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移动图书馆不同于以往的公共实体图书馆,它是在公共实体图书馆上进行改进的、符合公众需求的新型图书馆,将传统实体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本文在移动图书馆的设想下,以成都市为例,对移动图书馆的布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布点 用户
20世纪初,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电子书逐渐取代实体书,导致实体书暂时性衰退。网络的出现也让读者将视线从实体书转向电子书,但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增长过快,给用户阅读带来了较多干扰。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知识层面仍然是不平等的。[1]移动图书馆的提出就是为用户提供实体书籍、培养用户阅读兴趣以缩减知识上的不平等,力争营造全民阅读、全民分享的氛围。只要应用得当,实体书依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公共阅读的兴起
(一)政府对阅读的大力支持
2014年,全民阅读六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的倡议;2016年,《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年,再次提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国家的各种政策导向都向公众传达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此外,得益于RFID技术、图书传输自动控制技术、图书分拣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和生产工艺[2]等技术的高速进步,移动图书馆的项目应运而生。
(二)国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更加重视阅读
根据搜集数据可看出,从2008年到2018年11年间,我国综合阅读率整体呈上升趋式。就阅读指数来看,2008年全国阅读指数为68.67,与2017年的68.14点相比提高了0.53点,2019年有望再创新高。阅读越来越受到国人欢迎,国人也更加重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二、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是由自动借还书机器组成,运用RFID、数据库管理等技术,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免费借阅、归还书籍,进行线上阅读分享等一系列活动。移动图书馆的“移动”一词指图书馆是小型且便于移动和管理的,它充分结合了传统实体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将线上线下联系起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书籍,通过建立线下阅读、线上分享的方式来增加居民对阅读的喜爱。移动图书馆具有专业性,能将用户在微社区中关于阅读的浏览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书籍,以便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要求[3];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及时更新书籍。移动图书馆注重用户体验,充分关注用户的反馈、及时修复损坏设备,降低网络故障和设备故障对用户的影响。移动图书馆操作简便,与传统实体图书馆相比,用户借还书不需要办理“借书证”“市民卡”“身份证”等证件,只需要借助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操作;还书时将书籍放到进书口,机器就会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书籍会被自行放到展示台;预计移动图书馆初步在成都市设置,每月每个移动图书馆的平均书籍借阅量到达900本以上,实现书籍的高使用率、高流动率。
三、移动图书馆的布点
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建设不断扩大,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但很多自助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甚至有些图书馆的设备出现了故障未及时修理。2016 年 4 月,广州市天河区的 13 台自助图书馆因为使用率过低,在租赁期满后被全部撤出,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4]为什么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反而与设想情况不符?究其原因,除了公共图书馆自身提供的服务没能满足用户需求外,其选址也是重要因素。
(一)布点考虑因素
就移动图书馆而言,总体选址如图3所示,第一阶段设置在成都8个湿地和4个绿道;第二阶段设置在重庆、西安、长沙、武汉、苏州、厦门;第三个阶段设置在杭州、南京、郑州、宁波。移动图书馆总体布点侧重于中部的城市。而北上广深地区生活节奏较快,信息量处于过饱和状态,读者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本文不做布点考虑。2007年,深圳已经开始对自助图书馆的研发及运行效果进行调研、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助图书馆网点[5],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对其意义并不大。
(二)成都市布点研究
书籍使用率、平台活跃度是评价移动图书馆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宣传来提高书籍使用率和平台活跃度外,还可以对布点进行研究。合理的布点就是对移动图书馆天然的宣传渠道。首先,布点要考虑到人流量因素。移动图书馆旨在鼓励用户进行连续性的深度阅读,因此,尽管人流量的大小对移动图书馆有较大影响,但也并不意味着人流量越大越好。相反,拥有过多的人流量的地点,如地铁站、客运站、各景区等地,反而会对移动图书馆产生反作用。人流过多、环境嘈杂会给读者用户造成干扰,很难让读者沉浸到书中;在地铁站或各乘车站点,大多数用户的关注点都在乘车时间上,很难进行深入阅读,不利于营造阅读氛围;在各景点,用户大多是外地居民,他们更珍惜游玩的时间,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也是偶然性的,不能成为移动图书馆长久的用户,更不能保证移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布点方面,本文没有将移动图书馆设置在交通站点、商业区等人流量过于密集的地方。
