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前的周来祥面色红润,思维清晰而敏捷,对电脑等现代科技知之甚详,且带有几分顽童的可爱颜色。三九严寒,他大开窗子,身着一件薄毛衣侃侃而谈,哪有耄耋之年、垂垂老者的气息?
周家摆设稍显老式,除了满房间的书,东墙上挂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字下两张圈椅,圈椅中间一张小桌。那或许是周老接待重要人物的地方。他一再热情邀请记者和他并排坐在圈椅上合影。“都是一样的,请不要客气,不要客气⋯⋯”他喃喃自语,没有丝毫大学教授的架子神气。
返璞归真后,自然有挥洒自如的才华和智慧。周老在记者面前纵横捭阖,纵论中外古今,将一派美学体系阐释得深入浅出。周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即提出“美是和谐”说,自此创造了一个以和谐为核心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学界称为和谐美学学派,滋养了无数后来人。
周老在漫漫美学路上已经漫步了60余个春秋,“拼命苦干了60年”。60余年间,他出版了20种专著,发表了280多篇论文。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可集结为三本书,即上世纪80年代的《论美是和谐》、90年代的《再论美是和谐》、新世纪的《三论美是和谐》。
和谐,是这位80岁老人一生的追求。
做学问像烙大饼
1950年,中国还沉浸在刚刚解放的喜庆中,20岁出头的周来祥就成为山东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求索学问的道路。
忆起当初,他感叹:“那时正当我英姿勃发的锦瑟年华,每天几乎苦读16个小时,而上床之后,还要用一个多小时把一天学习的内容,放电影式地从头审视反思一遍。”
周老首先涉足的并非美学。“当时我比较喜欢诗歌,喜欢创作。”当时山大开设了一门叫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课,由著名学者吴大琨讲授,由此在山大引起了一股政治经济学热。“这使我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他意识到了抽象思维的魅力。于是,他认真地阅读《资本论》、列宁的《哲学笔记》和黑格尔的《小逻辑》,努力培养一种新的思辨能力,学术兴趣由此也转到了美学。
此外,上世纪50年代美学四派之一的吕荧教授主讲文艺学,“这也促进了我对美学的爱好”,他还读了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又接触到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席勒等人。这些都深深吸引了他。
1952年,周老写下了自己学术研究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1955年,又在《新建设》上发表了《彻底摧毁实验主义的美学体系》一文,开始在国内美学界崭露头角。“后来湖北人民出版社约我撰写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原则》一书。1958年,我的第二部作品《乘风集》出版。这两部作品算是我‘美是和谐’思想提出之前的理论萌芽吧。”
如今,虽已到耄耋之年,但周老仍然思考不止,笔耕不辍。“除了吃饭睡觉,我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度过。”每年只有阴历年初一在家里,因为“初一会有人要来拜年”,初二便恢复正常了。
1999年,周老70大寿,在北京举办了《周来祥美学文选》学术讨论会,一个年轻人提出“辩证思维是二元对立”的观点,对周老的学说进行质疑。“这涉及到我的理论要害,我开始了思考。”可是这一思考就是4年。2003年,他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写成一篇长文作答。
他说,长时间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个大愉悦”,是最让他高兴的事情。“学术是没有止境的,规律是不断发展的,正是这些问题吸引了你,让你整日思考,寝食不安。突然间在某一时刻开朗了,那真是太让人快乐了”。
有人说他是个“布衣美学家”,他很乐意这个称呼。“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整天烙大饼。”他把做学问比喻成“烙大饼”,要不停地思考,“翻过来翻过去,学问就是在不断循环中前进的”。只不过,他感觉时间越过越快了,“童年时感到度日如年,现在则度年如日”。
他说,当前的心情可用四句话来表达:人未满百莫言老,灵府耄耋犹年少,浩渺蕴藉大人文,老鹰亮翅问天高。
三论“美是和谐”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二字成为了时尚词儿,有人张口“和谐”闭口“和谐”,好像他率先提出了“美是和谐”似的。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老就正式提出“美是和谐”学说了。
1961年,风华正茂的的山东大学青年教师周来祥被借调到北京,参加高教部组织的高等学校美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与会的青年人还有叶秀山、李泽厚、刘纲纪等后来的美学栋梁之材。在京城,这些年轻人相互切磋,又可以经常求教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前辈,生活紧张而充实。
在《美学原理》编写组的一次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讨论会”上,周来祥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的理论观点,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感性与理性、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接着,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讲了三天课,详细提出和阐释了自己对美和艺术审美本质以及艺术创作美学规律的独立见解,指出“美是和谐”作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展开为古代朴素和谐美与古典主义艺术、近代对立崇高美与近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以及现代辨证和谐美与社会主义新型艺术。
这算作周老“美是和谐”理论的初步提出。
