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应该从它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教育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体现为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和培养。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挖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恰当提问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学生的思维大大被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
二、合理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谁是主人公呢?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让学生感受愉悦
愉悦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 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四、注重知识迁移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五、积极比较
加强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多采用一些多段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形式到内容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具体到内容是比较,或从语言到风格上比较……二是指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本真”,得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去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具有“一桶水”的广博知识,善于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口头表达
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和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创造开拓型现代人的必要素质。
课堂教学中,从现实教学目的需要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前两分钟命题“即席讲演”,课前两分钟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为课堂气氛活跃作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城厢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恰当提问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学生的思维大大被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
二、合理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谁是主人公呢?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让学生感受愉悦
愉悦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 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四、注重知识迁移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五、积极比较
加强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多采用一些多段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形式到内容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具体到内容是比较,或从语言到风格上比较……二是指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本真”,得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去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具有“一桶水”的广博知识,善于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口头表达
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和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创造开拓型现代人的必要素质。
课堂教学中,从现实教学目的需要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前两分钟命题“即席讲演”,课前两分钟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为课堂气氛活跃作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城厢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