形态情感的意境,而情景和意境往往仅从歌词和旋律的表面,是感受不完全的。演唱者只有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日积月累的观察和分析;不断的扩大知识面,精雕细拙后才能够挖掘出作者创作背景下的真实感受。要想准确、生动地塑造歌唱语言的艺术形象,不光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歌唱语言的特点;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歌唱语言的形象和感情表达两者之间是相辅想成的,二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两种自然属性。
结论
总之,以上影响声乐演唱的三要素都不是彼此分裂的“独立存在之物”,而是相互渗透,融合,彼此交织的有机统一体。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掌握演唱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能够认真的体会以上这些要素的精神实质,把它科学的应运到艺术的审美和演唱的表现当中,歌唱者的演唱质量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歌唱艺术》,那查连科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歌唱的艺术》,薛良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一版.
[3]《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4]《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名教育出版社.
[5]《声乐教学法》,杨立岗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贾艳阳(1991—),男,河北省邯郸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4届研究生。
【关键字】声乐演唱;气息;歌词;旋律;情感
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无论到什么时候,关于音乐的真正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热门问题;关于音乐定义的看法人们都相继提出自己的观点,音乐界的先驱们也给出了准确的定义。音乐是把乐音(有时也适当使用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声乐演唱作为音乐中的特殊形式,直观的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不同的美。音乐中歌唱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是否把乐音在一定的旋律下组织起来。以下笔者从声乐演唱的气息的支撑,歌词旋律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歌唱的生命源于呼吸
(一)呼吸的含义
呼吸顾名思义就是呼出和吸入,关于呼吸的的说法早在公元四世纪就有此称呼,亦称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在现代生理学当中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关于呼吸的说法在1803年的巴黎音乐学院出版的《音乐学院歌唱法须知》中明确指出:“歌唱吸气时腹部应当收缩,这和一般的吸气以及说话时的吸气,上腹部略微鼓起的现象正好相反。为了要保持气息并且尽可能长久的控制住肺中所含的气,必需把起慢慢地送出来,胸部不能有推撞的动作,要使得气就像自己流出来的一般。”自然地发声是在气息畅通,腔体本身饱和的状态下;由身体感官的带动下,将气息送出体内,气息和腔体是相符相称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二)呼吸法的分类
在声乐演唱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会教我们几种常用的呼吸方法辅助我们学习声乐,在这里笔者举例三种常用的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以及腹式呼吸法(又称臀部呼吸法)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作为常用的练习方法,其特点在于腹部肌肉群压缩气息至胸腔,呼吸肌和胸肌扩大防止气息进入肺部而容量减少;加速气息的运动频率。运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促使声音在短期内达到最佳状态,但是长时间的使用,由于支点高,容易造成喉部与颈部肌肉紧张,声音干涩,平直,缺乏感染力。这种方法虽然没有普及,但在十九世纪仍有人使用,例如著名花腔女高音莉丽·庞斯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演唱的。腹式呼吸法需要加大肺部气压,需要打开胸腔,扩张横膈肌和肋骨的空间规模;促使体内能够积淀气息的容量。通过腹式呼吸法加大呼吸的容量和深度,更容易扩大声音的响度和振幅,多用于声乐歌剧演唱和戏曲演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深呼吸为基础,强调呼吸肌肉群和膈肌在身体放松条件下的积极配合。可缓解喉部与颈部的紧张等问题;还使声音松弛流畅。多用于播音,朗读及声乐教学当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人们不断地探索当中所取得成果;是科学的,准确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结果。
(三)正确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著名歌唱家[意]卡鲁索认为:”一个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呼吸器官的操控和运用是否建立稳固的基础。”气息的正确使用一直是古今中外有关歌唱艺术界讨论的根本问题。
大家只是围绕着气息在声乐中的重要作用,而没有具体的讨论过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控制与运用、运用具体的方法。如1558年出版的《谐音原理》中约瑟夫.查理诺对呼吸的评论是:“ 两个天生的器官肺和咽是发声时必需的。肺就像一个风箱一般,吸满气然后把它从喉部送出,送出的气在喉部振动。“他只是说了一下气息通过肺达到饱满状态时,然后从喉部送出来;并没有具体说明气息在肺中达到饱满状态时是如何把气送出来的。
在缺乏正确吸气,吐气方法理论的结局下,再加上声乐教学长期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封闭的教学背景中;由于对呼吸理解的缺乏,往往使这种具体的内部机体运动更加的抽象化,以至于学习中只能凭借感觉来体会。因此,至今仍未形成具体理论化指导的模式。
(四)呼吸与共鸣的关系
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生命,那么共鸣就是歌唱中美好声音的重要基础。共鸣无论是对声音的音色、音质以及音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歌唱艺术的表达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它是由声音的振源体在人体的身体内部,由气管和喉头之间的声带,假声带和气息协调运动后共同振动发出的。在歌唱艺术中,任何洪亮,圆润,丰满、悦耳、动听又具有穿透力的歌声都需要共鸣腔和呼吸的共同完成。气息作为歌唱的支撑,是决定音乐具有穿透力的基础,同时共鸣也是控制音乐强弱的关键。
