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南充市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园区项目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项目、好项目,项目建设给南充经济不断注入活力。
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2008~2012年,南充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52.0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这58年累计投资额的8.4倍。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5%以上。
在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下,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14%以上的增速,年均增速达到14.8%,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南充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见图1)。
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南充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不断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向多样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
工业发展速度迅猛
近年来,南充市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水电能源”五大板块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98.05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可比价年均增长23.5%;工业化率达到42.2%,比2007年提升10.6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也取得重大成绩。2012年,全市进入工业园区的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09户,占全部规上企业户数的74%,其销售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64%。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及民生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00.23亿元,是2007年的1.9倍,按可比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11%。2012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75.9%,比2007年高12.6个百分点。
链接看点:工业园区是南充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承接基地。位于南充嘉陵区的嘉陵工业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近年来,园区积极招引重大项目,燕京啤酒、畅丰车桥、鹰金钱食品、汇源果汁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现园区已有企业80户,规模以上62户。
项目改善经济质量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510.76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达到1180.36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5位,川东北地区首位,GDP总量在2007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87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税收性收入由2007年的9.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13亿元,增长了321.7%;人均财力是2007年的2倍;人均GDP达到18757元,是2007年的2.3倍,5年年均增长14.4%,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5.3个百分点(见图2)。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40.2∶31.4,随着项目推动战略、工业兴市等政策实施,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9∶51.7∶25.4。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项目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5元,比2007年增加8745元,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2.4个、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726元,比2007年增加3360元,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0.2个和1个百分点(见图3)。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1805元和4400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191元和1838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1.4%。2012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8.7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21.1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62亿元,5年年均分别增长23.1%、19.8%和20.1%。
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30.48亿元、67.27亿元、1.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5.9倍、3.3倍、2.8倍。
新农合医疗实行农村全覆盖,成立了重大疫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组织,免疫规划得到有效开展。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各类教育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从最初的“以文补文”发展到“多业助文”,再发展到“产业兴文”,产业属性日趋明显。
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完善
南充市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3%,比2007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和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初具川东北区域金融、商贸、交通、物流、邮电通讯等方面中心城市雏形。
链接看点:“招大引强”的项目之路提升了经济总量,进一步反映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2009年,南充市西充县佛归寺村被列入南充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重点村。通过当地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村民自建和政府补助,一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工程和乡村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落成,118户农民陆续搬进新家。
项目塑造南充新未来
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南充还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懈怠,重大装备、高效能源、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化项目不拖延并高度重视后续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改革实施、项目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外商来投资。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依托自身优势,以承接西部石化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积极建立配套设施,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着力再造一个南充工业
重点突出石化能源发展。加强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质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核电、水电、火电、天然气发电等产业,力争华能火电早日开工建设,嘉陵江九级航电全面发挥效益,把南充建成中国西部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精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产品上档升级,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构建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整合。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能力建设,突出产业园区的品牌文化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的体制建设,引进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交通枢纽建设。打通南充周边省市的快速通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两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作用。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充分利用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主动承办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赛事或展览,不断提升南充的知名度。
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2008~2012年,南充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52.0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这58年累计投资额的8.4倍。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5%以上。
在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下,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14%以上的增速,年均增速达到14.8%,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南充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见图1)。
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南充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不断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向多样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
工业发展速度迅猛
近年来,南充市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水电能源”五大板块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98.05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可比价年均增长23.5%;工业化率达到42.2%,比2007年提升10.6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也取得重大成绩。2012年,全市进入工业园区的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09户,占全部规上企业户数的74%,其销售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64%。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及民生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00.23亿元,是2007年的1.9倍,按可比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11%。2012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75.9%,比2007年高12.6个百分点。
链接看点:工业园区是南充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承接基地。位于南充嘉陵区的嘉陵工业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近年来,园区积极招引重大项目,燕京啤酒、畅丰车桥、鹰金钱食品、汇源果汁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现园区已有企业80户,规模以上62户。
项目改善经济质量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510.76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达到1180.36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5位,川东北地区首位,GDP总量在2007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87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税收性收入由2007年的9.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13亿元,增长了321.7%;人均财力是2007年的2倍;人均GDP达到18757元,是2007年的2.3倍,5年年均增长14.4%,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5.3个百分点(见图2)。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40.2∶31.4,随着项目推动战略、工业兴市等政策实施,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9∶51.7∶25.4。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项目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5元,比2007年增加8745元,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2.4个、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726元,比2007年增加3360元,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0.2个和1个百分点(见图3)。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1805元和4400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191元和1838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1.4%。2012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8.7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21.1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62亿元,5年年均分别增长23.1%、19.8%和20.1%。
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30.48亿元、67.27亿元、1.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5.9倍、3.3倍、2.8倍。
新农合医疗实行农村全覆盖,成立了重大疫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组织,免疫规划得到有效开展。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各类教育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从最初的“以文补文”发展到“多业助文”,再发展到“产业兴文”,产业属性日趋明显。
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完善
南充市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3%,比2007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和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初具川东北区域金融、商贸、交通、物流、邮电通讯等方面中心城市雏形。
链接看点:“招大引强”的项目之路提升了经济总量,进一步反映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2009年,南充市西充县佛归寺村被列入南充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重点村。通过当地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村民自建和政府补助,一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工程和乡村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落成,118户农民陆续搬进新家。
项目塑造南充新未来
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南充还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懈怠,重大装备、高效能源、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化项目不拖延并高度重视后续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改革实施、项目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外商来投资。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依托自身优势,以承接西部石化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积极建立配套设施,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着力再造一个南充工业
重点突出石化能源发展。加强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质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核电、水电、火电、天然气发电等产业,力争华能火电早日开工建设,嘉陵江九级航电全面发挥效益,把南充建成中国西部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精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产品上档升级,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构建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整合。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能力建设,突出产业园区的品牌文化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的体制建设,引进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交通枢纽建设。打通南充周边省市的快速通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两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作用。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充分利用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主动承办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赛事或展览,不断提升南充的知名度。
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