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人脸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形状何其多
  长期以来,人们都能在周围的各种事物上看到人脸的形状,比如在火星上、月亮上、奇形怪状的蔬菜上,甚至烤焦的面包上看到类似人脸的形状。十几年前,大约2万人还去印度中南部的班加罗尔,朝拜了一个长得特别像基督耶稣的薄饼,一些到访者甚至还对着这个饼进行了虔诚的祈祷。
  并且,一些人还靠广受欢迎的“人脸广告”为自己大赚了一笔。一个长得像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鸡块,前些时候竟然在网上卖出了8100美元的好价钱。还有一把神似第三帝国领袖希特勒的水壶,也被人很快高价买走了。更神奇的是,一位美国人在1994年咬了一口三明治后,发现其他的部分看起来像圣母玛利亚,于是,这个三明治便被保存了十几年。现在,这张相片传到了网上,结果赢来了几百万的点击率,最后还被卖了28000美元的高价。
  而现在,德国的一个组织又在大张旗鼓地通过谷歌地图搜索整个地球来寻找与人脸特征近似的图案。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在周遭环境中寻找与自身相似的人脸特征呢?
  看错有因
  或许,大多数人从来都没听过“空想性错视”这个说法,但我们能在各种事物上看到人脸就是受空想性错视的影响。所谓“空想性错视”,就是对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图案和意义进行的想象行为。在疙疙瘩瘩的粗糙树干上看到人脸,或者抬头望见类似各种动物形状的云彩,这些都是空想性错视的表现。
  “空想性错视”可能是大脑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错误。我们知道,大脑时刻都在处理周围获得的物体信息,线条、颜色等,而如何理解这些外来信息,则取决于大脑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意义,有时外界新闯进大脑的事物比较模糊,并不好界定,而大脑在理解这些信息的时候,往往又习惯于利用原有的知识来判断,所以便在不自觉中用头脑中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例如人脸来理解了,于是就产生了空想性错视。
  内心期望的折射
  或许,人类生来就喜欢到处发现人脸,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会对带有人脸特征的东西更为感兴趣。这种喜欢寻找熟悉事物的倾向其实由来已久,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人脸,刚出生时便有很多张脸围绕在我们周围了,所以看很多事物时便觉得它们同样带有人脸的影子。
  进一步来说,空想性错视也是人们内心期望的一种副产品。许多人认为,看到耶稣的面孔意味着受到了神的眷顾,所以大家都期盼着看到耶稣的像,这样当外界事物哪怕只有一两个线条与之类似,错视就会轻易产生。实际上,通过空想性错视,人们可以发现内心真正的愿望。并且,空想性错视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视一旦产生,就快速在你的头脑中扎根,几乎很难从脑海中被抹掉。
  可是,单单发现人脸的存在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愿意花大把的钞票购买那些商品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朝拜。其实,这是空想性错视具有的感召力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对那些有信仰的人,空想性错视带来的感召力将更加强大——越是有所渴望发生错视,产生幻觉的几率便会越大,因为他们是如此渴望看到耶稣。是的,有信仰的人更容易看到人脸。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