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来源 :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031)孙以红
  
  摘要针对目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及高校人文教育现状,提出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应从四方面着手,即强化人文教育的整体环境氛围,突出人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理工科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学生 人文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a general survey of current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four aspects in promoting the humanistic sense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emphasizing on the national uniquenes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dapt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to th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ivating 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Humanistic sense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一个要想有成就的人,必须把人格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一个人美好精神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塑造,伟大人格的升华,无不得益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文修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学教育急待解决的课题。
  从高等理工科院校的现状来看,在科学教育中融入深层次的人文教育,是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彻底解决我国理工科教育长期沿袭下来的文理分科形成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有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人文精神。
  面对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开设多少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修得多少学分,掌握了多少方面的人文知识,读了多少部文学名著,甚至学会唱歌、跳舞、弹琴、书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实施人文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整体环境氛围是基础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自古就重视人文教育,有着“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自然朴素地合为一体。“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造就统治者,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1]这种所谓“成人”文化意识培养出来的是有道德、有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支配下,重根红苗正,狠批白专,把德、智、体的发展对立起来,教育导向出现了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迅速,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教育进入到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与之相应的出现了只重视与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学科的现象,文理分家,重理轻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立起来,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一方面,有些在校大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院士2004年4月2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作题为《踏平坎坷立志成材》的报告中的话)个别甚至见利忘义,丧失人格、国格,不知道如何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另一方面,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影响了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其造成的后果在他们身上已显露出来,“今天我国理工科大学的领导,大多数都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而且以学理工科的为主,他们中的许多人的人文素质,恐怕很难跟上一、两代的大学校长相比,发自内心地重视并自觉推进人文教育的也为数不多。”[2]
  近年来,各理工科院校按教育部的要求,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加强人文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笔者认为,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超越单纯的文化知识填补活动,更加关注人文文化的内在教育价值,关心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内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在高校营造一个浓郁的人文氛围,构建一种富含人文关怀、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设立培养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般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体现,更难以显示立竿见影般的功利效果,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不仅满足着人类与物质需要同等重要的精神需要,而且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着理论上的思维方式。只有既精于科技,又精于人文,才能真正全面发展。尽管有许多科学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但在学校教学中不设立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科学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学生。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形象地表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制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人文素质教育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二)理工科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营造人文氛围的重要方面
  高校必须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进修和教学公开课等形式,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提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精神的能力。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导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良育人环境。让每一位教师自觉自愿地去领悟素质教育的思想内蕴,并在行为中体现其精神,做到既能精研教材教法,又能给学生以器识抱负的培养。特别是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必修课的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每门课程的完备体系和过分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或方法论思想,为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三)优化校园硬件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营造浓厚人文氛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学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为不断提高文化生活的档次,在不断满足文化消费的同时,引导校园文化由娱乐型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有计划的在校园内修建人文艺术景点,在公共场所悬挂教育大师们的塑像与格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并引导其健康发展,主办各种有意义的学术讲座、科技文化活动,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著名人士前来进行座谈,活跃学术氛围,努力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绿化、文明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对育人的潜在作用。
  
  二、突出人文教育的民族特色是根本
  
  现在有种说法,认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打开国门,大量吸收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人文科学教育的学术传统和体制以及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观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有祖国的”。在中国全面实行西式教育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西方文明的冲击,使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中国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崇尚的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而且未必能把握人家的精髓和实质,而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懂的却很少,愿意学习的人也不多,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正在失落之中,西方腐朽文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某些人民族自信心失落和民族意识淡漠。中国文化的血脉一旦断流,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蕴深邃,在历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佛、诸子百家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医学、武术、传统道德等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之一《道德经》的外语译本之多,在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单是国外出版的英译本就有一百余种。据闻在德国,平均每九个人就持有一本《道德经》,其普及率远远超过中国本土。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近代学者梁启超引用《易经》的话勉励清华学子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重奋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功勋们“以身许国”的爱国情结正是他们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精华的体现。1993年杨振宁在纪念邓稼先的文章中说,如果要拍摄电影或电视,应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中国男儿》做背景音乐,那是杨先生和邓稼先青年时代最喜欢的歌: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黄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正是我们要融入科学教育中的中华之魂。
  
