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深入理解高效课堂的核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是体现在讨论之多、形式之新和进度之快上,而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误区 自主学习 形式与内容 速度与实效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上存在着偏颇之处,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高效课堂的实质,走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误区-----
一、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所以,在课堂中间让学生讨论体现合作成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法。于是,也就有了滥用小组讨论的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老师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在理解上失之于肤浅,许多老师在做课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一节课能有三次到四次的讨论,而为了节省时间,讨论的时间又非常少,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有一个老师让学生讨论了五次,而大多数的讨论时间不超过30秒。试问,这样多次的讨论有必要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完全是在走形式。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不让学生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讨论,这是课堂之大忌。朱唤民老师说:“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保证的。要想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跟上老师的思路,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大胆发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是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共同提高的机会。讨论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础,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另外就是没有必要讨论而硬让学生讨论,这更是在走形式贴新课改标签了。有位老师教一节语文课時,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感情把握到位,深情而撼人心魄。诵读完毕,学生都沉浸在惨烈而温情的氛围中,此时若能让学生思考一会儿,自由品味语言,则学生必然真情流露;然而,老师为了赶上新课改的步伐,却说:“如果同桌两个都想好了,请讨论一下。”虽然课堂用语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但讨论还是打破了难得的与课文协调的氛围,感动不再,讨论也没有充分展开。这次没有必要的讨论乃是老师课堂的一大败笔。
我认为,讨论并非每节课必需。有时候,一节没有讨论的课或许比热热闹闹的课更能让学生有收获。回归课堂本真----高效课堂并非讨论越多要好,而是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二、形式并非越新越好
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前几年我们用投影仪,这几天我们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实现了互联网教学。于是,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的局面。但热闹喧嚣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一些教学本真的东西在流逝。记得观摩了一次省级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大赛,许多老师把功夫下在了“整合”二字上,而独独忽略了“语文”本身的东西。课堂上,多媒体画面美轮美奂,视频音频轮番上阵,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一会儿抢答……面对网络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课堂喧嚣热闹的表现形式,专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语文永远是根本,信息是辅助。请以语文的名义来研究课堂,以语文的方式设计课堂,以语文的途径组织教学。而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文本。要把课上实,上出语文味,
这种看似新颖高效的课堂,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要抓住高效课堂的实质,处理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高效课堂应立足于“人”,它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而不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进度并非越快越好
和一些老师交流,常常听他们说,都教学进步影响,不敢放手,一放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满堂灌”的课堂。更有一位老师,我在听她的课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闭嘴”。原来她觉得自己上的是复习课,课堂任务紧,学生一讨论,一交流,就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干脆自己“一讲到底”,把答案“端”给学生们。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及时讲得高效,考得分高,又有何益?所以,老师要正确理解速度和实效性的关系。
高效课堂要求讲课精炼,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高效课堂的核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是体现在讨论之多、形式之新和进度之快上,而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解密高效课堂》
《怎样教得精彩》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误区 自主学习 形式与内容 速度与实效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上存在着偏颇之处,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高效课堂的实质,走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误区-----
一、讨论并非越多越好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所以,在课堂中间让学生讨论体现合作成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法。于是,也就有了滥用小组讨论的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老师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在理解上失之于肤浅,许多老师在做课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一节课能有三次到四次的讨论,而为了节省时间,讨论的时间又非常少,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有一个老师让学生讨论了五次,而大多数的讨论时间不超过30秒。试问,这样多次的讨论有必要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完全是在走形式。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还不让学生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讨论,这是课堂之大忌。朱唤民老师说:“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保证的。要想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跟上老师的思路,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大胆发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是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共同提高的机会。讨论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基础,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另外就是没有必要讨论而硬让学生讨论,这更是在走形式贴新课改标签了。有位老师教一节语文课時,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感情把握到位,深情而撼人心魄。诵读完毕,学生都沉浸在惨烈而温情的氛围中,此时若能让学生思考一会儿,自由品味语言,则学生必然真情流露;然而,老师为了赶上新课改的步伐,却说:“如果同桌两个都想好了,请讨论一下。”虽然课堂用语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但讨论还是打破了难得的与课文协调的氛围,感动不再,讨论也没有充分展开。这次没有必要的讨论乃是老师课堂的一大败笔。
我认为,讨论并非每节课必需。有时候,一节没有讨论的课或许比热热闹闹的课更能让学生有收获。回归课堂本真----高效课堂并非讨论越多要好,而是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二、形式并非越新越好
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多,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前几年我们用投影仪,这几天我们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实现了互联网教学。于是,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的局面。但热闹喧嚣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一些教学本真的东西在流逝。记得观摩了一次省级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大赛,许多老师把功夫下在了“整合”二字上,而独独忽略了“语文”本身的东西。课堂上,多媒体画面美轮美奂,视频音频轮番上阵,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一会儿抢答……面对网络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课堂喧嚣热闹的表现形式,专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语文永远是根本,信息是辅助。请以语文的名义来研究课堂,以语文的方式设计课堂,以语文的途径组织教学。而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文本。要把课上实,上出语文味,
这种看似新颖高效的课堂,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要抓住高效课堂的实质,处理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高效课堂应立足于“人”,它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而不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进度并非越快越好
和一些老师交流,常常听他们说,都教学进步影响,不敢放手,一放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满堂灌”的课堂。更有一位老师,我在听她的课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闭嘴”。原来她觉得自己上的是复习课,课堂任务紧,学生一讨论,一交流,就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干脆自己“一讲到底”,把答案“端”给学生们。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及时讲得高效,考得分高,又有何益?所以,老师要正确理解速度和实效性的关系。
高效课堂要求讲课精炼,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高效课堂的核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是体现在讨论之多、形式之新和进度之快上,而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解密高效课堂》
《怎样教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