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需求。根据淄博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依照“生态园林城市”的含义和指标,对淄博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淄博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园林;生态园林城市;特点;指标;意义;优势;存在问题;城市建设方案;淄博市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来越在意身边环境的好坏,对于周边环境质量的好坏也有很大的要求。探寻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道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城市生态主体的——园林更是从此突破了“美”的范畴,进入了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1 生态园林城市
1.1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倡导以生态学上生物多样性原理为依据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它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为: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律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里的有毒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修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仅是指环境优美、洁净,园林绿化好,而且要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突出城市的生态概念,并保证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的首重自然之美要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地人和谐相处。而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內在需求,不仅强调城镇环境适宜人居,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低碳、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能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使人们在城市这样一种人类史上最宏大的人工生态复合系统中处处动能看到自然的美景。
1.3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1.4 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项硬指标, 其中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再生水利用率、万人拥有病床数、主次干道平均车速等指标为新增加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要求分别为45%、38%和12㎡, 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合格率都要求达到100%;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要不少于300天。各指标详见下表:
表1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表2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表3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2 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意义
2.1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环境日趋恶化,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为了使环境更适宜人类居住,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和节能等功能。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而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2.3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当前,城市都在为步入现代化城市而积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围绕创建“园林城市”这一中心而编制新的城市绿化规划。“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明确要求,城市要具有编制完成并被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民区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这几种绿地形式从点、线、面上涵盖了绿地系统的布局,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的体现,给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
3 淄博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以及淄博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
3.1淄博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迭宕,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落差千余米。以胶济铁路为界,以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岩溶地貌发达;以北大部分为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地平坦肥沃。
淄博市市域范围包括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5965平方公里,其中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的行政区域,面积约298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张店城区、淄川城区、博山城区、临淄城区和周村城区以及各城区之间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用地。形状呈“T”字型。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风 少雨,易干旱;夏季高温高湿,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易旱易涝;冬季寒冷干燥。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林木生长。大气降水是淄博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变程呈单峰型,7月最多,1月最少,季节性降水显著。
淄博市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规划区域绿地主要由林地山丘、农田绿地、风景名胜区绿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绿地构成。在全市有林地面积中,以集体林为主,有171785公顷,占92.72%,国有面积为13480公顷,占7.28%。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为571.2万m³。其中,有林地蓄积461.2万m³,占总蓄积的80.7%; 疏林地蓄积4.0万 m³,占总蓄积的0.7%;四旁树 (包括散生木) 蓄积106.0万m³,占总蓄积量的18.6%。
近年来淄博社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随着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逐步改革以及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2380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2.6%。按年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11206美元/人。标志着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3.2淄博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
淄博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城市,而且在自己丰富地下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组群型的城市布局。对这种空间布局形式,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有赞誉之词,有人亦称之谓“多核分散型空间”。这样,可以较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增大城市容量,避免了那种单核城市收敛型空间布局所带来的城市病态和乡村衰弱的问题,是一种先进的空间布局形式,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作为组群城市,淄博的特色是城市中有乡村、乡村中有城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平原,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统筹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格局,淄博正在逐步迈向以区域绿化为主体,以路域、水系绿化为框架,网、节、点、面相结合的生态格局发展,逐步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配套的生态体系。
淄博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优)的天数占0.5%,达到Ⅱ级(良好)的天数占87.7%,淄博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市级风景区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各1处。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41个公园,176处街头游园及23个生态文化广场,及连接区县间130公里“绿色通道”。全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3.4%,绿地率达到36.9%。
4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4.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 结构布局不合理
