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省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根据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的《关于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的工作方案》,常委会成立了由吴国华副主任为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和财经委员会部分领导为成员的审议工作小组,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省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5月至8月,审议工作小组在四个层面上开展了调研工作:一是听取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全面了解我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二是深入基层,到杭州、宁波、温州、台州、湖州和衢州等地调研,听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召开由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各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三是走访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深入了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四是赴江苏、天津、山东等省市学习考察,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基本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和协调,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投入,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686亿元,比2005年增长95.1%,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9.3%提高到21.3%,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
不断改善和优化政策环境。我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并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同时,积极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我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政策文件,并制定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逐步将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贯彻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业创新成本。2008年全省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税收优惠达到16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各市也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制定了本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立组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杭州市把发展离新技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一高一领先”的发展目标,强调“由点到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宁波市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了具体的布置。嘉兴市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副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规划指导和重点突破。“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温台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自2007年初宁波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全省已有2个国家级高新区、5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56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和基地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值超过了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制定《浙江省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明确重点培育产业。形成软件、医药制造、新材料等优势行业。我省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均居全国第三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处全国前列。我省围绕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确定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在电动汽车、LED照明、太阳能利用、功能性纺织面料开发、环境保护和嵌入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部分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成效。万向集团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已在城市公交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明年将全面进入上海世博园;抗氧股份公司成功开发了用于大型煤化工装置的内压缩空分设备,改变了以往大型空分装置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嵌入式技术在纺织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和五金工具等产品上应用加快;诸暨菲达宏宇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瞄准污水污泥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发水蚯蚓消减污泥排放新技术,为城镇污水处理、污泥零排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我省还重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建设。2008年我省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07家,认定数量居全国前列。杭汽轮集团、浙江中控、聚光科技、昱辉太阳能、青年汽车、吉利集团和运达风电等一大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努力构建支撑服务体系,逐步提升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金融融合。2006年以来,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其中省本级科技投入中,17.32亿元直接用于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08年全省R&D投入336亿元,占GDP比重达1.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居全国省、市、区前列;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也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86.8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600亿元。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省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风险投资和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创业投资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设立了5亿元的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杭州、宁波、绍兴等市县区也分别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杭州市设立了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地方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投资服务平台。
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强化创新团队建设。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钱江人才计划”等人才培育计划,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凝聚为重点,培育并引进了大量人才,带动了一批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促进了省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一五”以来,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增加15.8万人,R&D人员增加8.02万人,分别比2005 年增长61.3%和100.8%,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水平和竞争实力凝聚了最重要的资源要素。
重视平台和载体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我省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省政府扶持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启动建设的33家重大创新平台中有24家平台属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工业领域。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载体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省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13家、技术中心49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2006-2008年,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专项投入达12.61亿元。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了科技资源,通过服务企业,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提升。
(三)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从2006年起,我省共安排了778项省级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培育新兴优势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通过专项的实施,我省在新能源、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我省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39.7%、软件产业增长27.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增长18%,均高于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的增幅水平;在航空航天制造、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目标,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重点产业和优势行业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层次日益提高,如数码印染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印染方式。2007年实施的“958”技术赶超计划,针对9个重点行业、50家重点企业、80项重大项目进行创新能力重点扶持,其中大部分项目与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相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纺织重大创新平台、服装重大创新平台和新药重大创新平台等的建设,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技术支持和服务,对推进纺织、服装、医药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O%;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降幅进一步加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4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1/5,江苏的1/3,上海的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左右,低于全国4.5%左右的平均水平,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一)谋划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仍需加强
当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相匹配,需要进一步加强谋划与推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浙江经济发展到今天,受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限制,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削弱,面临的深层次困难越来越多。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增强后劲的认识上缺少紧迫感;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地方为保证税收任务,对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与社会对科技投入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与中央财政和兄弟省市大幅增加相比仍然较为缓慢;在利用外资和提高外资质量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如世界500强我省全省只引进了85家;在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与上海、江苏还有差距。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整合还不够有效。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多家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政府在统筹协调和增强合力上还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四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仍显滞后。目前,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只有两家,远低于山东、江苏和广东省的数量;高新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高新区(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还有待增强,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
(二)创新人才培育与引进的力度不够充分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大院大所少、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我省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的高校只有一所,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也只有国家海洋二所等极少数几家,缺少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平台与载体。目前我省共有院士30名,江苏有91名,而仅湖北武汉市就拥有53名。创新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也是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反映,政府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虽然通过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引进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但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上起步较慢。同时有些地方在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创新创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支持力度上还有待加强。二是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省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已经把人才培养列入了目标内容,但是针对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计划还比较少,支持力度还不大。三是创新人才的考评方法还有待完善。有些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的考评中,存在“重论文、专利,轻成果转化、专利应用”的现象。四是创新人才流动不畅。企业在对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我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技术要素参与权益分配的政策,但是这一措施的全面落实还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中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同时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多还处于建设阶段,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平台运行和服务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职技术人员还需不断引进和培养,主动承担联络以满足企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专职人员队伍还需加强。
