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指一挥间,三年的教育援藏生活结束了。我只是雪山脚下一名匆匆过客,但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间,我看到了西藏的蓝天祥云、巍巍昆仑,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淳朴、善良、率真、勇敢……
“卓嘎与顿珠”
“大朗杰卓嘎,小朗杰卓嘎,丹孜坤央,格桑措姆……”当拿到班级花名册时,我心里想:“学生这些名字,我该怎么记住呢?”走进教室,孩子们穿着藏族的服装迎接我,略带高原红的脸蛋上是纯真的笑容。
做完自我介绍后,我向孩子们请教:“怎么快速记住你们的名字呢?”
“我们班有两个女生都叫朗杰卓嘎,年龄大的叫大朗杰卓嘎,年龄小的叫小朗杰卓嘎。”
“名字中的尼玛,是太阳的意思,就是这个胖胖的男孩。”
“名字中的普布,是指这个人在星期五出生。”
原来藏族人的名字里藏着这么多秘密。第一次和藏族孩子交流,不仅没有违和感,还让人感到非常亲近,因为他们可爱、率真、淳朴……漂亮的卓嘎、帅气的顿珠,认识他们时的兴奋劲,让我忘记了这是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课堂。
“孩子们,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我真诚地求助。
“愿意!”孩子们齐声答道。
“我报社的朋友知道我来西藏后,想通过你们的介绍,了解西藏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等。”
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孩子说:“来西藏,一定要去布达拉宫!还不能错过两个‘最’,世界最高的山峰——雄伟壮观的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的峡谷——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的孩子说:“西藏有可爱的藏族人民,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有的孩子说:“洁白的哈达象征纯洁和吉祥;还有五彩的哈达,但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还有的孩子说:“藏族人最喜欢过林卡了,就是汉语中所讲的郊游,欢迎孙老师和我们一起过林卡。”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开心地向我介绍藏族的生活,那么自信,那么热情,仿佛不在课堂,而是在客厅接待外地来的朋友。孩子们讲述完了,我让他们用笔记录下来。就这样,全班合作完成的《西藏,让我撩起你的面纱》一文在报纸上发表了。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们举着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在教室里欢呼的情景。
藏族的孩子,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每一堂语文课,我特意设置了五分钟的课前展示活动:能歌善舞的孩子们,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藏语中流传已久的优秀寓言故事,用汉语讲一讲;开心的事、难过的事、过去的事、未来的事,大家都来分享……孩子们自信地展示,我开心地欣赏。
2016年的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站在讲台上,一个个手里举着洁白的哈达,齐声唱着藏语祝福歌曲。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的脖子上也围满了哈达。一个胆小的藏族女孩给我献上哈达后,怯生生地塞给我一张纸条。如今我已经记不清纸条上的内容,但上面的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老师,我喜欢您的汉语课。您像布达拉一样,高高地矗立在我的心里,为我指明了方向。”孩子们给予我的尊重和热情,让我笃定了对教育的执着,坚定了我要带给孩子们更开放、更有活力的课堂的信念。
体验让德育更精彩
“缺氧不能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要高。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除了安排我教语文课以外,还让我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大队部的工作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堡垒,我始终抓住“体验”这个牛鼻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教育,在体验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起初,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孩子们早早地来到操场,草草地结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高原边疆的蓝天白云下,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于是我请来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国旗队参加升旗仪式,他们英姿飒爽、动作整齐,令全场师生肃然起敬。在国旗队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国旗队。
国旗下的讲话,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绝不能草率。开学之初,根据国家节日、重要活动安排,学校确定了每周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每次讲话,由一个班级的全体师生来承担,我提前参与他们的训练,帮助出谋划策。现在,当国歌响起时,孩子们静静肃立,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蓝天下飘扬;国旗下的讲话,肃穆庄严……升旗仪式,不仅成为学校重要的德育阵地,也成为班级文化交流、展示的大舞台。
我支教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校管理是一个挑战。面对脏乱的厕所,我始终“冲锋”在前,拿着拖把,戴着手套、口罩,先带着大队委员一起劳动,然后每次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及班主任一起清扫。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更明白了随手冲厕所、废纸及时入篓等习惯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体验式劳动”,改正了不良行为习惯,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