1963年,结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后,周来祥回到山东大学继续教书,开设了“美学”课程,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他编写了《美学三讲》和《美学论纲》,这成为和谐理论的构建基础。
接下来的是十年动乱,学术研究无法进行了。那时他白天参加完各种学习和劳动后,晚上八九点再开始看书、写东西,直到凌晨四五点,自觉的思考并没有因为外在的干扰而中断。“我最欣慰的是这十年的光阴没有白白溜走。”
上世纪80年代,美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现了甚至超乎学术范围的“美学热”。整个社会存在理性思考的需求,人们渴望精神的解困和审美的升华。
这一阶段是他的和谐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984年,他出版了《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表述了古典和谐美、近代崇高和现代辩证和谐美的三大美论。这样,他的整个和谐美学体系就确立了。
1996年,周来祥又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出版了《再论美是和谐》,对自身体系进行了一个修正。《再论美是和谐》着重研究的是近代崇高经丑向荒诞的发展,提出崇高、丑、荒诞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三部曲。
2007年,周来祥又出版《三论美是和谐》,探讨的主题是现代辨证和谐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来,对和谐美学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如今,周老说,他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最古老的问题:中国和谐的思想是如何发源的;一个是中国最当代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美第一个形态是什么。“我已经动手资料的收集,并有了初步想法。”
周门无孬种
60年讲台人生,周老桃李满天下。“我从教近60年来,先后教过不少本科生,指导过7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太多,去向难以查询,7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如今基本上都已成材,如山大副校长陈炎、青岛大学副校长徐宏力、山师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等,早已站立在自己所在领域的潮头。
离开老师的翅膀,学生便四散飞去,由不得老师驾驭了。对此,周老先让一步。“我从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不命令他们去做什么。人家有人家的领导,人家有人家的事,我非常理解。”
时代的车轮向前行进,但未必新的东西都是进步。如今的治学精神,和当年相比已有很大差距,抄袭之风、滥竽充数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人拿金钱换学术刊物版面。对此,周老也时有耳闻。“我也想做点事情,端正学风,但这需要一帮人联合起来,大家共同努力。我若是能把这帮人组织起来就好了;或者谁有能力聚集起一帮人也行,我愿意参加这个阵营。”
他说,一个人或许难以改变这个社会,但完全可以做到独善其身。“我经常叮嘱我的学生,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对此,很多人对他的学生评价甚高,称之为“周门无孬种”。
他强调,对待学问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做学问,要真正啃一点东西,必须几十年不放松,坐得住冷板凳。不管你讨论什么,他讨论什么,你感兴趣就参加,不感兴趣就不参加。你所做的就是去思考,去研究,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东西,获得真正合乎规律的东西,少受浮躁的影响,少受随意性的影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再就是做人。我常说,做人做到什么程度,做学问就做到什么程度。”
社会科学的门派之争并不鲜见,但周老总是让自己的学生努力吸收其他各派的营养。“我始终有一个原则,对美学上的各家各派,不要有成见,要善于吸取他们的合理之处,避免他们的缺陷。观点是观点,友谊是友谊。我希望自己是这样,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是这样。”
The Harmonious World of ZhouLaixiang
Zhou Laixiang is a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is over 80 years old. He always has a ruddy complexion and quickness of thought. He knows much about computers and othe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s room is full of books with a big Chinese character “Shou (live long)” hanging on the eastern wall. Under the “Shou”, there are two round-backed armchairs with a small table between them. This is maybe the place for receiving important people. He invited our reporters to sit in the chairs and have a photo taken with him.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He said calmly and gently.
Zhou talked ab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d explained the system of aesthetics. In the 1950s, Zhou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eauty is Harmony”,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the “harmonious aesthetics” school by academic circles.
