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为期一年的酝酿,日资便利店品牌7-Eleven在郑州开出的首家分店日前正式开门营业,此前自去年底开始,7-Eleven先后在福州、长沙、西安、合肥开设首店,并已与沈阳、大连、唐山等城市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资料显示,7-Eleven是日本国内的最大便利店,在全球共计开出了71100家门店,其中国大陆门店数量达到2147家门店。
其实在中国城市拓展新版图的并非只有7-Eleven,另一家日资便利店罗森行动同样敏捷而迅速,仅去年一年就在长沙、沈阳和泰州等城市先后开出了首店,而且前不久罗森一口气在唐山开出了六家便利店,目前罗森在中国门店数达2707家;不仅如此,日资便利店全家更是将在中国的店铺规模做到了外资同行的第一,数量达到2856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中,全家、罗森和7-Eleven均进入10强之列。
外资加速跑马圈地的同时,国内也有广东的美宜佳、北京的好邻居和上海的快客等本土便利店加快了建造新门店的步伐,同时互联网科技公司门下的盒马生鲜、苏宁小店以及京东便利店都已制定未来3-5年的扩张计划。不过与外资相比,本土便利店全行业扩容提速并不显著。去年一年,全国共关了15万家便利店,超八成城市的便利店数量都在减少,而且除了中石化的易捷、中石油的昆仑好客以及美宜佳能够走向全国外,更多本土便利店的脚步都还未能迈出省界。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今年337个城市中有276个城市便利店成长力为负数,也就是说2020年这些城市的关店数量要大于开店数量。
一方面是外资便利店的不断扩编,另一方面本土便利店整体收缩,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分析发现,外资便利店打开的新物理空间全部集结在二三四线城市,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研结果,便利店的费用支出组成中人工成本占比六成,房租占比34%左右,二三四线在这两项最大的支出上处于低位。从需求端看,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口大迁徙的新趋势》报告,“十三五”期间国内人口流动出现了沿海地区再集聚和内陆地区回流两种趋势并存现象,人口年均净流入数量排名靠前的不仅有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長沙、西安与郑州等内陆城市亦跻身前十;另外,虽然二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低于一线城市,但购房压力要小得多,总体消费水平仍可比肩一线,而且作为便利店的最主要消费群体,二三四线的年轻人对便利店这种生活方式同样有着发自肺腑的向往与前移。以此观之,外资便利店的“圈地”加速可以看成是其下沉市场的举动。
对于本土便利店而言,主动收编也许代表着修正持续了10多年的行业激进战略而开始进入稳健发展阶段。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硬件配置与软件服务,本土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存在着不小差距。业界有一种7-Eleven让众多便利店从业者“又敬又怕”的公认说法,“敬重”的是7-Eleven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及品牌效应,“害怕”的是当7-Eleven真的来“自家店”隔壁开店时,自己的门店显得微不足道。与外资便利店有着明窗净几的环境以及相对舒适的休闲空间和别致的桌椅陈设完全不同,更多的本土便利店则是挤在狭小灰暗的物理空间之中,过道与墙壁堆(挂)满的都是商品;在产品供给上,绝大多数本土便利店仅提供成品与半成品,而外资便利店除此之外还提供生鲜食品或者冷熟食品的简单加工与加热服务,其中像咖啡、豆浆与果汁还可自制而成,来料不仅正宗无水分,卫生安全也有保障。另外,除了中石化的易捷与中石油的昆仑好客等路边店进行夜间服务外,本土便利店一到深夜均闭门谢客,而外资便利店则是24小时全年无休服务。不仅如此,像7-Eleven等外资便利店都已实现用户自动便捷买单,货架上的物品也可以通过数据智能化处理即时得到更新补给,而本土便利店还停留在缓慢的人工操作程序上。结果非常残酷。目前本土便利店的坪效为69元/平方米/天,远低于80元/平方米/天的国际平均水平。
还须面对的是,根据《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9年便利店实现销售额虽然同比增长了13%,但较上年同期的19%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且为四年来最低,显示便利店行业依靠数量扩张所能赢得的利润空间已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内零售业态正在朝着小型化、便利化的方向变身,对本土便利店的外围拓展构成不小的挤压。更为重要的是,便利店还是一种“重资产”运作模式,投入大回报期长,成本压力不轻,由此也就必然限制不少本土便利店的外延伸展空间,而且在增量与加持资本的确不如外资的前提下,本土便利店依赖门店扩容方式也很难抢占优势,最优选择就是将存量与增量资源集结到内涵竞争力提升的层面上来。
首先是加速品牌连锁化。日本前三大便利店品牌在其国内占据了89%的市场份额,加盟店比例超过了95%,而国内排名前十的便利店市场份额只有63%,加盟店占比不足50%,因此,通过特许加盟方式实现国内便利店品牌连锁化的空间非常巨大。通过品牌连锁,一方面提高行业的规模化优势,而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一些传统夫妻店与杂货店的知名度与辨识度,同时品牌企业可以直接输出供应链、物流配送以及管理技能等核心竞争力,助力单一门店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
其次是推广全程数字化。目前扫码支付在所有便利店得到了普及,刷脸进门与支付也获得了部分本土便利店的应用,但这只能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应当是未来可期的愿景,包括提供线上智能购物车,快捷引导消费者发现与捕捉购买目标,同时通过智能购物车实现门店的自动动态补货,还应当普及自助收银机,方便消费者自买自结,也可以借助VR、AR以及全息技术丰富立体型(墙面)与平面型(桌面)消费场景等。
再次是品类供给的精细化。空间场景的限制决定了便利店的SKU不可追求大而全,而必须是少而精。在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用户基本品类需求的情况下,本土便利店需要强化个性化的自我定制,用差异化产品形成对用户的黏粘,提高自身品牌的上柜率与占有率;另一方面,可在食品搭配上化整为零,如小份打包热餐、零食、水果、酒水饮料,快餐盒饭中一份米饭可以配备量少类多的菜品等,这样消费者在多样化尝鲜的同时还可降低消费成本,从而增强消费黏性。
最后要明确的是,作为都市中一个堪称标配的商业基础设施,便利店已经成为大小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街景。按照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去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便利店渗透率分别为2149人/店、2208人/店和1409人/店,同期中国为10407人/店,对比之下,显然便利店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增长布局空间。另外,根据业内标准,人均GDP达3000美元即为便利店导入期,达5000美元为快速成长期,达10000美元为爆发增长期,鉴于我国人均GDP今年突破10000美元没有多大悬念的事实,商务部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国便利店正在进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时间可以延续20年。按照商务部的安排,未来三年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2022年全国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店总量达到30万家,销售额累计增长超过50%。对于本土便利店而言,稳健走好扩身步伐的同时,倾注于质量再造而实现强体,最终完全能够站到与外资便利店比肩攀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