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促学 学以致用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人物专访式的记叙文。文章通过“客人”拜访失聪后的贝多芬,真实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代音乐巨人,在遭遇不幸时内心的痛苦和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意志。文章线索清晰,语言蕴涵丰富,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仔细揣摩、品味。肖像描写是本文的一处亮点,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表特征,不仅次序井然,而且通过外貌特征,去展示人物的内在气质,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在阅读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并应用于写作。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言,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2. 学习本文高超的肖像描写的技巧。
  3. 学习贝多芬献身音乐,敢于抗争不幸命运的精神。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言,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2. 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
  [学习方法]
  ①品读法:文中深奥的语句,应反复朗读,揣摩品味。
  ②讲座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研讨。真正做到“我思考,我解疑,我们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作者是谁?
  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你对贝多芬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搜集的资料。
  生1:他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后来,在他创作激情最旺盛的时刻,他的耳朵聋了。这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倒下去,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音乐创作。
  师:很好,从哪里知道的?
  生1:从学习资料上看的。
  生2: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代表作有《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
  生3:贝多芬长得很丑。(见过贝多芬的画像)
  生4:贝多芬耳聋后脾气很暴躁。(从一篇文章中看出来)
  师: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对贝多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再随着一位“客人”,一起去拜访这位音乐巨人,看看失聪后的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三课,题目是:
  生齐:音乐巨人贝多芬(师板书课题)
  作者是——
  生齐:何为
  2. 简介作者:
  ①指二生介绍作者
  ②师出示大屏幕补充: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记者、编辑,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师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
  [这一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确定目标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得这一课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1:我觉得有些句子不容易理解,需要弄明白。
  生2:贝多芬耳聋了仍坚持音乐创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3:这一课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你们说的这些问题老师也认为是学习的重点。但是我觉得本课写作方法中有一项特别突出,看看是什么?
  生(齐):肖像描写。
  师: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项。(出示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划出来,然后再小组交流。
  [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学生听读认真,边听边勾画,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认真,字词积累,落到实处]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词?
  生:“深邃”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决?
  ……
  [本课生字词不多,学生通过预习、查字典、小组交流等方式自己解决。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能学会的不教,通过小组交流能学会的不教……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并概括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交流:
  生1:贝多芬是个生活的强者,在困难和不幸面前没有屈服,而是勇于抗争。
  生2:贝多芬性格孤僻,使人不易接近。
  生3:贝多芬虽然脾气暴躁,但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生4:贝多芬耳聋之后心里很苦闷。
  师:嗯,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谁能把这几个同学的发言综合一下?
  生:孤僻而骄傲,坚强不屈,困苦而不失追求,是个热爱音乐,献身音乐的诗人。(学生自动鼓掌)
  [通过听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贝多芬的主观看法。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教师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样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使他们能够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是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
  四、研读与赏析
  (一)品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揣摩本文的一些优美的语言,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把不理解的地方或意义深刻的句子划出来,小组交流、探讨。
  [学生自主学习:读、勾划、思考。之后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师巡视其中,适时指导。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又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的课改新理念]
  成果交流展示:
  生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狮子的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贝多芬一向性格暴躁,不易接近的特点。
  生2:“你们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个比喻很好,用“大熔岩”比喻自己头脑中的创作激情,说明创作欲望势不可当。
  生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说明贝多芬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心理。
  师:你说的不错,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贝多芬认为人们不理解他。
  生2:贝多芬认为乐队只能演奏出他在一分钟内写出的音符,却不能奏出他的心声。
  师:对。贝多芬的音乐是用心灵和生命创造的,乐队很难奏出他心里的乐章。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句子吗?
  生:有。“……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为什么贝多芬说人不如树?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1:我认为,贝多芬的意思是:有的人思想肮脏,还不如一棵树心灵纯洁。
  生2:贝多芬当时情绪低落,心里感到很苦恼。他觉得……
  师:嗯,很有创意。还有吗?
  ……
  [“成果展示”替代了原来的“疑难解答”更加突出了尊重学生这一新课改理念,同时,针对学生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讨论后的交流,这样也更易让学生接受。这样,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讨论有成就感,又解决了一些后进生的疑难问题。给学生一些自信,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活跃]
  (二)赏析肖像描写,学习本文肖像描写的写作技巧
  师: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本文除了语言优美以外,肖像描写也是非常出色的。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在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一组说得好。
  (学生在文中划出,默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学习气氛热烈)
  [有些语句学生自己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设计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展示小组研讨成果。
  生1:先写身材,再写衣着,然后写头部、脸、额头、鼻子、嘴巴、下颏。
  生2:采用了从远到近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师:写局部时是按怎样的顺序?