Time flies. Zhou has researched aesthetics for over 60 years. In these years, he has written three books—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 Further 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 and The Third 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
周家摆设稍显老式,除了满房间的书,东墙上挂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字下两张圈椅,圈椅中间一张小桌。那或许是周老接待重要人物的地方。他一再热情邀请记者和他并排坐在圈椅上合影。“都是一样的,请不要客气,不要客气⋯⋯”他喃喃自语,没有丝毫大学教授的架子神气。
返璞归真后,自然有挥洒自如的才华和智慧。周老在记者面前纵横捭阖,纵论中外古今,将一派美学体系阐释得深入浅出。周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即提出“美是和谐”说,自此创造了一个以和谐为核心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学界称为和谐美学学派,滋养了无数后来人。
周老在漫漫美学路上已经漫步了60余个春秋,“拼命苦干了60年”。60余年间,他出版了20种专著,发表了280多篇论文。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可集结为三本书,即上世纪80年代的《论美是和谐》、90年代的《再论美是和谐》、新世纪的《三论美是和谐》。
和谐,是这位80岁老人一生的追求。
做学问像烙大饼
1950年,中国还沉浸在刚刚解放的喜庆中,20岁出头的周来祥就成为山东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求索学问的道路。
忆起当初,他感叹:“那时正当我英姿勃发的锦瑟年华,每天几乎苦读16个小时,而上床之后,还要用一个多小时把一天学习的内容,放电影式地从头审视反思一遍。”
周老首先涉足的并非美学。“当时我比较喜欢诗歌,喜欢创作。”当时山大开设了一门叫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课,由著名学者吴大琨讲授,由此在山大引起了一股政治经济学热。“这使我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他意识到了抽象思维的魅力。于是,他认真地阅读《资本论》、列宁的《哲学笔记》和黑格尔的《小逻辑》,努力培养一种新的思辨能力,学术兴趣由此也转到了美学。
此外,上世纪50年代美学四派之一的吕荧教授主讲文艺学,“这也促进了我对美学的爱好”,他还读了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又接触到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康德、席勒等人。这些都深深吸引了他。
1952年,周老写下了自己学术研究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1955年,又在《新建设》上发表了《彻底摧毁实验主义的美学体系》一文,开始在国内美学界崭露头角。“后来湖北人民出版社约我撰写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原则》一书。1958年,我的第二部作品《乘风集》出版。这两部作品算是我‘美是和谐’思想提出之前的理论萌芽吧。”
如今,虽已到耄耋之年,但周老仍然思考不止,笔耕不辍。“除了吃饭睡觉,我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度过。”每年只有阴历年初一在家里,因为“初一会有人要来拜年”,初二便恢复正常了。
1999年,周老70大寿,在北京举办了《周来祥美学文选》学术讨论会,一个年轻人提出“辩证思维是二元对立”的观点,对周老的学说进行质疑。“这涉及到我的理论要害,我开始了思考。”可是这一思考就是4年。2003年,他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写成一篇长文作答。
他说,长时间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个大愉悦”,是最让他高兴的事情。“学术是没有止境的,规律是不断发展的,正是这些问题吸引了你,让你整日思考,寝食不安。突然间在某一时刻开朗了,那真是太让人快乐了”。
有人说他是个“布衣美学家”,他很乐意这个称呼。“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整天烙大饼。”他把做学问比喻成“烙大饼”,要不停地思考,“翻过来翻过去,学问就是在不断循环中前进的”。只不过,他感觉时间越过越快了,“童年时感到度日如年,现在则度年如日”。
他说,当前的心情可用四句话来表达:人未满百莫言老,灵府耄耋犹年少,浩渺蕴藉大人文,老鹰亮翅问天高。
三论“美是和谐”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二字成为了时尚词儿,有人张口“和谐”闭口“和谐”,好像他率先提出了“美是和谐”似的。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老就正式提出“美是和谐”学说了。
1961年,风华正茂的的山东大学青年教师周来祥被借调到北京,参加高教部组织的高等学校美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与会的青年人还有叶秀山、李泽厚、刘纲纪等后来的美学栋梁之材。在京城,这些年轻人相互切磋,又可以经常求教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前辈,生活紧张而充实。
在《美学原理》编写组的一次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讨论会”上,周来祥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的理论观点,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感性与理性、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接着,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讲了三天课,详细提出和阐释了自己对美和艺术审美本质以及艺术创作美学规律的独立见解,指出“美是和谐”作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展开为古代朴素和谐美与古典主义艺术、近代对立崇高美与近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以及现代辨证和谐美与社会主义新型艺术。
这算作周老“美是和谐”理论的初步提出。
1963年,结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后,周来祥回到山东大学继续教书,开设了“美学”课程,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他编写了《美学三讲》和《美学论纲》,这成为和谐理论的构建基础。
