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学界对主语和话题的句法地位、功能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功能角度,对汉语主语和话题存在与否、定义进行探讨,并对两者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认知作用。在汉语语言中,表现为两者不同的句法地位和功能。汉语主语是句子不可或缺的基本结构成分,话题是语用成分语法化的结果,不是句子的基本结构成分。本文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在认知的深层次上理清汉语主语和话题的关系,并解决汉语句子基本结构组成的基础性问题。
关键词:认知 汉语 主语 话题
一、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关系
作为句法成份,主语关系着句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因而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学家从语法,语义,语用,形式,功能和类型学等各个角度对主语的特征和判定等问题进行探索。在对主语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主语和话题(也叫主题)常常有密切的关系。话题,也叫做主题,不同的语言学派对话题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看法。例如,形式主义的生成语法认为话题是由深层结构成份的"Topicalisation"(话题化)生成的表层结构, 定义为,"Move XP and attach it as the leftmost constituent of S."(移动XP,使它作为最左端的成分隶属于S。)例如,
例(1)
(这个难题,我相信我能解决。)
话题"This problem"是从"it"处移动到句首而得来的(it代表trace,为移动后留下的痕迹)。
主语与话题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为在英语等许多语言中,话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换句话说,英语等语言的句子中,主语和话题常常是重合的。然而相对于英语,汉语的主语和话题的问题要复杂的多。由于话题和主语都可以出现在句首的位置,而汉语又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所以两者的关系往往纠缠不清,难以辨别。Li & Thompson认为汉语句子里没有成分具有主语的特征,并且从类型学角度把汉语归为话题突出的语言,话题在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Li & Thompson的看法并不完全认同。因此,到底话题在汉语句子中占据何种地位,汉语是否像英语那样,以主语为句子基本结构成分,还是以话题为句子基本成分,抑或两者都是,以及两者区别到底何在,也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汉语句子的基本构成,是研究其他句法问题的基础。
二、对于汉语中的主语与话题关系的具体研究步骤
步骤1.搜集来自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大量语料,形成一个自建的语料库,然后对语料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判断汉语是否存在主语和话题,并从认知角度给出关于它们的定义。为了尽可能的同时覆盖汉语的书面语表达和口头语表达,以及语言学家们的经典例子,本论文采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现代汉语子库)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语料。
步骤2. 将对汉语普通话使用人群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
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Tomlin对注意力对句首成分的影响的实验,本论文设计了专门针对汉语使用者的实验。实验中,作者拟为受试者播放一段动画短片,并让受试者对短片用一句话做即时的描述。短片内容是一条鱼吞掉另一条鱼。两条鱼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颜色不同,颜色随机分布。同时,短片开始,两条鱼同时出现在屏幕两端,以同样速度接近对方。在接近过程中,一条鱼的头部会出现一个醒目的箭头,以吸引受试者注意力。当两条鱼到达屏幕中央时,其中一条吞掉另一条。吞食时间约为50毫秒。吞食完毕后,短片停止播放,受试者应立刻用一句话描述出短片内容,同时作者录音。实验完毕后,受试者的描述被转录为文字,以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并量化。
问卷调查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受试者目标人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对本论文的研究无相关背景知识。在该人群中,将进行随机抽样,抽出30人左右,投放调查问卷。投放方式为直接散发或电子邮件。而问卷设计主要采取用语法判断(grammaticality judgment)提取数据的方式,和创造具体语境的方式。问卷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在语法判断部分,采用5点量表(a five point scale)的方式;在创造具体语境部分,用二选一的方式提问,共30个问题。两部分的提问都既包含书面表达,也包含口头表达。其中,在语法判断部分,关于无话题的句子和有话题的句子各占10个。在创造具体语境的部分,共10个问题。问卷的结果将进行量化。
三、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认知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认知作用如下:
㈠汉语中存在主语这一句子成分,它属于汉语基本的句法结构和成分。从认知角度看,主语本质上是一个动词(指向动态的、或时间性的关系)所指动作或活动的主要焦点参与者,是对动作活动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参照点,同时是概念化的起点。
㈡汉语中存在话题这一成分,它不属于汉语句子基本的句法结构和成分,而是语用成分。从认知角度看,话题本质上是认知参照点,它为句子命题提供认知领地(cognitive dominion),。
㈢汉语主语和话题的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认知作用不同。主语的认知参照点作用主要是针对概念化的主体,即说话人而言。它是一句话的概念化的起点,使得表达具有概念基础。话题的认知参照点作用主要是针对听话人而言,也就是传统语法所讲的语用作用,使得表达能够被更好的理解。第二,汉语主语和话题具有不同的句法地位,这是由它们不同的认知作用所决定的。前者为汉语句子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而后者尚处于语用成分的语法化的过程中,不是句子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第三,从两者的功能来看,主语主要具有句法功能,而话题主要具有语用和语篇功能。
本论文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结合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对汉语的主语和话题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定性描写和解释,考察了两者在汉语人群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且用实证证明了两者之间在句法地位和功能上的差别。本研究有助于验证认知语言学的三大假设之一,即人的语言能力不是自足的,而是依赖于其他认知能力和过程,与它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5。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5。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Wu, G. 1992. The thetic-categorical distinction as expressed by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s in Chinese.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2(2), 271-296.