部分城区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 城区缺少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氧肺, 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而且在绿地面积中,大乔木等绿色植物下的硬质铺地较多, 绿化面积不足。
4.2缺乏科学指导
有的城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移植外来树种, 而對于本地的一些优良乡土树种却不予重视的现象, 结果导致外地树种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而本地的树种却越来越少。在城市建设中, 缺乏文化品位, 历史文化没有得到重视, 使得建设出来的城市都是新兴的现代城市,文化底蕴严重缺乏。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将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会在城市建设中,使城市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4.3其它问题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未能因地制宜植树,如未能按杀菌、吸尘、化等主要功能植不同的树,绿化不能发挥环境功效;居住小区绿化滞后;城市大环境防护绿地设成效缓慢;在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时偏向产商利益,不顾及庭院绿化,人均绿地不足。
5 淄博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5.1构筑特色化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的地带。
淄博市积极探索有淄博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道路。充分利用组团式城市结构的特点,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抓好大绿化的生态园林特色,在城区间主要道路两侧发展果园及经济林,对城郊及城区见山体、水体进行恢复植被为主的绿化,通过道路、滨河绿地把城区内外绿地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5.2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
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5.3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种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
因此,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5.4建设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沿线的“绿色走廊”
为防护和缓解汽车交通带来的事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公路和道路干线两旁配套建设“ 绿色长廊”。比如,在高速公路护拦以外和全封闭网以内的横断面上,种植草皮,间或配置些多年生花卉和低矮灌木丛。在封闭网附近及其外侧,种植一定高度的乔木和灌木丛。这种沿公路而延伸的纵向绿色走廊,能减少阳光干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驾驶员视觉与心理反应、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美观,并且成为大地景观的绿色地带。
日益完善的城市绿化生态系统让各城区地域特色成为淄博市不变的主色调。把道路建成景观路,一条道路就是一道风景。为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提升道路绿化档次,优化道路绿化格局,近年来淄博市把道路绿化当作园林景观工程来抓,并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道路的绿化带、绿篱进行了更新改造,对新建的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新植和改造并重,树、灌、花并茂,既注重整体上的流线美、整齐美、形式美,更重视结构上的层次美,色彩上的和谐美。加强以人行步道、自行车慢行道为主的道路系统建设,不同路段有不一样的风景,完善绿道及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绿色通行,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
5.5 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
在城市内要做到点、线、面的绿化结合;在城市外围要做到郊区、农村的绿化结合;在植物品种上要做到乔、灌、草、花结合;在景观配置上要做到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结合。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建筑的屋顶、墙面,如实施立体绿化, 可以降低30%以上的夏季空调能耗、显著降低热岛效应、吸附大量PM2.5,同时还能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此外,屋顶立面绿化还可以吸收、滞留大量的雨水,既能削弱暴雨洪水的洪峰影响,又有益于雨水的吸收回渗,及时补充地下水。如果所有建筑底部建有集雨型绿地,就能滞留、收集雨水,削弱30%-50%的洪峰影响。因此,要抓好绿色生态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公园庭院绿化等城市绿色空间拓展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基础。
关键词:生态园林;生态园林城市;特点;指标;意义;优势;存在问题;城市建设方案;淄博市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来越在意身边环境的好坏,对于周边环境质量的好坏也有很大的要求。探寻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道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城市生态主体的——园林更是从此突破了“美”的范畴,进入了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1 生态园林城市
1.1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倡导以生态学上生物多样性原理为依据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它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为: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律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里的有毒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修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
1.2 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仅是指环境优美、洁净,园林绿化好,而且要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突出城市的生态概念,并保证居民对本市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的首重自然之美要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地人和谐相处。而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內在需求,不仅强调城镇环境适宜人居,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低碳、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能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使人们在城市这样一种人类史上最宏大的人工生态复合系统中处处动能看到自然的美景。
1.3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1.4 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项硬指标, 其中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再生水利用率、万人拥有病床数、主次干道平均车速等指标为新增加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要求分别为45%、38%和12㎡, 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合格率都要求达到100%;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要不少于300天。各指标详见下表:
表1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表2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表3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2 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意义
2.1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世界环境日趋恶化,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为了使环境更适宜人类居住,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和节能等功能。增加绿量、重视生态、绿化城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而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的量化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2.3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当前,城市都在为步入现代化城市而积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围绕创建“园林城市”这一中心而编制新的城市绿化规划。“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明确要求,城市要具有编制完成并被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民区绿地及风景林地、干道绿化等。这几种绿地形式从点、线、面上涵盖了绿地系统的布局,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基础依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确定是绿地系统建设完备的体现,给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而且取决于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
