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是问政的需要,从微博中萃取民意,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说”是发声的需要,经由微博这种即时、平等的传播渠道发布信息,可以有效扭转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种可亲、可信的对话机制。
对于网络围观形成的舆论压力,刚刚熟练使用删帖等公关手段的政府部门,还未等到“潜伏”在网民中的“五毛党”成长为意见领袖,微博就以迅雷之势,造成新一波舆论冲击。
如果自去年10月国内几家门户网站推出微博服务算起,一年来,未及热身的微博就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公共意见酝酿发酵的全新阵地。从宜黄拆迁、到“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万载县委书记“强拆论”开罪知识分子所造成的网络围观,微博,这140个字符的“微”力量,实在让一些地方政府感到难以招架。
微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闲来议琐碎的网络呓语?是无时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崭新的公共舆论场?
国内两家门户网站的广告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微博传播特性的角度,新浪说“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腾讯说,“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显而易见,前者强调了微博作为新闻发布平台的即时性,后者则突出了其作为意见表达平台的平等性。而这两大特性,决定了微博比其他任何一种网络平台具有更大的粘着力和聚变力。
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当微小的声音一点点放大,在公共事件直播中,意见的分销让观点趋同者迅速集结,“滚雪球”后的微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微博让非直接利益群体之间,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呼应与扶持。于是,伤了钟如九,就像伤了亲妹妹;撞了女学生,像是撞了亲闺女;讥讽于建嵘,也就等于挑战了所有知识分子的尊严。
日前,一家国外媒体推论,微博的力量将超出博客200倍,此言不虚。
从“生产者”的低门槛来看,微博不需要滔滔宏论的书写能力,只言片语皆可上得台面;从“消费者”的便利性来看,手机捆绑微博,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场地和时间不再是个问题。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6500万中国微博用户的“微参与”还只是“小试牛刀”。政府部门亟需对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有足够的敏感度,与其坐等“砖头”齐飞,不如起而行之,学着从微博中去“听”、去“说”。
当然,已经有人敏锐地捕捉到微博可能给公共治理带来的挑战,并尝试借助微博平台去维护和修复公共关系,公安部门就是最早的试水者。
从2010年2月24日开始,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使得公安微博成了“网络服务”和“网络问政”的又一个新窗口。
而6月3日,广州市公安局对于白云区枪击事件的微博现场直播,几个小时便赢得25万多人的话题关注,成为公安系统最为成功的公共形象营销案例。
由此可见,“听”是问政的需要,从微博中萃取民意,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说”是发声的需要,经由微博这种即时、平等的传播渠道发布信息,可以有效扭转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种可亲、可信的对话机制。
不仅仅是广东,7月北京警方高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在做好常态新闻发布的基础上,通过网上开微博,沟通联系意见领袖,与网民互动交流。
警方的微博新政,尽管起步不久,还是让我们对于地方政府的微博公关力开始有了一丝信心。
对于网络围观形成的舆论压力,刚刚熟练使用删帖等公关手段的政府部门,还未等到“潜伏”在网民中的“五毛党”成长为意见领袖,微博就以迅雷之势,造成新一波舆论冲击。
如果自去年10月国内几家门户网站推出微博服务算起,一年来,未及热身的微博就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公共意见酝酿发酵的全新阵地。从宜黄拆迁、到“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万载县委书记“强拆论”开罪知识分子所造成的网络围观,微博,这140个字符的“微”力量,实在让一些地方政府感到难以招架。
微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闲来议琐碎的网络呓语?是无时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崭新的公共舆论场?
国内两家门户网站的广告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微博传播特性的角度,新浪说“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腾讯说,“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显而易见,前者强调了微博作为新闻发布平台的即时性,后者则突出了其作为意见表达平台的平等性。而这两大特性,决定了微博比其他任何一种网络平台具有更大的粘着力和聚变力。
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当微小的声音一点点放大,在公共事件直播中,意见的分销让观点趋同者迅速集结,“滚雪球”后的微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微博让非直接利益群体之间,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呼应与扶持。于是,伤了钟如九,就像伤了亲妹妹;撞了女学生,像是撞了亲闺女;讥讽于建嵘,也就等于挑战了所有知识分子的尊严。
日前,一家国外媒体推论,微博的力量将超出博客200倍,此言不虚。
从“生产者”的低门槛来看,微博不需要滔滔宏论的书写能力,只言片语皆可上得台面;从“消费者”的便利性来看,手机捆绑微博,让阅读变得随时随地,场地和时间不再是个问题。可以预见的是,2010年,6500万中国微博用户的“微参与”还只是“小试牛刀”。政府部门亟需对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有足够的敏感度,与其坐等“砖头”齐飞,不如起而行之,学着从微博中去“听”、去“说”。
当然,已经有人敏锐地捕捉到微博可能给公共治理带来的挑战,并尝试借助微博平台去维护和修复公共关系,公安部门就是最早的试水者。
从2010年2月24日开始,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使得公安微博成了“网络服务”和“网络问政”的又一个新窗口。
而6月3日,广州市公安局对于白云区枪击事件的微博现场直播,几个小时便赢得25万多人的话题关注,成为公安系统最为成功的公共形象营销案例。
由此可见,“听”是问政的需要,从微博中萃取民意,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说”是发声的需要,经由微博这种即时、平等的传播渠道发布信息,可以有效扭转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种可亲、可信的对话机制。
不仅仅是广东,7月北京警方高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在做好常态新闻发布的基础上,通过网上开微博,沟通联系意见领袖,与网民互动交流。
警方的微博新政,尽管起步不久,还是让我们对于地方政府的微博公关力开始有了一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