  (二)中华文化崇尚和平,胸怀博大,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并不违背,也决不反对保持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历史上一直重文治不重武功。儒家主张“和为贵”。[3]“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老子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5]在对外关系上,儒家有“兴灭国,继绝世”[6]的传统,老子则认为大国、强国不应该恃强凌弱,以武力横行世界。中国文化的胸怀是博大的,历史上除去晚明至清朝中叶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常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在“和”的背景下提倡不同意见、观点乃至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儒家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中国士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以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为宗旨。
  
  (三)我们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是客观的、辨证的和现实的。既不是一心复古,回到古代社会,也不是绝对排斥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东西以及只重综合不注重分析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对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采取的是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总之,我们的人文教育,一定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突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
  
  三、紧密结合理工科的学科特点,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是手段
  
  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曾讲过,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只能算“半个人”。这样的人不能够也不可能成为大家。[2]
  在2002年,李政道先生指出,研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想在科技、人文科学或艺术领域中培养卓越人才,是困难的。实现两者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2]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蔟,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2]
  许多科学家的一生,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爱因斯坦在二战时,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先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后,出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连诀反对使用原子弹。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被罗马监狱判处火刑,临死前拒绝向宗教低头,以生命捍卫了科学真理,实现了人生最高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所提倡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决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种渗透和融会贯通。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没有不渗透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自然科学教育。具体科学的研究应该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理念的指导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没有价值取向和审美创美情趣的人文关怀,具体科学会迷失方向,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科学发展的历史,结合理论自身的科学体系,结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且要充分关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一)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每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应该熟知基础学科和本专业学科理论、学说和规律的发展史,透过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预知未来。通过对史的研究,使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由具体史实上升到逻辑的认识,进而达到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当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认识上升到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那么他所贡献给社会和人类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化、渗透,这就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的原因。
  (二)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科学体系。都需要对其学说做出理论、本质和规律上的论证,这就要求从事基础学科和专业技术学科教育的工作者把握学科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深谙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它内在的矛盾和它的实践基础等,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关系到理论的证实和证伪、完善与发展,关系到受教育者未来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三)每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正是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献身精神和做人的高尚品格、他们的人文素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等,影响着下一代科学意识的产生,促使年轻科学工作者科学态度的巩固和科学精神的升华,使科学事业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挖掘这些学科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就、治学的精神、成才的道路、研究的方法和哲学思想,以他们为楷模,教育青年一代,这是最好的人文精神教育。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特点,即学科间的联系的加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使得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越趋模糊。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向自然科学中渗透最为突出。横断性、综合性、边缘交叉性的特征,使得新学科不断涌现,新成果层出不穷(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唯物辨证的自然观的许多概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丰富和发展,进而又推动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这些新学科领头人不仅都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几乎都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总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只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带动全面素质教育的腾飞和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中国能否在不久的将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要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实现创新教育,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就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人文精神是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完善为核心理念的,它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和整体进步为价值取向。