作者简介:罗胜兰(1984-),女,湖南湘西人,土家族,现任教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初教系,助教。
关键词:认知 汉语 主语 话题
一、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关系
作为句法成份,主语关系着句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因而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学家从语法,语义,语用,形式,功能和类型学等各个角度对主语的特征和判定等问题进行探索。在对主语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主语和话题(也叫主题)常常有密切的关系。话题,也叫做主题,不同的语言学派对话题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看法。例如,形式主义的生成语法认为话题是由深层结构成份的"Topicalisation"(话题化)生成的表层结构, 定义为,"Move XP and attach it as the leftmost constituent of S."(移动XP,使它作为最左端的成分隶属于S。)例如,
例(1)
(这个难题,我相信我能解决。)
话题"This problem"是从"it"处移动到句首而得来的(it代表trace,为移动后留下的痕迹)。
主语与话题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为在英语等许多语言中,话题常常是无标记结构中的主语。换句话说,英语等语言的句子中,主语和话题常常是重合的。然而相对于英语,汉语的主语和话题的问题要复杂的多。由于话题和主语都可以出现在句首的位置,而汉语又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所以两者的关系往往纠缠不清,难以辨别。Li & Thompson认为汉语句子里没有成分具有主语的特征,并且从类型学角度把汉语归为话题突出的语言,话题在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Li & Thompson的看法并不完全认同。因此,到底话题在汉语句子中占据何种地位,汉语是否像英语那样,以主语为句子基本结构成分,还是以话题为句子基本成分,抑或两者都是,以及两者区别到底何在,也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汉语句子的基本构成,是研究其他句法问题的基础。
二、对于汉语中的主语与话题关系的具体研究步骤
步骤1.搜集来自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大量语料,形成一个自建的语料库,然后对语料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判断汉语是否存在主语和话题,并从认知角度给出关于它们的定义。为了尽可能的同时覆盖汉语的书面语表达和口头语表达,以及语言学家们的经典例子,本论文采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现代汉语子库)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语料。
步骤2. 将对汉语普通话使用人群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
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Tomlin对注意力对句首成分的影响的实验,本论文设计了专门针对汉语使用者的实验。实验中,作者拟为受试者播放一段动画短片,并让受试者对短片用一句话做即时的描述。短片内容是一条鱼吞掉另一条鱼。两条鱼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颜色不同,颜色随机分布。同时,短片开始,两条鱼同时出现在屏幕两端,以同样速度接近对方。在接近过程中,一条鱼的头部会出现一个醒目的箭头,以吸引受试者注意力。当两条鱼到达屏幕中央时,其中一条吞掉另一条。吞食时间约为50毫秒。吞食完毕后,短片停止播放,受试者应立刻用一句话描述出短片内容,同时作者录音。实验完毕后,受试者的描述被转录为文字,以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并量化。
问卷调查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受试者目标人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能熟练使用普通话,对本论文的研究无相关背景知识。在该人群中,将进行随机抽样,抽出30人左右,投放调查问卷。投放方式为直接散发或电子邮件。而问卷设计主要采取用语法判断(grammaticality judgment)提取数据的方式,和创造具体语境的方式。问卷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在语法判断部分,采用5点量表(a five point scale)的方式;在创造具体语境部分,用二选一的方式提问,共30个问题。两部分的提问都既包含书面表达,也包含口头表达。其中,在语法判断部分,关于无话题的句子和有话题的句子各占10个。在创造具体语境的部分,共10个问题。问卷的结果将进行量化。
三、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认知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汉语中主语与话题的认知作用如下:
㈠汉语中存在主语这一句子成分,它属于汉语基本的句法结构和成分。从认知角度看,主语本质上是一个动词(指向动态的、或时间性的关系)所指动作或活动的主要焦点参与者,是对动作活动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参照点,同时是概念化的起点。
㈡汉语中存在话题这一成分,它不属于汉语句子基本的句法结构和成分,而是语用成分。从认知角度看,话题本质上是认知参照点,它为句子命题提供认知领地(cognitive dominion),。
㈢汉语主语和话题的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认知作用不同。主语的认知参照点作用主要是针对概念化的主体,即说话人而言。它是一句话的概念化的起点,使得表达具有概念基础。话题的认知参照点作用主要是针对听话人而言,也就是传统语法所讲的语用作用,使得表达能够被更好的理解。第二,汉语主语和话题具有不同的句法地位,这是由它们不同的认知作用所决定的。前者为汉语句子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而后者尚处于语用成分的语法化的过程中,不是句子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第三,从两者的功能来看,主语主要具有句法功能,而话题主要具有语用和语篇功能。
本论文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结合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对汉语的主语和话题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定性描写和解释,考察了两者在汉语人群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且用实证证明了两者之间在句法地位和功能上的差别。本研究有助于验证认知语言学的三大假设之一,即人的语言能力不是自足的,而是依赖于其他认知能力和过程,与它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5。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5。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Wu, G. 1992. The thetic-categorical distinction as expressed by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s in Chinese.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2(2), 271-296.
作者简介:罗胜兰(1984-),女,湖南湘西人,土家族,现任教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初教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