接下来的是十年动乱,学术研究无法进行了。那时他白天参加完各种学习和劳动后,晚上八九点再开始看书、写东西,直到凌晨四五点,自觉的思考并没有因为外在的干扰而中断。“我最欣慰的是这十年的光阴没有白白溜走。”
上世纪80年代,美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现了甚至超乎学术范围的“美学热”。整个社会存在理性思考的需求,人们渴望精神的解困和审美的升华。
这一阶段是他的和谐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984年,他出版了《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表述了古典和谐美、近代崇高和现代辩证和谐美的三大美论。这样,他的整个和谐美学体系就确立了。
1996年,周来祥又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出版了《再论美是和谐》,对自身体系进行了一个修正。《再论美是和谐》着重研究的是近代崇高经丑向荒诞的发展,提出崇高、丑、荒诞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三部曲。
2007年,周来祥又出版《三论美是和谐》,探讨的主题是现代辨证和谐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来,对和谐美学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如今,周老说,他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最古老的问题:中国和谐的思想是如何发源的;一个是中国最当代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美第一个形态是什么。“我已经动手资料的收集,并有了初步想法。”
周门无孬种
60年讲台人生,周老桃李满天下。“我从教近60年来,先后教过不少本科生,指导过7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太多,去向难以查询,7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如今基本上都已成材,如山大副校长陈炎、青岛大学副校长徐宏力、山师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等,早已站立在自己所在领域的潮头。
离开老师的翅膀,学生便四散飞去,由不得老师驾驭了。对此,周老先让一步。“我从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不命令他们去做什么。人家有人家的领导,人家有人家的事,我非常理解。”
时代的车轮向前行进,但未必新的东西都是进步。如今的治学精神,和当年相比已有很大差距,抄袭之风、滥竽充数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人拿金钱换学术刊物版面。对此,周老也时有耳闻。“我也想做点事情,端正学风,但这需要一帮人联合起来,大家共同努力。我若是能把这帮人组织起来就好了;或者谁有能力聚集起一帮人也行,我愿意参加这个阵营。”
他说,一个人或许难以改变这个社会,但完全可以做到独善其身。“我经常叮嘱我的学生,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对此,很多人对他的学生评价甚高,称之为“周门无孬种”。
他强调,对待学问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做学问,要真正啃一点东西,必须几十年不放松,坐得住冷板凳。不管你讨论什么,他讨论什么,你感兴趣就参加,不感兴趣就不参加。你所做的就是去思考,去研究,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东西,获得真正合乎规律的东西,少受浮躁的影响,少受随意性的影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再就是做人。我常说,做人做到什么程度,做学问就做到什么程度。”
社会科学的门派之争并不鲜见,但周老总是让自己的学生努力吸收其他各派的营养。“我始终有一个原则,对美学上的各家各派,不要有成见,要善于吸取他们的合理之处,避免他们的缺陷。观点是观点,友谊是友谊。我希望自己是这样,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是这样。”
The Harmonious World of ZhouLaixiang
Zhou Laixiang is a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is over 80 years old. He always has a ruddy complexion and quickness of thought. He knows much about computers and othe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s room is full of books with a big Chinese character “Shou (live long)” hanging on the eastern wall. Under the “Shou”, there are two round-backed armchairs with a small table between them. This is maybe the place for receiving important people. He invited our reporters to sit in the chairs and have a photo taken with him.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He said calmly and gently.
Zhou talked ab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d explained the system of aesthetics. In the 1950s, Zhou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eauty is Harmony”,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the “harmonious aesthetics” school by academic circles.
Time flies. Zhou has researched aesthetics for over 60 years. In these years, he has written three books—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 Further 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 and The Third Discussion on Beauty is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