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将本科生专业指导与社会实践作为独立的活动开展,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然而,构建小提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以适应社会各类表演和教育需求作为最终目标,已经成为高等师范类院校中教育教学改革所关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并以期为高校小提琴专业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提供有力的实践证明材料谈谈几点看法。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模式;小提琴;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68-01
一、高校小提琴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专业音乐学院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授课形式大多是师徒帮带和口传心授,学生只会被动地“拉”,不会“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偏离了该课程培养目标中综合性技能的“师范性”这一特点。其次,从招生现状来看,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以应试为主,乐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自控能力差,练琴方法不科学,没有很好的目标规划和专业诉求,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只要能拉好,就能教好”等错误认识。最后,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只会拉自己的独奏谱,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略了长期的教学计划、进度,因此,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很难胜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输出途径,全面改进小提琴专业课程的教学,将技能、欣赏、史学、教学法、表演心理等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
针对小提琴专业,我提出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
(一)创建教学视频
以网络平台作为支撑,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最终呈现内容,包括小提琴基本理论框架、知识重点和难点、技巧初步解决对策等,在创建教学视频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教师来讲,开发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方法途径,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重视学生预习任务
为使课前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小提琴专业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应用能力,结合实际制订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双向目标,要求学生按照视频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提问、教师集中解答,教学效率与质量均可得到有效提高。
(三)组织课堂活动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协作互助式的学习,教师演奏,学生指导,共同讨论教师设置的能拓宽知识面与技能的问题,课堂内高质量的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共同探讨、总结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方法策略,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探究能力。
(四)基于项目的学習
由兴趣和问题驱动学生去发现并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他们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目前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更新或者发展交流动态,或者选择参加各类比赛、演出活动等形成的一系列思考、讨论和实践,这样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从他们的项目着手训练,而程度较弱的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按需学习。用项目带动课堂教学,从表演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着手,发挥小提琴这门乐器作为独奏、伴奏、室内乐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的价值,通过登台演出,检验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我们明确两个误区:(1)“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并不是在线视频学习的代名词,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是学生无序学习,或者盯着电脑屏幕的孤立学习。(2)“知识的内化则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只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环境负责,老师变身为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从而得到个性化教育。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课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让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加之互联网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学生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充学习,老师的更多责任转变为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其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对自身而言,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先学后教”作为核心,实践检验新型教学模式的成效。对学生而言,高校小提琴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复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够更直接地发现问题,对解决困难的渴望也势必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社会而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对高校小提琴专业教育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从而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天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J].哈尔滨,2017(8).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模式;小提琴;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68-01
一、高校小提琴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专业音乐学院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授课形式大多是师徒帮带和口传心授,学生只会被动地“拉”,不会“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偏离了该课程培养目标中综合性技能的“师范性”这一特点。其次,从招生现状来看,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以应试为主,乐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自控能力差,练琴方法不科学,没有很好的目标规划和专业诉求,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只要能拉好,就能教好”等错误认识。最后,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只会拉自己的独奏谱,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略了长期的教学计划、进度,因此,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很难胜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输出途径,全面改进小提琴专业课程的教学,将技能、欣赏、史学、教学法、表演心理等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则是我们改革的目标。
针对小提琴专业,我提出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
(一)创建教学视频
以网络平台作为支撑,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最终呈现内容,包括小提琴基本理论框架、知识重点和难点、技巧初步解决对策等,在创建教学视频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教师来讲,开发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方法途径,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重视学生预习任务
为使课前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小提琴专业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应用能力,结合实际制订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双向目标,要求学生按照视频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提问、教师集中解答,教学效率与质量均可得到有效提高。
(三)组织课堂活动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开展协作互助式的学习,教师演奏,学生指导,共同讨论教师设置的能拓宽知识面与技能的问题,课堂内高质量的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共同探讨、总结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方法策略,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探究能力。
(四)基于项目的学習
由兴趣和问题驱动学生去发现并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他们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目前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更新或者发展交流动态,或者选择参加各类比赛、演出活动等形成的一系列思考、讨论和实践,这样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从他们的项目着手训练,而程度较弱的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按需学习。用项目带动课堂教学,从表演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着手,发挥小提琴这门乐器作为独奏、伴奏、室内乐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的价值,通过登台演出,检验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我们明确两个误区:(1)“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并不是在线视频学习的代名词,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取代教师,也不是学生无序学习,或者盯着电脑屏幕的孤立学习。(2)“知识的内化则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只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环境负责,老师变身为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从而得到个性化教育。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课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让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加之互联网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学生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充学习,老师的更多责任转变为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其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对自身而言,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先学后教”作为核心,实践检验新型教学模式的成效。对学生而言,高校小提琴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复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够更直接地发现问题,对解决困难的渴望也势必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社会而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对高校小提琴专业教育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从而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天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J].哈尔滨,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