  生3:衣着:从外到内
  生4:脸部:从上到下
  师(鼓励):说得都很好。(诱导)肖像描写不仅要有合理的顺序,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表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看本文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生5:第6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双肩描写,表现了他的坚强不屈的性格。
  生6:第7自然段的衣着描写,表现了贝多芬生活的困苦与艰难。
  生7:第9自然段的……
  (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踊跃)
  师:同学们都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把这几段的描写再读一遍,再次感受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法是入门的钥匙。语文学习贵在让学生自己去“悟”其中的法。本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贝多芬的肖像,为学生学习肖像描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教师避免了单纯的说教,而是诱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学会自己找到规律,总结归纳。学习主体凸显]
  五、巩固与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学到的肖像写作技巧,描写一下咱班的某位同学的肖像,看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自己选一位同学为模特,练习肖像描写。
  (学生运用几分钟的时间,认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写作成果: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踊跃)
  生1:她个子不高,身穿一件蓝天白云式的校服,里面套一件粉红色毛衣,下身穿一条牛仔裤,脚蹬一双白色运动鞋,整个显出一种男孩子似的“霸气”和韧性。她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欢快的、活泼的情绪,一张像男子汉一样宽阔的脸庞,一顶白色长舌帽,却压不住她那不安分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放射出灿烂的光,大而扁的鼻子下一张嘴整天合不拢,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一个略微突出的下巴,真是个“假小子”。
  (同学们大笑,边鼓掌边不由得大叫“夏雨”……随后由三个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运用成果。肖像描写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运用所学,我手写我心。在阅读中学到的技巧及时在写作中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堂小结
  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略)
  七、布置作业(略)
  (课堂学习在热情、快乐的气氛中结束)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河北省公布了10个深度贫困县,张家口阳原县位列其中。2016年8月,我们曾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深入走访,了解河北文艺界精准扶贫情况,2017年秋,我们再次走进这里。一年来种种新的变化,出乎我们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它让我们由衷欣喜——原来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只要你不放弃、永远前行。同时,时光又是那样匆匆,我们所记下的“新一年”,正在成为过去,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相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由于中职学校往往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学生语文基础也普遍较为薄弱,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在实际课堂当中并不容易做到。很多学生读完课文之后,都觉得老舍的母亲“不容易”,却无法立足
一个春日的午后,李不周在打猎时发现,他的同伴都不见了。本来他们总共有三人,另两位是王公子及其表弟赵公子。   李不周在林中胡乱骑行。马不辨方向,时不时停下脚步,等候他的指令。树高林密,灌木丛也渐渐变得浓稠,缠裹着马的腿蹄。大山静寂无人。还好,不久,李不周遇见一个老者,身穿简陋的粗纺麻衣,后背上挂着大大的竹篓,里面装着植物根茎,像是一个采药人。   李不周又累又饿,头还疼得很,感觉像是发热了。他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提供以下这则案例给大家讨论:  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种菜油每千克售价7.56元,王成买1.4千克,李勇买1.6千克。两人各应付多少元钱?  学生列式解答:  1.4×7.56=10.584  1.6×7.56=12.096  针对计算的结果,学生的对话如下:  生:我觉得这两个答案是有问题的。比如10.584元,这里的“4”就是4厘,而4厘在我们的生活中是
[摘 要] 以高中化学选修“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为例,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知识进阶、素养进阶的有效整合,体现结构化教学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和实践操作案例。  [关键词] 核心素养;素养进阶;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结构化教学  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场,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场优势,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
白德成,1954年生人,朝鲜族。承德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5年曾任《小荷》诗歌编辑,1987年入鲁迅文学院第四届编辑作家班。现任《诗选刊·下半月刊》执行主编。出版诗集《这个世界》《白德成短诗选》。  1985年6月,承德地区文联接到了河北省文联的借调函:借调白德成同志去省文联即将复刊的《河北文学》筹备组报到,任文学期刊编辑。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辉煌的诗人们,是难以忘怀那个流金溢彩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结合园本实际情况,以农村本地资源为载体,有效挖掘和整合贝壳资源。因地制宜地将灿烂的水乡资源——贝壳融入并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发挥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进一步促进师幼、幼儿园共同和谐、健康有个性化的发展。  【關键词】 贝壳;特色;探究;发展  我园地处水乡,紧邻古老的大运河,运河和邵伯湖里的贝壳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乡资源
朱珠,大学毕业,现从事金融工作。喜欢读书、旅游、美食,以及陪伴心爱的汪仔“墩布”。平时最大的爱好是逛书店,毕业后平均每年读书四十本左右。  关于书的记忆总是温暖、美好而绵长的。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给我买书。记忆里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摇摇晃晃,直到某个街口的报亭。天高气爽,大街上人来人往,妈妈把花花绿绿的画册递到我手中。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本杂志叫《幼儿智力大世界》,也记得里面的
摘 要:移动学习(M-Learning)是一种使用移动设备访问学习内容的新方法,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被认为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而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简单有效的移动学习平台并做好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控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现状,讨论了教师利用微信订阅号个人版搭建移动学习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教学实施方法,研究中职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如何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尽快提升新媒体背景下的行政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新媒体传播的“三驾马车”  对新媒体的提法与考据不一而足,但目前广泛认可的新媒体关键词应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化、移动化等。其所表现出的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性为:  (一)“人人都有麦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