“星星廣播台”是我和藏族孩子们成立的校园广播电台,那又是另外一片天地。孩子们用汉语、藏语播报国家大事、学校新事、班级趣事。此外,有趣的笑话、藏族歌曲、英语歌曲、流行歌曲、小主持人招新通知等也常常在校园的上空回荡。校园里有琅琅书声,而广播中孩子们稚嫩清脆的声音,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带着他们玩,带着他们体验,改变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也充实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传帮带,增活力
支教老师“传帮带”,学校老师“增活力”。受援学校明确提出了“三个一”目标,即“教好一个班级,做好一个课题,带好一个团队”,让支教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藏族老师,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的;不管是理科的,还是文科的,都谦虚、勤学、好问。依稀记得,为了西藏自治区的赛课,我们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磨课到深夜;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我们反复斟酌,多次试讲。也许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纯真、坦诚,激发了我对教学的深入钻研,我结合当地学情、教情,使自己的教学更“接地气”,更添活力。
2018年的10月,我接到去西藏阿里地区送教的任务。当时,我被安排执教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早早地来到指定的多媒体教室,听课的老师已经坐在后面,我暗自庆幸自己提前来拷贝课件,可以做好课前准备。但当我按下教室电脑主机开关时,电脑始终没有反应。我马上请来学校的老师帮忙查看,他有点遗憾地说:“老师,现在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电脑老旧,因为气温低,无法开机。等到上午11点,气温上升了,电脑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我站在讲台旁,一时傻眼了——用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没有课件的支持怎么实现呢?这时,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教室。我深吸一口气,和在座的学生、听课老师坦白了自己的担忧。他们毫无责怪的意思,还不断鼓励我:“老师,您一支粉笔就行了。”他们的质朴、真诚、鼓励,给了我无形的力量。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课文,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合作答疑,最后我完全忘记了还需要课件。一堂课下来,师生紧密合作,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支教三年,余生有光。当新冠病毒肆虐武汉,整个城市都按下“暂停键”时,远在西藏的孩子、老师没有忘记我,他们有的在班级群里给我留言,有的给我打来了慰问电话,有的还给我寄来藏香。如今,当我静下心来回顾这三年援藏的日子,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温暖。援藏支教给予了我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怀。我只是想为雪域高原的藏族孩子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而他们却照亮了我人生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插图:谭晓青)
“卓嘎与顿珠”
“大朗杰卓嘎,小朗杰卓嘎,丹孜坤央,格桑措姆……”当拿到班级花名册时,我心里想:“学生这些名字,我该怎么记住呢?”走进教室,孩子们穿着藏族的服装迎接我,略带高原红的脸蛋上是纯真的笑容。
做完自我介绍后,我向孩子们请教:“怎么快速记住你们的名字呢?”
“我们班有两个女生都叫朗杰卓嘎,年龄大的叫大朗杰卓嘎,年龄小的叫小朗杰卓嘎。”
“名字中的尼玛,是太阳的意思,就是这个胖胖的男孩。”
“名字中的普布,是指这个人在星期五出生。”
原来藏族人的名字里藏着这么多秘密。第一次和藏族孩子交流,不仅没有违和感,还让人感到非常亲近,因为他们可爱、率真、淳朴……漂亮的卓嘎、帅气的顿珠,认识他们时的兴奋劲,让我忘记了这是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课堂。
“孩子们,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我真诚地求助。
“愿意!”孩子们齐声答道。
“我报社的朋友知道我来西藏后,想通过你们的介绍,了解西藏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等。”
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孩子说:“来西藏,一定要去布达拉宫!还不能错过两个‘最’,世界最高的山峰——雄伟壮观的珠穆朗玛峰,世界最深的峡谷——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的孩子说:“西藏有可爱的藏族人民,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有的孩子说:“洁白的哈达象征纯洁和吉祥;还有五彩的哈达,但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还有的孩子说:“藏族人最喜欢过林卡了,就是汉语中所讲的郊游,欢迎孙老师和我们一起过林卡。”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开心地向我介绍藏族的生活,那么自信,那么热情,仿佛不在课堂,而是在客厅接待外地来的朋友。孩子们讲述完了,我让他们用笔记录下来。就这样,全班合作完成的《西藏,让我撩起你的面纱》一文在报纸上发表了。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们举着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在教室里欢呼的情景。
藏族的孩子,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每一堂语文课,我特意设置了五分钟的课前展示活动:能歌善舞的孩子们,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藏语中流传已久的优秀寓言故事,用汉语讲一讲;开心的事、难过的事、过去的事、未来的事,大家都来分享……孩子们自信地展示,我开心地欣赏。
2016年的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站在讲台上,一个个手里举着洁白的哈达,齐声唱着藏语祝福歌曲。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的脖子上也围满了哈达。一个胆小的藏族女孩给我献上哈达后,怯生生地塞给我一张纸条。如今我已经记不清纸条上的内容,但上面的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老师,我喜欢您的汉语课。您像布达拉一样,高高地矗立在我的心里,为我指明了方向。”孩子们给予我的尊重和热情,让我笃定了对教育的执着,坚定了我要带给孩子们更开放、更有活力的课堂的信念。
