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去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创设创新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逐渐引向社会,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才能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数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时,通过实验学生已掌握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1/3这一规律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没有不等底等高的实验?如既不等底又不等高时,它们的体积又是什么关系呢?问题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教师有意安排二者不等底等高,不等高但等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上述情况下,圆锥体积不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同时又有学生发现,圆锥与圆柱在等底高的情况下,它们的高和底怎样变化,才能使圆锥体积仍是圆柱的1/3?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探索精神,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要创造,就要学会独立思考的善于探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后,一改以往的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周长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题,大家很快就说出它的周长。当第二个学生出时,教师说:“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少,一个长方形怎样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才使每个长方形周长大,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有时教师还需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挖掘创新因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圆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题:做一个半径5cm圆形纸片,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纸板,就是求这个圆的面积;(4)分组讨论求圆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在分组讨论中,可以发现有的小组把圆等分成16份, 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而有的小组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进一步思考近似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有的小组把圆等分成32份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来探究近似的梯形与圆的面积关系。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霞.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2] 饶飞.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N].黔西南日报.200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去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创设创新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逐渐引向社会,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才能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数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时,通过实验学生已掌握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1/3这一规律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没有不等底等高的实验?如既不等底又不等高时,它们的体积又是什么关系呢?问题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辩。教师有意安排二者不等底等高,不等高但等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上述情况下,圆锥体积不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同时又有学生发现,圆锥与圆柱在等底高的情况下,它们的高和底怎样变化,才能使圆锥体积仍是圆柱的1/3?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探索精神,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要创造,就要学会独立思考的善于探索。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后,一改以往的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周长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题,大家很快就说出它的周长。当第二个学生出时,教师说:“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少,一个长方形怎样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才使每个长方形周长大,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有时教师还需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挖掘创新因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圆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题:做一个半径5cm圆形纸片,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纸板,就是求这个圆的面积;(4)分组讨论求圆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在分组讨论中,可以发现有的小组把圆等分成16份, 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而有的小组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进一步思考近似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有的小组把圆等分成32份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来探究近似的梯形与圆的面积关系。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霞.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2] 饶飞.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N].黔西南日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