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自我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sper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时的烽火传信、飞鸽传书到如今微信代替了短信,互联网让全球处在同一空间、时间之下。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互联网的发展变得前所未有之近,蓦然回首——我们的生活、感情早已与互联网息息相关。
  当人们习惯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到网络上时,亦是完成了自我标签化的一个过程。动动手指,就能在许多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上“学霸”“二次元”“旅游达人”等标签,而令人惊讶的是,比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许多人似乎更愿意在网络上交友。在头像昵称的掩护下,他们向网友展现最真实的嬉笑怒骂,却在现实中将本我塞进虚伪表象的躯壳中。
  不少人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在互联网平臺上热情如火,搞怪“表情包”层出不穷,而现实中却腼腆少言。那么到底哪个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呢?我想,在网络上所彰显的那部分,是其真实自我所需求,却又迫于“腼腆”的禁缚而在现实中鲜少触及的那一部分。亦不可否认,网民大多直言不讳,火爆热情,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与“罐头思维”,我们迫不及待地抛弃了真实自我中矜持、谨慎的那部分,加入网民的狂欢之中。
  诚然,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通过“标签”定人,鲜明却不全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讲究“圆滑”与“磨合”,而自我之中一些较尖锐的部分就此被现实磨去棱角。如何让现实本性与互联网个性达到圆融统一?我认为不必苛求。在尝试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过程中,势必要对自我加以修剪,这是成熟道路上必经的一课;在微信、微博上,我们当然可以隐去现实生活中晦暗而不得意的那一部分,展现自己日常渴求而不可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可以说,不论哪一面都的的确确是我们“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只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决定何时展现、何时掩饰。只需记住,不论是现实中抑或互联网上,存在的所感所想皆是真实。
  在互联网上,也许动动鼠标即能删除一条动态,但生活到底是一场盈科后进的旅行,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用真挚的本我填平迷茫的沟壑,才是我们最应当做的。
  教师点评
  作者的思路总体来看是清晰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发表了自己对网络社交平台上“展现真实自我”和“掩饰真实自我”的看法,而不是顺着试题的导向——“掩饰”是一个贬义词,暗含着批评——进行议论,显示了可贵的独立思维。
  文章读起来不是很顺畅,从思想内容上看,给一类卷是合理的,但是从语言表达水平来看,达不到一类卷的要求。
  (谭荣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