(四)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利层次不够高、发明专利比例低。尽管我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多年位 居全国前列,但发明专利比例低,层次不够高,其申请量只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15%,2005~2008年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占比为5.55%,低于江苏、广东,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企业拥有与核心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申请的不少发明专利与我省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够高,难以转化与应用。二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力量十分薄弱,执法力度不够,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维权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调研反映,为防止新技术扩散,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隐蔽的方式搞科研,有的软件企业通过技术更新而不是政府、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企业不愿意将研究成果及时申请专利。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对今后工作的若干建议
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政府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目前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正处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关键阶段。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近性日益凸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保障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实现“两创”总战略的必然选择,从某种角度讲,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浙江的未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我省与先进省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差距,增强“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紧迫感和“比学先进、赶超标杆”的使命感,要从浙江实际出发。切实在做优质量、做强产业、做大总量上下功夫,以大视野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强度推进,注重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注重把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和科技人才主力军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充分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发改、经信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凝练重点、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布局,认真落实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省经济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法律法规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法定投入比例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域和项目的支持。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视投入绩效。二要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孵化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和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联系一批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投入。三要加强科技金融合作。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建立再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引导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要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向金融部门推荐一批重大成果引进转化项目、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增加科技贷款。四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资源。省级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快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有更多的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科技平台落户浙江。对已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要积极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落实配套资金,以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团队。
(三)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水平,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一要整合提升现有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加快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绍兴、嘉兴等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推动现有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建设好备类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软件、集成电路、动漫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使之成为推动我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二要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人才;根据我省人才需求,加大对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和股权分配,借鉴兄弟省市做法,适当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劳务费标准;认真落实好向块状经济区域派遣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的工作任务。三要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导向、成果转化为主要指标的适应技术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外省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协助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示范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项目,重点推广工业设计、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业电子化等共性技术。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一要发挥好平台载体作用。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创新平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长效机制,提高创新平台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检测、咨询培训等的服务水平;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使其成为引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二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专利激励制度,加大对发明专利、涉外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或组织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三要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招投标方式制定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提高国产设备和中小企业产品采购的比例,促进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主要做法与基本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和协调,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投入,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686亿元,比2005年增长95.1%,年均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9.3%提高到21.3%,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
不断改善和优化政策环境。我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并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同时,积极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我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政策文件,并制定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逐步将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贯彻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业创新成本。2008年全省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税收优惠达到16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各市也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制定了本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立组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杭州市把发展离新技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一高一领先”的发展目标,强调“由点到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宁波市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了具体的布置。嘉兴市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副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规划指导和重点突破。“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温台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自2007年初宁波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全省已有2个国家级高新区、5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56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和基地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值超过了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制定《浙江省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明确重点培育产业。形成软件、医药制造、新材料等优势行业。我省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均居全国第三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处全国前列。我省围绕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确定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在电动汽车、LED照明、太阳能利用、功能性纺织面料开发、环境保护和嵌入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部分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成效。万向集团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已在城市公交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明年将全面进入上海世博园;抗氧股份公司成功开发了用于大型煤化工装置的内压缩空分设备,改变了以往大型空分装置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嵌入式技术在纺织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和五金工具等产品上应用加快;诸暨菲达宏宇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瞄准污水污泥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发水蚯蚓消减污泥排放新技术,为城镇污水处理、污泥零排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我省还重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建设。2008年我省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07家,认定数量居全国前列。杭汽轮集团、浙江中控、聚光科技、昱辉太阳能、青年汽车、吉利集团和运达风电等一大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努力构建支撑服务体系,逐步提升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金融融合。2006年以来,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其中省本级科技投入中,17.32亿元直接用于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08年全省R&D投入336亿元,占GDP比重达1.6%,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居全国省、市、区前列;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也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86.8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600亿元。为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省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风险投资和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创业投资得到了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设立了5亿元的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杭州、宁波、绍兴等市县区也分别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杭州市设立了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地方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投资服务平台。
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强化创新团队建设。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钱江人才计划”等人才培育计划,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凝聚为重点,培育并引进了大量人才,带动了一批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促进了省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一五”以来,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增加15.8万人,R&D人员增加8.02万人,分别比2005 年增长61.3%和100.8%,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水平和竞争实力凝聚了最重要的资源要素。
