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终于落幕,又到一年放榜时。
有人说,高考就像是一场不愿重来的噩梦。但是今年,辽宁省的一位小姑娘心甘情愿地重演了这次“噩梦”。作为去年辽宁省文科第一名,刘丁宁选择从香港大学退学再次参加高考,只为心中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不是所有人都有刘丁宁的那份勇气。每年这个时候,填报志愿成了千千万万考生心中的那块石头,悬而未决,寝食难安。今年江苏省理科第一名本想报考新闻专业,但被现场多名记者苦苦相劝,想要及时阻止这段“孽缘”。 在专业记者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之后,江苏理科第一名表示最终可能不会选择新闻系。
社会的发展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放榜季,中国求学故事不再单调。
“再不追求梦想就老了”
刘丁宁,2013年辽宁文科头名,一年前,她在父母说服下接受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没过多久,刘丁宁退学复读,今年再次考出辽宁文科最高分,被戏称为“卫冕冠军”。
刘丁宁的传奇故事引起外界一片热议,为了回应大家的好奇心,刘丁宁通过媒体以“这是一篇童话”为题发布公开信。文章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地谈论了关于教育、责任和梦想三个话题。刘丁宁表示,“感谢每一种经历,其实单纯地为一个梦想奋斗的生活,朴素而芬芳。”
“去年一不小心多对了几道文综选择,顶了个虚名,又是第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当然会有许多犹疑困惑。”刘丁宁在文中对一系列大家“看不懂”的动向做出解释:“当我通过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再不按自己的心愿追求梦想我们就老了,我发现原来那扇门没等我已经关闭了。制度留给我的唯一选择是:抹带重录。”
在这封公开信中,刘丁宁还表示对聚焦到自己身上的关注感到困惑与不适,她不知道这一经历为什么成为人们的谈资。于她而言,她只想安安静静地成长,不希望被人认识。她说,自己“只是一棵向日葵,连瓜子还没长出来”,大家不要把她炒焦了。
对于未来,刘丁宁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过去的一切,就让它们都过去吧”。
除了好奇,更多人佩服刘丁宁纯粹追求梦想的勇气。有熟悉她的朋友在网站上这样写道:“凭实力做事,看爱好选择,自己为错误埋单,这种率性而霸气的生活方式,说实话,我很艳羡。”
不是所有人都有刘丁宁那份对梦想的执著,梦想与现实的博弈往往无法两全其美。
季雨果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对学习外语充满热情,3年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本想报考外语类专业,无奈屈服于父母的建议,填报了会计学。
“我们班80%的人都是被家长逼的。”季雨果如是说,在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询问有谁自愿学习会计学,结果全班只有两人举手。“我不太喜欢会计,原理都很难懂。大二上学期有段时间特别抑郁,想转专业,又没这个魄力,还是觉得面子重要。毕竟会计学院最好,就硬着头皮学了。但是只要是会计专业考试我都只有70多分。”
近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在高考状元志愿选择中,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
“如果说就业前景的话,当然是会计比较抢手。”季雨果周围的同学普遍是大二下学期开始实习,到了大三下就已经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签约,其抢手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她也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本可以与毕马威签约的季雨果却在最后关头犹豫了,“你会觉得心很累”,作为会计师,虽然工资很高,但很容易过劳死,常常会在年关的时候“累成狗”。
季雨果到现在仍对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深感遗憾。“事已至此,只能屈服于现实了。”季雨果说道。
就业仍是风向标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如愿以偿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毕业后的专业对口率却不高。
曾就读于上海大学生物工程系的许勇(化名)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毕业后他却进入了银行工作。许勇表示,在他毕业的时候,专业对口率大概在20%左右。
作为曾经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许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一直很有信心。“但是要用到实际中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要想真正学好生物工程就算学十年八年也学不到精华,所以我后来没有保研读下去。”许勇解释道。
有网友曾经在网络上评选出大学十大“鸡肋专业”,生物工程就曾名列榜首。同样被评为“鸡肋专业”的还有新闻学。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专业,但其就业前景却不被看好。
现为上海外国语新闻系大三学生的小高表示,目前新闻系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状况非常不理想,并且工作过于劳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现实的海水过于冰冷,以至于浇灭了最初的梦想。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
蓝皮书显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月收入低的专业有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而月收入高、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有建筑学、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规划、船舶与海洋工程、审计学。
此外,报告还显示,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其中建筑专业毕业后半年月收入最高,达到4757元。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都超过了4000元。收入最低的十大专业中,学前教育垫底,仅为2673元。理工科收入居高不下,文科专业收入垫底。
有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5年来,理工科专业的工资一直高于文科专业,因此,高中时学习理科的学生选专业时以工科专业为主并没有问题。”不过他同时指出,文科专业虽然工资较低,但是很多创业者却来自文科专业。“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工资较低,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却集中在学校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
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的猎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来说的确比较好找工作,特别是一些技术类的理科生,比如IT类的研发工程师和一些新兴行业,例如绿色环保技术等等,而且这些理科生的薪酬也比较高。而像新闻记者这样的岗位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可替代性非常强。
他认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金融专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就业,“金融这一块,如果是应届毕业生的话,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除非有很强的金融背景作为支撑。如果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的话,大家都是零起点,谁学得快跑得快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同时,他也表示,文科类有一些专业仍然有很高的需求量,比如传媒行业、教育行业、法律行业,但都只是相对而言。并且如果是创意类的或者美院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后的起薪会比较高,因为公司对此的需求非常多。