从众心理提出个人行为会受群众行为的影响,从而在知觉、认识、判断上产生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在人流过大的地方,生活节奏比较快,尤其是在周围的人都没有阅读书籍时,多数个体很难保持自身独立性——借阅书籍,不利于移动图书馆的使用。
近几年成都市加大了公共设施投资,尤其是对绿道、湿地公园的投资。绿道、湿地公园的建设在于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一方面,湿地公园、绿道不仅集观光、游览、放松、娱乐等为一体,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而且人流量适中,拥有稳定的观光人群即当地的居民,更容易营造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将移动图书馆建在湿地公园、绿道,也有利于湿地公园和绿道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地址选在成都的湿地公园和绿道。同时,选择人流量适中的地方,将移动图书馆放置在8个湿地公园和4条绿道:青龙湖湿地公园、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青白江凤凰湖湿地公园、双流湿地公园、新都香城湿地公园、郫县云桥湿地公园、锦江198绿道、温江绿道、双流绿道、沙西绿道;并对移动图书馆的间隔距离进行分析,最终决定安放37个移动图书馆。
四、结语
移动图书馆目前只是向當地用户提供实体书籍,并为用户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移动图书馆还会进行不断地测试与改良。此外,移动图书馆的布点问题还有待研究,在布点的第二、三阶段则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不能盲目地根据成都市的布点设置,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服务情况进行布点调整[6]。移动图书馆的成功设立需要参与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用户满意度。在推进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也为移动图书馆建立了完备的准退机制。项目在成都实施一年后,如果每月所有移动图书馆的平均借阅量少于900本,则采取相应的退出措施。目前,预计将退出后的图书放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等人流量集中且人群年轻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事业还在进行着,图书馆的引入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嘉骆.感知价值视角下的读者使用实体公共图书馆意愿研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8):7-12.
[2]吴晞,王林.人文关怀·现代科技·自助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介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92-94,102.
[3]王景发.图书馆 24 小时自助服务:垢病、误读和反思[J].图书与情报,2015(6):19-25.
[4]栾晶晶.我国自助图书馆的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2):181-182.
[5]田原.我国大陆地区自助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12):53-56.
[6]周亮.基于服务效能的自助图书馆布点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3):34-4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布点 用户
20世纪初,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电子书逐渐取代实体书,导致实体书暂时性衰退。网络的出现也让读者将视线从实体书转向电子书,但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增长过快,给用户阅读带来了较多干扰。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知识层面仍然是不平等的。[1]移动图书馆的提出就是为用户提供实体书籍、培养用户阅读兴趣以缩减知识上的不平等,力争营造全民阅读、全民分享的氛围。只要应用得当,实体书依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公共阅读的兴起
(一)政府对阅读的大力支持
2014年,全民阅读六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的倡议;2016年,《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年,再次提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国家的各种政策导向都向公众传达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此外,得益于RFID技术、图书传输自动控制技术、图书分拣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和生产工艺[2]等技术的高速进步,移动图书馆的项目应运而生。
(二)国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更加重视阅读
根据搜集数据可看出,从2008年到2018年11年间,我国综合阅读率整体呈上升趋式。就阅读指数来看,2008年全国阅读指数为68.67,与2017年的68.14点相比提高了0.53点,2019年有望再创新高。阅读越来越受到国人欢迎,国人也更加重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二、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是由自动借还书机器组成,运用RFID、数据库管理等技术,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免费借阅、归还书籍,进行线上阅读分享等一系列活动。移动图书馆的“移动”一词指图书馆是小型且便于移动和管理的,它充分结合了传统实体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将线上线下联系起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书籍,通过建立线下阅读、线上分享的方式来增加居民对阅读的喜爱。移动图书馆具有专业性,能将用户在微社区中关于阅读的浏览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书籍,以便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要求[3];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及时更新书籍。移动图书馆注重用户体验,充分关注用户的反馈、及时修复损坏设备,降低网络故障和设备故障对用户的影响。移动图书馆操作简便,与传统实体图书馆相比,用户借还书不需要办理“借书证”“市民卡”“身份证”等证件,只需要借助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操作;还书时将书籍放到进书口,机器就会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书籍会被自行放到展示台;预计移动图书馆初步在成都市设置,每月每个移动图书馆的平均书籍借阅量到达900本以上,实现书籍的高使用率、高流动率。
