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财政的提出及概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问题展开讨论,到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其引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再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财政收支运作的立足点由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制经济单位的需要逐步扩展至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财政收支效益的覆盖面由基本限于城市里的企业与居民逐步延伸到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与居民。由此可以得出,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目的是弥补市场失效。政府机制注重公平,而市场机制则着重效率,但市场机制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公共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主要手段。以此为衡量标准,当前我国财政职能存在严重的“错位”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建立公共财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财政要逐步减少对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支出,让位于市场;另一方面,财政要切实保证国防、治安、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把该管的事要管好,管“到位”。总之,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取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范围的动态结合,对市场失灵的解决程度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绩效及新农村的建设程度。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及涵盖范围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使农村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2.具体目标:
①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会有稳定的、不断增长的收入,生活富裕了,生活水平才能上台阶,才有可能谈及更高层次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②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关乎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公共设施服务实行政府全额投资,农村居民无偿使用的政策,全面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外溢性作用。
③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在农村形成良好氛围。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④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大力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植树造林。财政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对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另外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财政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⑤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注意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农民能知法、懂法,会运用法律。强化和规范农业执法,着力纠正涉农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盖范围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工作重心由城镇向农村转移,实现“以工促农”的转变;财政支出由城镇向农村倾斜,实现“以城带乡”的转变;关注主体由城镇主体转向农村主体。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覆盖范围不仅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要包括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促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
(一)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确定原则
1.对应原则:哪方面失灵就是政府在哪方面的工作重点。政府的投入必须考虑到农民需要什么再投入什么。
2.公平为主原则:公平性是指财政政策一视同仁、无差别地对待所有的企业和居民,让所有劳动者享受到无歧视性待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地使全体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即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全体公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引资原则:建立农产品深加工的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搞好了,具体行为由市场操作。只是目前仅靠公共财政投入还很不够,还需要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4.公共性原则:公共性是指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针对所有农村的共同需求。公共财政客观要求财政资金的使用应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
5.规范性原则: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为广大公众享受它的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可能,但是群众如何才能享受到这些公共服务,这是需要有制度有原则的。因此,在财政支出问题上一定要规范,要做到统筹兼顾、支出透明。
(二)公共财政职能范围
1.农业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现科研与推广、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文化方面:支持文化体育建设,丰富广大群众文体生活。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群众文化中心、图书室,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放映工程等。
3.公共卫生方面: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防疫、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4.信息方面:积极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方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使信息在高度互联互通、高度资源整合、高度共享和高度灵活资费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四、需注意问题
1.城镇与乡村统筹发展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总体基础还很薄弱,而新农村建设将会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将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2.尊重农村的发展规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城市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从农产品深加工及原料生产基地着手,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遵循农村的发展规律。
3.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可以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农村建设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同时要制定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要彻底改变农村的现状,政府必须彻底承担起来。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中牟县财政局)
(一)公共财政的提出及概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问题展开讨论,到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其引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再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财政收支运作的立足点由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制经济单位的需要逐步扩展至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财政收支效益的覆盖面由基本限于城市里的企业与居民逐步延伸到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与居民。由此可以得出,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目的是弥补市场失效。政府机制注重公平,而市场机制则着重效率,但市场机制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公共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主要手段。以此为衡量标准,当前我国财政职能存在严重的“错位”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是建立公共财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财政要逐步减少对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支出,让位于市场;另一方面,财政要切实保证国防、治安、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把该管的事要管好,管“到位”。总之,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取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范围的动态结合,对市场失灵的解决程度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绩效及新农村的建设程度。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及涵盖范围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使农村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2.具体目标:
①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会有稳定的、不断增长的收入,生活富裕了,生活水平才能上台阶,才有可能谈及更高层次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②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关乎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公共设施服务实行政府全额投资,农村居民无偿使用的政策,全面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外溢性作用。
③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在农村形成良好氛围。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④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大力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植树造林。财政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对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另外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财政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村村容村貌。
⑤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注意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农民能知法、懂法,会运用法律。强化和规范农业执法,着力纠正涉农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盖范围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工作重心由城镇向农村转移,实现“以工促农”的转变;财政支出由城镇向农村倾斜,实现“以城带乡”的转变;关注主体由城镇主体转向农村主体。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覆盖范围不仅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要包括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促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
(一)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确定原则
1.对应原则:哪方面失灵就是政府在哪方面的工作重点。政府的投入必须考虑到农民需要什么再投入什么。
2.公平为主原则:公平性是指财政政策一视同仁、无差别地对待所有的企业和居民,让所有劳动者享受到无歧视性待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地使全体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即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全体公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引资原则:建立农产品深加工的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搞好了,具体行为由市场操作。只是目前仅靠公共财政投入还很不够,还需要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4.公共性原则:公共性是指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针对所有农村的共同需求。公共财政客观要求财政资金的使用应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
5.规范性原则:公共财政的建设和发展,为广大公众享受它的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可能,但是群众如何才能享受到这些公共服务,这是需要有制度有原则的。因此,在财政支出问题上一定要规范,要做到统筹兼顾、支出透明。
(二)公共财政职能范围
1.农业技术方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现科研与推广、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文化方面:支持文化体育建设,丰富广大群众文体生活。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建立群众文化中心、图书室,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放映工程等。
3.公共卫生方面: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防疫、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4.信息方面:积极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方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使信息在高度互联互通、高度资源整合、高度共享和高度灵活资费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四、需注意问题
1.城镇与乡村统筹发展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总体基础还很薄弱,而新农村建设将会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将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2.尊重农村的发展规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城市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从农产品深加工及原料生产基地着手,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遵循农村的发展规律。
3.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可以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农村建设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同时要制定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要彻底改变农村的现状,政府必须彻底承担起来。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中牟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