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智能化将会是今后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产品升级换代越来越频繁,对施工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及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施工管理的难度也越來越大。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质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做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当前施工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1、强大的智能化功能
  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的完美结晶,它与一般建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拥有强大的智能化功能,如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当然,实现这些功能靠的是一系列的自动化设备(硬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与管理程序(软件),将这些硬件和软件通过优化合理的设计、安装,就构成了智能建筑与众不同的智能化系统,它在智能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设备投资比例加大
  各类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不尽相同,这与项目总投资额、使用功能要求以及建设标准等有密切关系,智能化系统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大约为20%-30%,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几乎与结构工程的投资相当,而在智能化标准比较高的建筑中,两者已可平分秋色。
  3、安装施工任务繁重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智能化系统施工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众多子系统的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工作、各子系统的竣工调试以及中央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不仅内容多,而且工期长、质量要求高。一般而言,智能建筑可能占用总工期的一半,而智能化系统的施工任务则分布在总工期的一半还多的时间里。而且就目前情况看,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及控制系统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技术性强,施工要求高,除需要土建方面的密切配合外,各子系统之间的安装、联网、调试等也需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
  1、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由于在国内没有专业的智能建筑培训机构,仅在清华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中增开过智能建筑的选修课,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所谓的技术人员,都是对各个分领域比较熟悉的,而不是对智能建筑整体了解的人员。
  2、信息量不足,市场并不明确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信息都充斥在我们的身旁,其中这些信息的大部分是垃圾信息,不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如何筛选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对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一点在智能化项目管理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并结合本身开发项目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其实,此过程不仅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为奠定企业地位、打造企业自己的管理模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对智能化认识不深刻,不能够将其完全理解
  虽然建筑施工智能化系统已深入到建筑业中,为建筑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其毕竟是新生产物,大部分建筑开发商对其认识并不深刻,甚至出现理解偏差。这一问题使得我们非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而阻碍了智能化系统施工项目管理的完善。
  4、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智能建筑的建设期间,不重视智能建筑施工管理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意识滞后,实际上,由于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较高,相应地,也应该采取知识型管理方式。这就需要在管理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购房者一方面无法接受这种高投入的知识型管理方式,认为收费过于昂贵,但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标准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对于物业公司而言,要聘用智能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无疑要付出更高的薪水,从盈利的角度来说,显然,大多数的物业公司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更愿意招聘一些非专业人士且对薪水的要求较低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智能建筑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致使系统无法正常稳定运行,不利于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和推广。
  三、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包括设备的使用、材料的选购、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进度等各项工作的设计,此外,还有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筹划及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设计方案的论证与评审也是设计质量的保证措施,应该从可行性、实用性、标准性、可靠性、稳定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施工布线一定要满足标准的通用器材,还包括设备、器材、仪表以及传输介质等都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更要考虑器材与设备的兼容性,从而保证这些器材和设备的效果能达到最佳化。
  2、要确保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对于项目经理、技术总监、质量工程师而言,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施工水平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施工队伍中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重点施工区域的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应的业务能力考核,考核通过后,应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做到尽可能详细的分工。对于项目经理岗位而言,负责人必须拥有丰富的弱电系统工程现场管理和操作经验,具备协调项目参与各方关系的能力,从而为施工进度和质量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施工方技术总监岗位的负责人则必须具备参与大中型弱电项目的经验,从而能够胜任对整个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指导的工作任务;质量工程师岗位的负责人除了要掌握弱电系统工程的相关特点外,还必须能够熟练应用各项验收标准,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以此确保施工质量。相对于这些主要的负责人,建筑智能化施工对于一般施工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也必须具备综合性的业务素质,要能够领会设计单位的用意,服从管理者有关设计规划的指导和要求。同时,施工人员还应具备熟练运用综合布线工艺的能力,以便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量自控。
  3、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4、市场定位
  智能建筑是消费品,只有销售了,企业才能够盈利,智能建筑也才能将自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起来。为了能够使销售更好的进行,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这一点,要考虑准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以及该建筑是否能够与当地的环境浑然一体,如何能让业主入住之后觉得舒适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将会是今后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产品升级换代越来越频繁,对施工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分析总结,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锦锴,杨一伟,张守军.专家论证制度与施工安全状况的改进[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
  [2]李光伟.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10,(2).
  [3]郭强.浅谈智能化建筑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工程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5).
其他文献
摘要: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在改造中体现工业精神,增加场地的实用性,改造后的场地不仅要在平面上与原来的场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要从功能分区上,场地用途上,也进行从新的调整与分析,使改造后的场地符合沈阳铁西附近的发展,并且附近区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工业博物馆庭院概况  1.1 中国工业博物馆庭院展园的背景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排水系统的合理选择,并分析了各个方面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排水系统;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排水系统的合理选择  合理选择排水系统首先保证了城市污水的有序、高效处理和排放,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干净舒适,它还能减少因为选择错误带来的环境后果和维护管理的费用,有效减少成本。而分流制在总造价上低于合流制,其处理手法和便捷性也超过合流制。下面
期刊
摘要:对于建筑工程给排水部分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进行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建筑使用造成了影响,本文对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L3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并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因而要求建筑给排水设计者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美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从而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城市园林景观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建设质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建筑的风格和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建筑安全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多始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各种不同的安全问题中,地震产生的危害最大。如果不能有效的保证工民建筑结构自身具备的抗震性能那么如果地震等级比较高将会给人们带来不能挽回的巨大损失。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 层间隔震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