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目的。近年来,理论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讨论很多,众说纷纭。本文分析评价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目标 企业价值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不同的系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也就不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核心工作是选择和规划企业的财务行为,正确处理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行为运行的目的,是人们从事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既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构建财务运行机制的方向和标识,是人们赖以选择各种理财手段的依据和标准;同时它又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和控制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分析和确定,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近年来,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很多,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1.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理应体现这一目标要求。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认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最佳选择。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扬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任务型”的企业理财目标“产值最大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对此目标提出了批评,认为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本身。经济效益本身不是具体的经济指标,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来加以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只能作为一种定性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而可操作性又是确定理财目标的一项重要约束条件。
2.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在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和西方都曾流传甚广,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标准。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表明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般有两种表述:一是利润总额最大化,二是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这种观点的最大优点是,利润这个指标在现行会计系统中容易计算,便于分解落实,大多数职工都能理解,在实际应用方面确实比较方便。但该观点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并且利润总额作为一个绝对数,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利于企业纵横向比较,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指出,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风险问题。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利润最大化目标未考虑利润产生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未有效反映风险问题的指责实际上是站在未来收益贴现值方法的角度,来要求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额,这是不现实的”。
3.股东财富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理论界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在股份制公司,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在股东所拥有的股票数量一定时,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甚为明显:它综合地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然而,这一目标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它只适合上市公司,不适合大量非上市公司;其次,它只强调股东利益,忽视了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将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根据有关理论的研究,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这一目标。
4.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财务管理目标应与多个利益主体有关,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而置其他主体的利益于不顾。企业理财应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李心合,2000)。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公司;不仅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强调了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而且还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与上述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其缺陷也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概念的模糊。企业价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将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混同起来,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点在许多教材和专著中都有反映。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指出二者在质上并不相同,“企业价值应是相当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则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二者“在数额上和性质上都是有差别的”。
二是计量的困难。企业价值是一个难以测算的指标,如果采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法”进行测算,“从理论上说颇有道理,但是在实践的可操作性上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资产评估值法”来取得企业资产的价值,虽然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评估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但这种方法“通常是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资产流动、产权变更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评价中采用则费时费事,事实上也很难行得通”。这就在财务管理目标问题上形成了“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
除上述研究观点外,理论界还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最佳现金流量,企业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企业文化最大化等。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进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学术争论阶段”。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各个企业,其财务管理目标未必是统一或惟一的,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二,目前主流的学术观点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许多新观点都是对其的补充和完善。第三,都注意到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构成内容中引入“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认为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基本约束条件”,或者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理财目标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同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财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以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为基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原因如下: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目标 企业价值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不同的系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也就不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核心工作是选择和规划企业的财务行为,正确处理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行为运行的目的,是人们从事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它既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构建财务运行机制的方向和标识,是人们赖以选择各种理财手段的依据和标准;同时它又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和控制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分析和确定,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近年来,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很多,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1.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理应体现这一目标要求。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认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最佳选择。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扬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任务型”的企业理财目标“产值最大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对此目标提出了批评,认为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理财目标的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本身。经济效益本身不是具体的经济指标,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来加以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只能作为一种定性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而可操作性又是确定理财目标的一项重要约束条件。
2.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在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和西方都曾流传甚广,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标准。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表明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般有两种表述:一是利润总额最大化,二是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这种观点的最大优点是,利润这个指标在现行会计系统中容易计算,便于分解落实,大多数职工都能理解,在实际应用方面确实比较方便。但该观点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并且利润总额作为一个绝对数,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利于企业纵横向比较,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指出,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以及风险问题。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利润最大化目标未考虑利润产生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未有效反映风险问题的指责实际上是站在未来收益贴现值方法的角度,来要求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额,这是不现实的”。
3.股东财富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理论界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在股份制公司,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在股东所拥有的股票数量一定时,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甚为明显:它综合地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然而,这一目标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它只适合上市公司,不适合大量非上市公司;其次,它只强调股东利益,忽视了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将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根据有关理论的研究,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这一目标。
4.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财务管理目标应与多个利益主体有关,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而置其他主体的利益于不顾。企业理财应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李心合,2000)。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公司;不仅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强调了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而且还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与上述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其缺陷也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概念的模糊。企业价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将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混同起来,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点在许多教材和专著中都有反映。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指出二者在质上并不相同,“企业价值应是相当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则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二者“在数额上和性质上都是有差别的”。
二是计量的困难。企业价值是一个难以测算的指标,如果采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法”进行测算,“从理论上说颇有道理,但是在实践的可操作性上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用“资产评估值法”来取得企业资产的价值,虽然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评估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但这种方法“通常是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资产流动、产权变更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评价中采用则费时费事,事实上也很难行得通”。这就在财务管理目标问题上形成了“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
除上述研究观点外,理论界还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最佳现金流量,企业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企业文化最大化等。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进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学术争论阶段”。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第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各个企业,其财务管理目标未必是统一或惟一的,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二,目前主流的学术观点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许多新观点都是对其的补充和完善。第三,都注意到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构成内容中引入“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认为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基本约束条件”,或者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理财目标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同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财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以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为基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