丰富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而这也正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来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因为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素养来看,科学和艺术只是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角度,两者互相贯通,互相促进。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的思想产生。尤其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人们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首先,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意味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其次,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人把事业、工作、学习从生存层次拓展至生命层次,也就是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从而激发无限的激情、灵感、动力。
  (二)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则离不开人文教育,尤其离不开文学艺术教育。爱因斯坦讲的好,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人类如果以与光速相等的速度飞行,将是怎样的情景?
  (三)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的主要特征是特异性、独立性,没有个性的人,谈何创新能力?谈何打破常规?而人文作为一种学科而不是科学,可以使学生受到各种精神与价值的熏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存方式、思维方式。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大多知识渊博,爱好广泛。有成就的科学家极少是只通一门的“专才”,绝大多数是以具有多学科知识取胜的。所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这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加强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根本上引起高校领导层高度的充分的重视,同时,有待于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素质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青年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0
  2.谭斌昭.理工科院校强化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华南理工大学统一战线网,www2.scut.edu.cn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8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172
  5.孙雍长译注.老子(第31章).花城出版社,1998.61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208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141
  作者简介:孙以红(1964- ),女,天津市人,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湖北宜昌三峡大学(443002)陈运普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负有重要职责。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此就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准确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个关键性
期刊
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530226)王秀林杨秀英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毕业后不经过见习期锻炼就可以上岗工作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性的人才,拥有“双证”是这类人才的一显著特征之一。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高职中要实现“双证”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好培养计划,同时要加强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接受双证教育的学生在专业应用能力、基本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
期刊
滨州学院(山东 256603)秦玉国 冯 君刘瑞歌    摘要本文结合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控制”理论,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自由与控制失衡问题,旨在阐明毕业创作不仅是自由的创作性表现,而且也应该是有控制的创作性表现。  关键词 毕业创作 自由 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s done by stude
期刊
上海海事大学(200135)崔小璐    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 诚信意识 诚信档案 诚信教育系统 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在全党全社会树立
期刊
面试  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Q1★★★★  如何设置一个最安全的12位密码?  @品品:如果要设置最安全的密码,生日、手机号这些为人所知的数字是万万不能用的。  @桃子:对我来说,12位是最不安全的,因为密码太长了,我容易忘记。能记住的密码才是好密码啊!  @每天要走很多步:银行密码只有六位数字,你听说过有人破译的吗?密码安全性与位数关系不大,而在于加密算法。  专家来解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
期刊
服务机器人  当星巴克与无人咖啡亭狭路相逢,是经标准培训的星级咖啡师更胜一筹,還是复制咖啡大师手法的机器人略胜一招?有人因服务机器人的到来陷入生存焦虑与失业恐慌,也有人因技术进步、服务提升更加关注爱与自我实现。  智能时代降临,人类依旧是脆弱的芦苇,但将是更有思想的芦苇。  无人驾驶  在城市的钢筋铁林里,无数随机出行的人做着“布朗运动”,毫无规律与协调可言。若给未来城市安装一个“超级大脑”,再加
期刊
程天豹这个名字,早在前几年已经响彻不少高校。但凡他现身之地,总有一群“迷妹”将他层层包围,宛如一个大型追星现场。在当年的CUBA赛场上,还有“东宋(宋亦霆)南程(程天豹)西冯(冯瀚圃)北郭(郭凯)”四大男神的传说,如今,四人均已淡出CUBA的赛场。而程天豹在被中南大学保研后,仍低调的继续从事篮球运动,加入NBL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开启职业选手2.0生涯。  “篮球已经占据了我的青春,放弃是不存在的
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233100)姚文均    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和谐人格思想。本文简要阐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对构建和谐人格的积极启示:一是优化构建和谐人格的家庭环境;二是改善家长的人格品质;三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四是重视情绪疏导。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理论 和谐人格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心理动
期刊
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独特的璞玉,经年打磨,方成上品。高考之路如此,大学生活也是如此。  良性正反馈  高三后期我的成绩徘徊不前,一是因为知识漏洞仍然存在,二是不能把握各題型的答题思维。  针对这两点,我有两个对策:在每天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里刷一些题,不求量大,挑每科薄弱处练习。当时我觉得做化学有机实验题总有困难,就找来专题训练,答案中不理解的地方就找老师。我会把一些没见过,但能举一反三的方程式、化学
期刊
自媒体  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有一個思考的灵魂。你们只看到我在微博上编段子,却不知道调侃吐槽正是我针砭时弊的姿态;你们只看到我编辑魔性的表情,却不知道夸张里有我无声的呐喊;你们只看到我脑洞大开的混剪拼接,却不知道短暂的几分钟里蕴含着改变突破的渴望。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每一个发声者都自成媒体,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  乐动  小A在一首歌下评论:这首歌我听了10万多次,因为害怕再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