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献史料为依据,概述纺织考古发展历史,梳理纺织考古学科发展脉络,让大家了解纺织考古对于纺织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我国纺织考古学科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献史料为依据,概述纺织考古发展历史,梳理纺织考古学科发展脉络,让大家了解纺织考古对于纺织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我国纺织考古学科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面临的问题.
其他文献
对某省公立中医院收入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开展分析,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全省2015—2019年所有公立中医院医疗收入数据,采用结构变动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分析门急诊和住院的收入结构情况.结构变动分析显示,中成药、诊察、检查是门诊收入变动的主要来源,西药、卫生材料、化验是住院收入变动的主要来源.灰色关联法显示,西药、中草药和化验收入与门急诊收入关联度较大,手术、床位和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关联度较大.研究发现,中医院西药收入占比偏高,中草药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涨幅较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滞
2021年2月,甘肃省永昌县青口顶新发现一处岩画点,此次调查登记岩画144幅,分布在长约1.7公里的山腰,刻画形象有羊、牦牛、驴、鹿以及狩猎场景等.岩画制作方法以凿点成线法和剔地法为主,图像表现形式可分为剪影式、轮廓式、粗线条式三类.初步判断岩画的时代包括公元前两千纪、东周以及两汉时期以及近现代,展现了这一地区游牧生产生活的特点.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国内外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服务影响因素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共纳入分析104篇中文文献和629篇外文文献,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为我国该主题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显示,国内外发文总量均呈平稳增长趋势,国内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外研究开展较早,在内容上更加深化和细化,国内相关的研究起步迟,本土化的理论构建相对缺乏.我国学者应对供方两癌筛查影响因素研究给予更多关注,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林省松原市那拉街城址及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城址为辽代城址,通过对比早期卫星图片和现代航空测绘资料确认该城址并未设置马面.对城址外侧西南方向的陶窑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大量的陶器标本,通过对标本的观察可知窑址生产陶器以方唇、折沿类风格为主,陶器上多饰篦纹,通过遗物对比分析认为该批遗存同时具有渤海和辽的风格,结合文献推测该城址及窑址应与辽统治下的渤海族群相关.
探究近20年来我国煤工尘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00—2020年1485篇煤工尘肺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对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同时根据知识图谱回顾相关文献内容.结果显示,煤工尘肺研究自2000年以来发文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煤工尘肺相关研究呈现趋冷的状态;研究热点内容为发病机制、治疗、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基于煤工尘肺研究热点内容及发展脉络,建议应继续加强煤工尘肺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研究,同时立足于患者的实际生活,致力于全方位全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全国19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看法和建议.结果显示,学生理想中的平时成绩显著高于教师理想中的平时成绩[(30.0±14.9)分vs.(26.3±14.7)分,P<0.001].学生理想平时分构成和教师现行平时分构成存在差异,学生认为作业、平时小测、课堂展示和课后讨论更应纳入平时分构成,而教师则认为课堂提问更应纳入平时成绩构成(P<0.05).学生认为目前形成性评价存在的困难主要在于评价手段有限和评价不规范,而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中的困难是学生不了解所导致的(P<0.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玉皇庙墓地的考古学材料出发,全方位考察墓葬人体装饰品的种类、出土位置和使用方法,揭示玉皇庙文化的服饰特征,并选取典型墓葬结合文献和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对玉皇庙人群的人体装饰和服饰进行复原.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措施,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发掘特征,厘清其与思政课程的差异,有助于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建立医学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凸显医学课程思政特质,注重医学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本文以2013年由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设立的“鄂尔多斯历代城址历史沿革与环境变迁”调查项目为基础,结合已发表的城址资料,对鄂尔多斯地区城址现存遗迹的分布情况、规模及其形制进行整理分析,初步掌握了鄂尔多斯地区现存城址的整体面貌,同时发现不同时期的城址所表现的差异以及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线索.通过本文的探索以期对鄂尔多斯地区城址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考古资料所发现的辽代西域胡人形象包括侍者、乐舞人、驯兽师、打马球者及其他类别.基于考古资料和认知的限制,这些发现可能仅是生活在辽代西域胡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反映了辽代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人群之间的交流,这些从辽代丰富多彩的金银器、玻璃器等都可发现,前人也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相较而言,对于直观反映胡人形象的相关考古材料的关注可能较少,本文根据目前发现的相关实物资料,对其进行图像分类,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辽代西域胡人的生活面貌进行研究,拟为研究辽与西域各国间的交流与影响进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