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三条途径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联系生活。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是教科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的“传声筒”,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现在有不少老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而事实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和体悟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蕴意,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联系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一、观察、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事和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只有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语文教学才可能回归生活。
   有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同时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
   在一次写景作文课上,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学生们面有难色,不知如何下手,笔者就带他们去实地感受自然景色。灿烂春光中,笔者带学生到江阴的鹅鼻嘴公园观察自然景色,并对观察方法给予指导,回校后学生都写出了较好的作文,有篇学生习作还在《江阴日报》上发表了。
   二、再现、体验生活
   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职中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课堂教学应多往形象思维方面考虑。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视剧,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回归生活,最高级的状态就是对生活的再现。
   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而“实践”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孔子云:“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阐明了知识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语文教学进行到最后,那一定是要跳出课堂,这是回归生活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笔者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体悟生活的真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而且激起和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学生有大胆新颖的想象,才有创造力;学生有创造力,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在了解、观察、再现、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想象生活,这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升华。
   笔者在教完《项链》这篇小说后,要求学生续写小说的结尾。
   通过对文本教材的分析,笔者把这次作文的重点放在了想象上。笔者首先展开想象,给学生写了一篇下水文,供学生借鉴讨论。学生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听了佛来思节夫人的话后设计了五种反应。他们侃侃而谈,听得津津有味。这堂作文课,可谓出人意料,过去作文头疼的学生居然当堂完成了作文,而且颇有新意。有一篇是这么续写的:佛来思节夫人把那串昂贵的真项链还给了玛蒂尔德,玛蒂尔德一下子又成了有钱的体面人了。巧的是她又接到了请柬,然后悲剧又重新笼罩在了玛蒂尔德的身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想象,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结果。
   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还要放眼课外,看到校园、家庭与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相反,我们结合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大语文教育”提出语文与生活结合,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回归,自然是符合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架空生活的弊端,还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开出红艳的花,结出香甜的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214400)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
在新时期高校要不断转变观念,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点、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