3 淄博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以及淄博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
3.1淄博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迭宕,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落差千余米。以胶济铁路为界,以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岩溶地貌发达;以北大部分为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地平坦肥沃。
淄博市市域范围包括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5965平方公里,其中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的行政区域,面积约298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张店城区、淄川城区、博山城区、临淄城区和周村城区以及各城区之间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用地。形状呈“T”字型。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风 少雨,易干旱;夏季高温高湿,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易旱易涝;冬季寒冷干燥。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林木生长。大气降水是淄博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变程呈单峰型,7月最多,1月最少,季节性降水显著。
淄博市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规划区域绿地主要由林地山丘、农田绿地、风景名胜区绿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绿地构成。在全市有林地面积中,以集体林为主,有171785公顷,占92.72%,国有面积为13480公顷,占7.28%。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为571.2万m³。其中,有林地蓄积461.2万m³,占总蓄积的80.7%; 疏林地蓄积4.0万 m³,占总蓄积的0.7%;四旁树 (包括散生木) 蓄积106.0万m³,占总蓄积量的18.6%。
近年来淄博社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随着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逐步改革以及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2380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2.6%。按年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11206美元/人。标志着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3.2淄博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
淄博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城市,而且在自己丰富地下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组群型的城市布局。对这种空间布局形式,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有赞誉之词,有人亦称之谓“多核分散型空间”。这样,可以较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增大城市容量,避免了那种单核城市收敛型空间布局所带来的城市病态和乡村衰弱的问题,是一种先进的空间布局形式,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作为组群城市,淄博的特色是城市中有乡村、乡村中有城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平原,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统筹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格局,淄博正在逐步迈向以区域绿化为主体,以路域、水系绿化为框架,网、节、点、面相结合的生态格局发展,逐步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配套的生态体系。
淄博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优)的天数占0.5%,达到Ⅱ级(良好)的天数占87.7%,淄博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市级风景区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各1处。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41个公园,176处街头游园及23个生态文化广场,及连接区县间130公里“绿色通道”。全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3.4%,绿地率达到36.9%。
4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4.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 结构布局不合理
部分城区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 城区缺少核心的森林作为城市的氧肺, 而绿地之间也缺少足够的廊道连接。而且在绿地面积中,大乔木等绿色植物下的硬质铺地较多, 绿化面积不足。
4.2缺乏科学指导
有的城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移植外来树种, 而對于本地的一些优良乡土树种却不予重视的现象, 结果导致外地树种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而本地的树种却越来越少。在城市建设中, 缺乏文化品位, 历史文化没有得到重视, 使得建设出来的城市都是新兴的现代城市,文化底蕴严重缺乏。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将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会在城市建设中,使城市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4.3其它问题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未能因地制宜植树,如未能按杀菌、吸尘、化等主要功能植不同的树,绿化不能发挥环境功效;居住小区绿化滞后;城市大环境防护绿地设成效缓慢;在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时偏向产商利益,不顾及庭院绿化,人均绿地不足。
5 淄博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5.1构筑特色化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的地带。
淄博市积极探索有淄博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道路。充分利用组团式城市结构的特点,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抓好大绿化的生态园林特色,在城区间主要道路两侧发展果园及经济林,对城郊及城区见山体、水体进行恢复植被为主的绿化,通过道路、滨河绿地把城区内外绿地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5.2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
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混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5.3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种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
因此,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5.4建设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沿线的“绿色走廊”
为防护和缓解汽车交通带来的事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公路和道路干线两旁配套建设“ 绿色长廊”。比如,在高速公路护拦以外和全封闭网以内的横断面上,种植草皮,间或配置些多年生花卉和低矮灌木丛。在封闭网附近及其外侧,种植一定高度的乔木和灌木丛。这种沿公路而延伸的纵向绿色走廊,能减少阳光干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驾驶员视觉与心理反应、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美观,并且成为大地景观的绿色地带。
日益完善的城市绿化生态系统让各城区地域特色成为淄博市不变的主色调。把道路建成景观路,一条道路就是一道风景。为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提升道路绿化档次,优化道路绿化格局,近年来淄博市把道路绿化当作园林景观工程来抓,并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道路的绿化带、绿篱进行了更新改造,对新建的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新植和改造并重,树、灌、花并茂,既注重整体上的流线美、整齐美、形式美,更重视结构上的层次美,色彩上的和谐美。加强以人行步道、自行车慢行道为主的道路系统建设,不同路段有不一样的风景,完善绿道及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绿色通行,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
5.5 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
在城市内要做到点、线、面的绿化结合;在城市外围要做到郊区、农村的绿化结合;在植物品种上要做到乔、灌、草、花结合;在景观配置上要做到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结合。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建筑的屋顶、墙面,如实施立体绿化, 可以降低30%以上的夏季空调能耗、显著降低热岛效应、吸附大量PM2.5,同时还能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此外,屋顶立面绿化还可以吸收、滞留大量的雨水,既能削弱暴雨洪水的洪峰影响,又有益于雨水的吸收回渗,及时补充地下水。如果所有建筑底部建有集雨型绿地,就能滞留、收集雨水,削弱30%-50%的洪峰影响。因此,要抓好绿色生态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公园庭院绿化等城市绿色空间拓展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