有人说,高考就像是一场不愿重来的噩梦。但是今年,辽宁省的一位小姑娘心甘情愿地重演了这次“噩梦”。作为去年辽宁省文科第一名,刘丁宁选择从香港大学退学再次参加高考,只为心中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不是所有人都有刘丁宁的那份勇气。每年这个时候,填报志愿成了千千万万考生心中的那块石头,悬而未决,寝食难安。今年江苏省理科第一名本想报考新闻专业,但被现场多名记者苦苦相劝,想要及时阻止这段“孽缘”。 在专业记者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之后,江苏理科第一名表示最终可能不会选择新闻系。
社会的发展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放榜季,中国求学故事不再单调。
“再不追求梦想就老了”
刘丁宁,2013年辽宁文科头名,一年前,她在父母说服下接受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没过多久,刘丁宁退学复读,今年再次考出辽宁文科最高分,被戏称为“卫冕冠军”。
刘丁宁的传奇故事引起外界一片热议,为了回应大家的好奇心,刘丁宁通过媒体以“这是一篇童话”为题发布公开信。文章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地谈论了关于教育、责任和梦想三个话题。刘丁宁表示,“感谢每一种经历,其实单纯地为一个梦想奋斗的生活,朴素而芬芳。”
“去年一不小心多对了几道文综选择,顶了个虚名,又是第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当然会有许多犹疑困惑。”刘丁宁在文中对一系列大家“看不懂”的动向做出解释:“当我通过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再不按自己的心愿追求梦想我们就老了,我发现原来那扇门没等我已经关闭了。制度留给我的唯一选择是:抹带重录。”
在这封公开信中,刘丁宁还表示对聚焦到自己身上的关注感到困惑与不适,她不知道这一经历为什么成为人们的谈资。于她而言,她只想安安静静地成长,不希望被人认识。她说,自己“只是一棵向日葵,连瓜子还没长出来”,大家不要把她炒焦了。
对于未来,刘丁宁只愿每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过去的一切,就让它们都过去吧”。
除了好奇,更多人佩服刘丁宁纯粹追求梦想的勇气。有熟悉她的朋友在网站上这样写道:“凭实力做事,看爱好选择,自己为错误埋单,这种率性而霸气的生活方式,说实话,我很艳羡。”
不是所有人都有刘丁宁那份对梦想的执著,梦想与现实的博弈往往无法两全其美。
季雨果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对学习外语充满热情,3年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本想报考外语类专业,无奈屈服于父母的建议,填报了会计学。
“我们班80%的人都是被家长逼的。”季雨果如是说,在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询问有谁自愿学习会计学,结果全班只有两人举手。“我不太喜欢会计,原理都很难懂。大二上学期有段时间特别抑郁,想转专业,又没这个魄力,还是觉得面子重要。毕竟会计学院最好,就硬着头皮学了。但是只要是会计专业考试我都只有70多分。”
近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在高考状元志愿选择中,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
“如果说就业前景的话,当然是会计比较抢手。”季雨果周围的同学普遍是大二下学期开始实习,到了大三下就已经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签约,其抢手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她也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本可以与毕马威签约的季雨果却在最后关头犹豫了,“你会觉得心很累”,作为会计师,虽然工资很高,但很容易过劳死,常常会在年关的时候“累成狗”。
季雨果到现在仍对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深感遗憾。“事已至此,只能屈服于现实了。”季雨果说道。
就业仍是风向标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如愿以偿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毕业后的专业对口率却不高。
曾就读于上海大学生物工程系的许勇(化名)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毕业后他却进入了银行工作。许勇表示,在他毕业的时候,专业对口率大概在20%左右。
作为曾经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许勇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一直很有信心。“但是要用到实际中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要想真正学好生物工程就算学十年八年也学不到精华,所以我后来没有保研读下去。”许勇解释道。
有网友曾经在网络上评选出大学十大“鸡肋专业”,生物工程就曾名列榜首。同样被评为“鸡肋专业”的还有新闻学。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专业,但其就业前景却不被看好。
现为上海外国语新闻系大三学生的小高表示,目前新闻系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状况非常不理想,并且工作过于劳累,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现实的海水过于冰冷,以至于浇灭了最初的梦想。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
蓝皮书显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月收入低的专业有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而月收入高、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有建筑学、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规划、船舶与海洋工程、审计学。
此外,报告还显示,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其中建筑专业毕业后半年月收入最高,达到4757元。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都超过了4000元。收入最低的十大专业中,学前教育垫底,仅为2673元。理工科收入居高不下,文科专业收入垫底。
有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5年来,理工科专业的工资一直高于文科专业,因此,高中时学习理科的学生选专业时以工科专业为主并没有问题。”不过他同时指出,文科专业虽然工资较低,但是很多创业者却来自文科专业。“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工资较低,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却集中在学校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
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的猎头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来说的确比较好找工作,特别是一些技术类的理科生,比如IT类的研发工程师和一些新兴行业,例如绿色环保技术等等,而且这些理科生的薪酬也比较高。而像新闻记者这样的岗位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可替代性非常强。
他认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金融专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就业,“金融这一块,如果是应届毕业生的话,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除非有很强的金融背景作为支撑。如果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的话,大家都是零起点,谁学得快跑得快就要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同时,他也表示,文科类有一些专业仍然有很高的需求量,比如传媒行业、教育行业、法律行业,但都只是相对而言。并且如果是创意类的或者美院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后的起薪会比较高,因为公司对此的需求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