三、移动图书馆的布点
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建设不断扩大,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但很多自助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甚至有些图书馆的设备出现了故障未及时修理。2016 年 4 月,广州市天河区的 13 台自助图书馆因为使用率过低,在租赁期满后被全部撤出,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4]为什么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反而与设想情况不符?究其原因,除了公共图书馆自身提供的服务没能满足用户需求外,其选址也是重要因素。
(一)布点考虑因素
就移动图书馆而言,总体选址如图3所示,第一阶段设置在成都8个湿地和4个绿道;第二阶段设置在重庆、西安、长沙、武汉、苏州、厦门;第三个阶段设置在杭州、南京、郑州、宁波。移动图书馆总体布点侧重于中部的城市。而北上广深地区生活节奏较快,信息量处于过饱和状态,读者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本文不做布点考虑。2007年,深圳已经开始对自助图书馆的研发及运行效果进行调研、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助图书馆网点[5],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对其意义并不大。
(二)成都市布点研究
书籍使用率、平台活跃度是评价移动图书馆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宣传来提高书籍使用率和平台活跃度外,还可以对布点进行研究。合理的布点就是对移动图书馆天然的宣传渠道。首先,布点要考虑到人流量因素。移动图书馆旨在鼓励用户进行连续性的深度阅读,因此,尽管人流量的大小对移动图书馆有较大影响,但也并不意味着人流量越大越好。相反,拥有过多的人流量的地点,如地铁站、客运站、各景区等地,反而会对移动图书馆产生反作用。人流过多、环境嘈杂会给读者用户造成干扰,很难让读者沉浸到书中;在地铁站或各乘车站点,大多数用户的关注点都在乘车时间上,很难进行深入阅读,不利于营造阅读氛围;在各景点,用户大多是外地居民,他们更珍惜游玩的时间,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也是偶然性的,不能成为移动图书馆长久的用户,更不能保证移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布点方面,本文没有将移动图书馆设置在交通站点、商业区等人流量过于密集的地方。
从众心理提出个人行为会受群众行为的影响,从而在知觉、认识、判断上产生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在人流过大的地方,生活节奏比较快,尤其是在周围的人都没有阅读书籍时,多数个体很难保持自身独立性——借阅书籍,不利于移动图书馆的使用。
近几年成都市加大了公共设施投资,尤其是对绿道、湿地公园的投资。绿道、湿地公园的建设在于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一方面,湿地公园、绿道不仅集观光、游览、放松、娱乐等为一体,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而且人流量适中,拥有稳定的观光人群即当地的居民,更容易营造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将移动图书馆建在湿地公园、绿道,也有利于湿地公园和绿道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地址选在成都的湿地公园和绿道。同时,选择人流量适中的地方,将移动图书馆放置在8个湿地公园和4条绿道:青龙湖湿地公园、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青白江凤凰湖湿地公园、双流湿地公园、新都香城湿地公园、郫县云桥湿地公园、锦江198绿道、温江绿道、双流绿道、沙西绿道;并对移动图书馆的间隔距离进行分析,最终决定安放37个移动图书馆。
四、结语
移动图书馆目前只是向當地用户提供实体书籍,并为用户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移动图书馆还会进行不断地测试与改良。此外,移动图书馆的布点问题还有待研究,在布点的第二、三阶段则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不能盲目地根据成都市的布点设置,而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服务情况进行布点调整[6]。移动图书馆的成功设立需要参与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用户满意度。在推进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也为移动图书馆建立了完备的准退机制。项目在成都实施一年后,如果每月所有移动图书馆的平均借阅量少于900本,则采取相应的退出措施。目前,预计将退出后的图书放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等人流量集中且人群年轻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事业还在进行着,图书馆的引入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嘉骆.感知价值视角下的读者使用实体公共图书馆意愿研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8):7-12.
[2]吴晞,王林.人文关怀·现代科技·自助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介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92-94,102.
[3]王景发.图书馆 24 小时自助服务:垢病、误读和反思[J].图书与情报,2015(6):19-25.
[4]栾晶晶.我国自助图书馆的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2):181-182.
[5]田原.我国大陆地区自助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12):53-56.
[6]周亮.基于服务效能的自助图书馆布点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3):34-4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