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当前中国“美丽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居住环境不仅包括居住的室内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公共环境。城市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建设过程中能源成本还要考虑园林的利用效益的问题,这些都构成了生态园林之理念。园林设计作为一种优化城市建设,在改善和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必须与可持续、生态环保、低碳、绿色、共享等命题结合起来,共同造福人类。文章即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讨论园林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 可持续 生态 低碳 绿色设计 共享经济
一、当前园林存在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问题的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康无害的食品、适宜的居住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生态观念。其中居住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居住环境不仅包括居住的室内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公共环境。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公共场所。它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关系着城市的景观的美感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创意不足。园林景观表现对城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通过营造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从而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景观表现环境。而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较少有个性鲜明、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相反,雷同的作品则比较多。
第二,园林建设中重“硬质景观”,轻“软质景观”。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越来越多。绿地林荫、自然山水、植物和地形特色被盲目的开发、利用。缺乏对人生活方式塑造的“软质景观”规划设计。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等硬质景观的建设,会耗费更多的原材料,增加园林的冷峻面目,缺乏人情味。而一切可持续的源头都可归于人情、人性。
第三,中国城市封闭。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是大部分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但也有其弊端,城市居民交流不畅。而城市化园林的宗旨是要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共享经济理念在公共空间的运用。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为建设“生态城市”做好铺垫。当前,我国城市园林存在问题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方面未加足够重视。从规划方面过于铺张,未能做到资源节约利用的原则,景观设计单调没有地方特色。建筑材料也以刚性材料为主,耗费大量能源。在园林利用率方面也是多有限制,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原则。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合一”时代,可持续设计改变了人们无节制提高产量和数量的发展观念,转而向改善生活质量、建立持久的可持续生态循环的方向转变。《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制订可持续发展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园林作为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一种塑造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必然要与可持续设计相结合,建设可持续的园林,达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目前可持续园林设计的困境
1.物的可持续的局限性
当前的园林可持续建设通常局限于物质上的可持续,更多的是侧重于从节约能源和减少资源消耗的角度阐释可持续设计的含义。由于单纯地过于强调物的可持续,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不合理设计。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的很多功能也逐渐丧失,造成日后的维护、修缮等巨大的资源浪费,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的愿景。
从可持续的物的角度来看,设计应该从社会、环境、人类、经济性等多个维度出发,采用低碳、环保的材料等,系统的利用时间、空间、物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致用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系统,也包括周边环境。所以,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方案以及可行性分析。例如,在植物的选择上,植物对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建设具有普适性,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植物都是园林设计的必备元素。在设计中,通常根据用户的喜好或者按照用户的需求选择植株,但是用户喜欢的植物可能并不适合当地的环境,因而植物的生命周期缩短,重新选择其他品种或者补种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在设计早期经过系统的考虑环境问题,这种浪费都是可以避免的。
2.观念上的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人-直是被禁锢在四面都是墙的院子里,现代都市化生活使得邻里相互不认识,颇似“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场面。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本质上是群体生活的种群,任何阶段都过着群居生活的。但到了当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群居生活慢慢被城市化进程割裂了,人们被迫选择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们依旧怀恋过去的生活,心理上没有及时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但是生理上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类似于西方现代化、机械化产品刚进入中国时一样,人们的生活器物突然被改变了,在一段时间后虽然适应了这种器物,但是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人的需求,人们的生活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形成了,但是缺少一个容纳此生活方式的容器。同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所以当面对现实和新的生活方式情景下,我们需要改造城市生活,也要解放思想面对现实、适应新的城市文明。
另外,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了城市土地需求量,城市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心里的苦闷无法发泄,长期的积累下,精神上的孤独感愈加严重,最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身心健康问题。城市中可能还有另一部分人,生活在宽敞的空间里,物质很充足,但是也很缺乏与之交流的群体,居住环境越是宽敞越是空虚。城市进程中土地需求的紧张与人的精神缺乏交流成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 可持续 生态 低碳 绿色设计 共享经济
一、当前园林存在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问题的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康无害的食品、适宜的居住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生态观念。其中居住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居住环境不仅包括居住的室内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公共环境。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公共场所。它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关系着城市的景观的美感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创意不足。园林景观表现对城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通过营造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从而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景观表现环境。而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较少有个性鲜明、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相反,雷同的作品则比较多。
第二,园林建设中重“硬质景观”,轻“软质景观”。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越来越多。绿地林荫、自然山水、植物和地形特色被盲目的开发、利用。缺乏对人生活方式塑造的“软质景观”规划设计。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等硬质景观的建设,会耗费更多的原材料,增加园林的冷峻面目,缺乏人情味。而一切可持续的源头都可归于人情、人性。
第三,中国城市封闭。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是大部分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但也有其弊端,城市居民交流不畅。而城市化园林的宗旨是要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共享经济理念在公共空间的运用。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为建设“生态城市”做好铺垫。当前,我国城市园林存在问题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方面未加足够重视。从规划方面过于铺张,未能做到资源节约利用的原则,景观设计单调没有地方特色。建筑材料也以刚性材料为主,耗费大量能源。在园林利用率方面也是多有限制,没有发挥资源共享的原则。
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合一”时代,可持续设计改变了人们无节制提高产量和数量的发展观念,转而向改善生活质量、建立持久的可持续生态循环的方向转变。《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制订可持续发展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园林作为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一种塑造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必然要与可持续设计相结合,建设可持续的园林,达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目前可持续园林设计的困境
1.物的可持续的局限性
当前的园林可持续建设通常局限于物质上的可持续,更多的是侧重于从节约能源和减少资源消耗的角度阐释可持续设计的含义。由于单纯地过于强调物的可持续,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不合理设计。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的很多功能也逐渐丧失,造成日后的维护、修缮等巨大的资源浪费,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的愿景。
从可持续的物的角度来看,设计应该从社会、环境、人类、经济性等多个维度出发,采用低碳、环保的材料等,系统的利用时间、空间、物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致用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系统,也包括周边环境。所以,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方案以及可行性分析。例如,在植物的选择上,植物对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建设具有普适性,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植物都是园林设计的必备元素。在设计中,通常根据用户的喜好或者按照用户的需求选择植株,但是用户喜欢的植物可能并不适合当地的环境,因而植物的生命周期缩短,重新选择其他品种或者补种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在设计早期经过系统的考虑环境问题,这种浪费都是可以避免的。
2.观念上的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人-直是被禁锢在四面都是墙的院子里,现代都市化生活使得邻里相互不认识,颇似“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场面。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本质上是群体生活的种群,任何阶段都过着群居生活的。但到了当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群居生活慢慢被城市化进程割裂了,人们被迫选择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们依旧怀恋过去的生活,心理上没有及时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但是生理上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类似于西方现代化、机械化产品刚进入中国时一样,人们的生活器物突然被改变了,在一段时间后虽然适应了这种器物,但是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人的需求,人们的生活诉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形成了,但是缺少一个容纳此生活方式的容器。同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所以当面对现实和新的生活方式情景下,我们需要改造城市生活,也要解放思想面对现实、适应新的城市文明。
另外,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了城市土地需求量,城市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心里的苦闷无法发泄,长期的积累下,精神上的孤独感愈加严重,最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身心健康问题。城市中可能还有另一部分人,生活在宽敞的空间里,物质很充足,但是也很缺乏与之交流的群体,居住环境越是宽敞越是空虚。城市进程中土地需求的紧张与人的精神缺乏交流成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