重视平台和载体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我省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省政府扶持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启动建设的33家重大创新平台中有24家平台属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工业领域。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载体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省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13家、技术中心499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2006-2008年,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专项投入达12.61亿元。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了科技资源,通过服务企业,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提升。
(三)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从2006年起,我省共安排了778项省级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培育新兴优势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通过专项的实施,我省在新能源、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我省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39.7%、软件产业增长27.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增长18%,均高于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的增幅水平;在航空航天制造、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目标,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重点产业和优势行业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层次日益提高,如数码印染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印染方式。2007年实施的“958”技术赶超计划,针对9个重点行业、50家重点企业、80项重大项目进行创新能力重点扶持,其中大部分项目与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相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纺织重大创新平台、服装重大创新平台和新药重大创新平台等的建设,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技术支持和服务,对推进纺织、服装、医药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O%;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降幅进一步加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4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1/5,江苏的1/3,上海的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左右,低于全国4.5%左右的平均水平,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一)谋划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仍需加强
当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相匹配,需要进一步加强谋划与推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浙江经济发展到今天,受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限制,原有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削弱,面临的深层次困难越来越多。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增强后劲的认识上缺少紧迫感;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地方为保证税收任务,对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与社会对科技投入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与中央财政和兄弟省市大幅增加相比仍然较为缓慢;在利用外资和提高外资质量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如世界500强我省全省只引进了85家;在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与上海、江苏还有差距。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整合还不够有效。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多家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政府在统筹协调和增强合力上还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四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仍显滞后。目前,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只有两家,远低于山东、江苏和广东省的数量;高新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高新区(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还有待增强,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
(二)创新人才培育与引进的力度不够充分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大院大所少、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我省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的高校只有一所,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也只有国家海洋二所等极少数几家,缺少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平台与载体。目前我省共有院士30名,江苏有91名,而仅湖北武汉市就拥有53名。创新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也是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反映,政府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虽然通过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引进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但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上起步较慢。同时有些地方在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创新创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支持力度上还有待加强。二是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省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已经把人才培养列入了目标内容,但是针对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计划还比较少,支持力度还不大。三是创新人才的考评方法还有待完善。有些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的考评中,存在“重论文、专利,轻成果转化、专利应用”的现象。四是创新人才流动不畅。企业在对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我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技术要素参与权益分配的政策,但是这一措施的全面落实还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中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障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同时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多还处于建设阶段,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平台运行和服务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职技术人员还需不断引进和培养,主动承担联络以满足企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专职人员队伍还需加强。
(四)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利层次不够高、发明专利比例低。尽管我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多年位 居全国前列,但发明专利比例低,层次不够高,其申请量只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15%,2005~2008年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占比为5.55%,低于江苏、广东,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企业拥有与核心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申请的不少发明专利与我省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够高,难以转化与应用。二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力量十分薄弱,执法力度不够,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维权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调研反映,为防止新技术扩散,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隐蔽的方式搞科研,有的软件企业通过技术更新而不是政府、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企业不愿意将研究成果及时申请专利。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对今后工作的若干建议
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政府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目前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正处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关键阶段。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近性日益凸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保障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实现“两创”总战略的必然选择,从某种角度讲,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浙江的未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我省与先进省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差距,增强“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紧迫感和“比学先进、赶超标杆”的使命感,要从浙江实际出发。切实在做优质量、做强产业、做大总量上下功夫,以大视野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强度推进,注重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注重把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和科技人才主力军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充分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发改、经信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凝练重点、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布局,认真落实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省经济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好国家法律法规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法定投入比例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域和项目的支持。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视投入绩效。二要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孵化器税收减免、加速折旧和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联系一批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投入。三要加强科技金融合作。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建立再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引导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要根据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向金融部门推荐一批重大成果引进转化项目、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增加科技贷款。四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资源。省级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快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有更多的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科技平台落户浙江。对已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要积极支持并加大投入力度,落实配套资金,以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团队。
(三)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水平,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一要整合提升现有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加快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绍兴、嘉兴等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推动现有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建设好备类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软件、集成电路、动漫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使之成为推动我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二要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人才;根据我省人才需求,加大对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和股权分配,借鉴兄弟省市做法,适当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劳务费标准;认真落实好向块状经济区域派遣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的工作任务。三要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导向、成果转化为主要指标的适应技术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外省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协助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示范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项目,重点推广工业设计、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业电子化等共性技术。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一要发挥好平台载体作用。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创新平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长效机制,提高创新平台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检测、咨询培训等的服务水平;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使其成为引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二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专利激励制度,加大对发明专利、涉外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参与或组织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三要加强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招投标方式制定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提高国产设备和中小企业产品采购的比例,促进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