体验让德育更精彩
“缺氧不能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要高。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除了安排我教语文课以外,还让我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大队部的工作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堡垒,我始终抓住“体验”这个牛鼻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教育,在体验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起初,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孩子们早早地来到操场,草草地结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高原边疆的蓝天白云下,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啊!”于是我请来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国旗队参加升旗仪式,他们英姿飒爽、动作整齐,令全场师生肃然起敬。在国旗队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我们也成立了自己的国旗队。
国旗下的讲话,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绝不能草率。开学之初,根据国家节日、重要活动安排,学校确定了每周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每次讲话,由一个班级的全体师生来承担,我提前参与他们的训练,帮助出谋划策。现在,当国歌响起时,孩子们静静肃立,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在蓝天下飘扬;国旗下的讲话,肃穆庄严……升旗仪式,不仅成为学校重要的德育阵地,也成为班级文化交流、展示的大舞台。
我支教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校管理是一个挑战。面对脏乱的厕所,我始终“冲锋”在前,拿着拖把,戴着手套、口罩,先带着大队委员一起劳动,然后每次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及班主任一起清扫。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更明白了随手冲厕所、废纸及时入篓等习惯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体验式劳动”,改正了不良行为习惯,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
“星星廣播台”是我和藏族孩子们成立的校园广播电台,那又是另外一片天地。孩子们用汉语、藏语播报国家大事、学校新事、班级趣事。此外,有趣的笑话、藏族歌曲、英语歌曲、流行歌曲、小主持人招新通知等也常常在校园的上空回荡。校园里有琅琅书声,而广播中孩子们稚嫩清脆的声音,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带着他们玩,带着他们体验,改变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也充实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传帮带,增活力
支教老师“传帮带”,学校老师“增活力”。受援学校明确提出了“三个一”目标,即“教好一个班级,做好一个课题,带好一个团队”,让支教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藏族老师,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的;不管是理科的,还是文科的,都谦虚、勤学、好问。依稀记得,为了西藏自治区的赛课,我们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磨课到深夜;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我们反复斟酌,多次试讲。也许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纯真、坦诚,激发了我对教学的深入钻研,我结合当地学情、教情,使自己的教学更“接地气”,更添活力。
2018年的10月,我接到去西藏阿里地区送教的任务。当时,我被安排执教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早早地来到指定的多媒体教室,听课的老师已经坐在后面,我暗自庆幸自己提前来拷贝课件,可以做好课前准备。但当我按下教室电脑主机开关时,电脑始终没有反应。我马上请来学校的老师帮忙查看,他有点遗憾地说:“老师,现在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电脑老旧,因为气温低,无法开机。等到上午11点,气温上升了,电脑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我站在讲台旁,一时傻眼了——用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没有课件的支持怎么实现呢?这时,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教室。我深吸一口气,和在座的学生、听课老师坦白了自己的担忧。他们毫无责怪的意思,还不断鼓励我:“老师,您一支粉笔就行了。”他们的质朴、真诚、鼓励,给了我无形的力量。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课文,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合作答疑,最后我完全忘记了还需要课件。一堂课下来,师生紧密合作,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支教三年,余生有光。当新冠病毒肆虐武汉,整个城市都按下“暂停键”时,远在西藏的孩子、老师没有忘记我,他们有的在班级群里给我留言,有的给我打来了慰问电话,有的还给我寄来藏香。如今,当我静下心来回顾这三年援藏的日子,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温暖。援藏支教给予了我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怀。我只是想为雪域高原的藏族孩子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而他们却照亮了我人生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插图:谭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