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底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一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经济在平稳中运行。按照去年四季度全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会继续走向稳定。
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态势,企稳回升明显后延,超出预期,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发生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全年走势看,当前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去年四季度小幅回升,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略高于7.5%。
2012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或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大幅下降。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下降的同时,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同步甚至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减速、进口收缩对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扩大,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本轮经济回调中,外需萎缩和内需收缩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期更大。
去年5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但与2009年相比,政策传导不畅,效应低于预期。除了力度相对较小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配套能力明显下降。一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以后,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土地购置,土地出让金收入明显下降;二是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大幅缩减了对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三是受速度效益型模式的影响,经济增长逐季放缓,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大幅回落。此外,风险约束明显增强,地方政府投资比以往更加理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走在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通道,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很多企业不愿意通过创新的方式发展壮大,都想做投机而不是投资。
也是在去年5月份开始,货币政策开始明显放松。M2增速企稳回升,社会融资总量也大幅增加,然而实体经济新增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回升缓慢。在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和内部结构深刻调整时期,投资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风险厌恶等,投资扩张受到抑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姚景源指出,如何“危”中觅“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稳中求进的增长态势,是国家和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亟须解决的。
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制造业持续走低、工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同时,非制造业保持活力,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东部增速放缓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就业状况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新产品研制、销售周期缩短,质量提升;机器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我国近期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一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短期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我国出口增长将逐步回升。二是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总体有所改善。去年9月份,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PMI指数都出现回升。我国PMI指数也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1.1和2.2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原材料购进指数已经止跌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回升态势,将推动企业回补原材料库存和增加需求。四是内需短期呈企稳回升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五是企业盈利环比改善。去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3.1%,降幅有所收窄。2011年四季度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等增长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也为去年四季度企稳回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3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基本稳定
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研究报告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在国内国际复杂环境中保持基本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从2012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同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2013年宏观经济将结束连续回落的局面,目前各方预测倾向于认为上半年有较为明显回升,下半年基本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是因为去年和今年的经济环境从外部到内部没有显著的重大变化,外部还需要关注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出口的影响,内部则是经济探底企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转型。
美国和欧盟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面临不确定性。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QE3(第三次量化宽松)短期内对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避险情绪、提振需求预期都有积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新一轮为防止本币升值的全球性货币宽松竞赛,对短期资本流动和物价上涨都将产生影响。巴曙松认为,在货币宽松的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状况依然捉襟见肘,被迫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应对主权债务压力,不利于结构改革的推进,也限制了政府支持需求扩张的能力。另外,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问题加剧,对大宗商品供给、资本流动和经贸往来可能形成负面冲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记者表示,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结合2013年总体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推算,并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预计2013年出口增长与去年大体持平。
巴曙松认为,2013年推动经济温和复苏的力量在于:第一,出口的负面冲击减轻,外需平稳增长;出口增速将达到8%至10%。第二,库存压力将比2012年明显下降。第三,房地产投资将温和复苏。受益于房地产销售环比持续改善、资金面好转以及保障房投资继续推进,预计2013年房地产投资将实现温和增长。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持之一。第五,2013年消费将平稳增长,中低端大众消费品增长将更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今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他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PI为4%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
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态势,企稳回升明显后延,超出预期,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发生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全年走势看,当前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去年四季度小幅回升,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略高于7.5%。
2012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或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大幅下降。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下降的同时,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同步甚至更大幅度的下降。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减速、进口收缩对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扩大,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本轮经济回调中,外需萎缩和内需收缩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期更大。
去年5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但与2009年相比,政策传导不畅,效应低于预期。除了力度相对较小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配套能力明显下降。一是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以后,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土地购置,土地出让金收入明显下降;二是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大幅缩减了对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三是受速度效益型模式的影响,经济增长逐季放缓,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大幅回落。此外,风险约束明显增强,地方政府投资比以往更加理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走在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通道,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很多企业不愿意通过创新的方式发展壮大,都想做投机而不是投资。
也是在去年5月份开始,货币政策开始明显放松。M2增速企稳回升,社会融资总量也大幅增加,然而实体经济新增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回升缓慢。在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和内部结构深刻调整时期,投资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风险厌恶等,投资扩张受到抑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姚景源指出,如何“危”中觅“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稳中求进的增长态势,是国家和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亟须解决的。
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制造业持续走低、工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同时,非制造业保持活力,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东部增速放缓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就业状况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新产品研制、销售周期缩短,质量提升;机器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我国近期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一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短期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我国出口增长将逐步回升。二是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总体有所改善。去年9月份,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PMI指数都出现回升。我国PMI指数也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1.1和2.2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原材料购进指数已经止跌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回升态势,将推动企业回补原材料库存和增加需求。四是内需短期呈企稳回升态势。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五是企业盈利环比改善。去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3.1%,降幅有所收窄。2011年四季度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等增长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也为去年四季度企稳回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2013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基本稳定
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研究报告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在国内国际复杂环境中保持基本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从2012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同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2013年宏观经济将结束连续回落的局面,目前各方预测倾向于认为上半年有较为明显回升,下半年基本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是因为去年和今年的经济环境从外部到内部没有显著的重大变化,外部还需要关注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出口的影响,内部则是经济探底企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转型。
美国和欧盟经济政策的连续性面临不确定性。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QE3(第三次量化宽松)短期内对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避险情绪、提振需求预期都有积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新一轮为防止本币升值的全球性货币宽松竞赛,对短期资本流动和物价上涨都将产生影响。巴曙松认为,在货币宽松的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状况依然捉襟见肘,被迫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应对主权债务压力,不利于结构改革的推进,也限制了政府支持需求扩张的能力。另外,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问题加剧,对大宗商品供给、资本流动和经贸往来可能形成负面冲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记者表示,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结合2013年总体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推算,并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预计2013年出口增长与去年大体持平。
巴曙松认为,2013年推动经济温和复苏的力量在于:第一,出口的负面冲击减轻,外需平稳增长;出口增速将达到8%至10%。第二,库存压力将比2012年明显下降。第三,房地产投资将温和复苏。受益于房地产销售环比持续改善、资金面好转以及保障房投资继续推进,预计2013年房地产投资将实现温和增长。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持之一。第五,2013年消费将平稳增长,中低端大众消费品增长将更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今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他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PI为4%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