二、歌唱语言与旋律的把握
(一)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是社会人际交往中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并不会受阶级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语言的革命,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变化都相对稳定。即使变化较大的部分无论是词意的引申、拓展还是词性的缩小扩大本身的结构还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正确认识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有利于把握歌唱语言特点的至的规定性和包容性。歌唱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是歌词。歌词在歌唱艺术中只是具有文学性,有一定旋律和动律的书面语言。而歌唱语言是作曲家在歌词的基础上,经过谱曲,加入旋律化语言,并且通过作者的二度创作演唱出来,变成具有旋律和节奏变化的有声形态。
(二)旋律
旋律就是曲调,是由若干个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有组织的排列而成。不同的旋律是由每个时值、强弱、高低不同的音在一定的乐音体系范围内排列成不同的节奏和旋律线条;旋律作为歌词的音乐化手段,不仅是创作者文化修养和作曲技巧的前提,同时也是歌唱中语言表达能否文情与声情统一的基础。词意曲情的综合表现在于演唱者能否声情的将词章的诗意和旋律的曲情完美的表达。 (三)歌唱语言和旋律的辩证关系
声乐是音乐中唯一的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种类,其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艺术歌曲的音乐经历了一个如何处理文学与音乐关系的过程,就是:以音乐为主,对音乐作文学性的处理。歌唱语言与旋律的结合,最终还是要通过演唱者声情并茂的演唱来体现,只有将歌唱语言与旋律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听觉上的美感。
三、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一)分析理解词意曲情
歌唱语言是根据字音和旋律规定的音高而发声的。发声则要感情的需要而表意,“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而唱”,就要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当我们演唱外国歌曲时,仅仅只能先来唱熟曲调,然后根据拼读语音来加入歌词,最后才能理解歌曲的本质;因此,深入分析,理解歌词、曲调以及作者的感情,是进一步揭示和表现作品主题的首要环节。经过反复的分析和理解歌词,曲调,进而达到对作品整体的概括把握。有了逻辑上的综合分析,才能够建立感性上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不断的反复,进而获得对作品的切身感受。
(二)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
感受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格瑞斯在《歌曲的解释》中提到,作为一位歌唱者,要是自己处于“有一些东西要说,并知道如何去说”的状态才行。要想把歌唱语言中的思想真切的传达给观众,就要将内心深处的感受通过歌唱语言来表达出来。歌手和歌唱家的区别不在于声音的质量,而是能否在演唱中与观众的心声产生共鸣。由于演唱者的年龄,阅历,成长环境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作品的认知和角色体会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一定都经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但一定要通过呀就和分析,把握的主题思想,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内心视觉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歌词和旋律所创造的意境,在脑海中闪现的一种图像。内心视觉的出现使演唱者更加容易进入作品的表现内容当中,对于揭示作品内涵和主题至关重要。内心视觉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歌唱是具有时间性、有声形态的一门艺术。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力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变化体现歌唱语言的不同形象,通过塑造生动地形象来表现出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演唱的歌曲作品可分为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两大类歌唱语言形象的塑造和展示,是根据歌词和旋律所提供的情景,去创造和表现出有声形态情感的意境,而情景和意境往往仅从歌词和旋律的表面,是感受不完全的。演唱者只有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日积月累的观察和分析;不断的扩大知识面,精雕细拙后才能够挖掘出作者创作背景下的真实感受。要想准确、生动地塑造歌唱语言的艺术形象,不光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歌唱语言的特点;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歌唱语言的形象和感情表达两者之间是相辅想成的,二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两种自然属性。
结论
总之,以上影响声乐演唱的三要素都不是彼此分裂的“独立存在之物”,而是相互渗透,融合,彼此交织的有机统一体。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掌握演唱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能够认真的体会以上这些要素的精神实质,把它科学的应运到艺术的审美和演唱的表现当中,歌唱者的演唱质量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歌唱艺术》,那查连科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歌唱的艺术》,薛良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一版.
[3]《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4]《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名教育出版社.
[5]《声乐教学法》,杨立岗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贾艳阳(1991—),男,河北省邯郸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4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