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北京某市属高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藉此系统分析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毕业生反馈;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4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对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1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日益深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类型、培养层次及学科结构日渐完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之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下降、毕业研究生信息反馈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严重脱节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主体,以保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运作方式。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相关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织构造和运行方式,是一种他律机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则指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在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适时变化进行内部运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教学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等,是一种自律机制。众所周知,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指导性意见来规范培养流程、监控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只是起到间接的、辅助的作用。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所在,是整个保障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看,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普通高校有575所,其中地方高校有463所[2],地方高校承担总体培养任务的80%以上。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大学[3]。地方高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建设输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是顺利完成此使命的基础。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为依据,研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重点研究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意见和建议。
2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完善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但是机制的作用对象(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很难有效地反馈到保障机制中,致使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基本属于单向输出,高校和研究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更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选用经历过整个培养过程并毕业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评估调查,并且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与分析。
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硕士毕业生(以下简称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调查,在剔除了主要分析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案例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覆盖17个学院、41个专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另外,为了全面、客观反映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文对该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检,抽检比例为25%,共348人,抽检范围覆盖了全部授予学位的学科。考虑到对机制建设的影响,本文重点在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等。
2.1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知识,又开阔了知识视野,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必备的科研素养和能力[4]。调查对象中63%的人认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且仅40%的人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满足现在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可见,目前课程教学的构建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毕业生日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评价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实习/项目经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丰富,是一种隐性课程,体现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互通、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实践。调查发现,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课外实践活动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4%)比无课外实践活动人群(74%)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找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进一步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仅有68%的人有过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可见,还有32%的人在校期间没有专业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降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需加大课外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促进就业。
2.2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的评阅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质量,考虑到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整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一级指标包括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与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能力三项,二级指标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创新成果及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体现作者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七项。
本文将参加抽检的学位论文校内、外评审成绩进行对比。论文校内评审成绩来源于学生申请答辩期间,校内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论文校外评审成绩来源于将毕业生学位论文送往外校,校外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全校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校内评阅成绩为83.86分,校外评阅成绩为81.40分。从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得分来看,校内、外专家评价基本一致,得分最高项为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得分较低的项目为: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评阅结果反映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研究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工作重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论文结构安排不合理,章节顺序不恰当,论文文字打印错误较多,文献引用不规范,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严谨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工作,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
硕士生导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岗位,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个人综合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5]。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两个主要因素,如何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师生互动交流水平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和“互动交流频率”两个维度结合,对“师生互动交流水平”进行重点剖析,两者关系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带“6~8人”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高,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73%,且“每年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0;带“10人以上”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低,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仅为53%。可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带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导师与学生见面谈话频率降低,从而使师生互动交流水平下降。
另外,调查对象中2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2人及以下”,43%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3~5人”,1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6~8人”,9%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9~10人”,10%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10人以上”。结合表1中数据可知,毕业生中能与导师保持“每周至少1次”交流频率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2.82%。可见,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并不畅通,互动交流频率较低,也使得师生交流水平下降。
3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本文以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及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检情况为依据,瞄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对北京某地方高校硕士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3.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以“需”定“课”,合理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及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相关的境脉中去[6],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透彻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提炼其精髓,取两者之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实践、完善人生。坚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7]。学校要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确保课外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保证其科学有效运行,以促进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健康发展,重点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2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一部分为论文选题的管理:论文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导师要站在学科前沿,科学选题、系统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选题、深入研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二部分为研究工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要及时向导师反馈自己的研究状态,加强与研究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研究心得。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三部分为论文撰写工作:论文撰写工作是提升研究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导师要指导学生对具体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实际工作提升到理论高度;学生要严守撰写规范,杜绝学术不端,如实反映总结的研究工作。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四部分为论文抽检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客观分析抽检结果,将总结的经验有效反馈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导师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维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需要创造一种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的文化氛围[8]。一方面,学校要坚持继续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以保证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导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特别强调以下三点:(1)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体之一,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是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生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发展规律。教育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固有特性,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发展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造师生间平等、互助的良好教育环境,为师生交流搭起广阔的平台,最终提高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 改进师生交流方式。导师要以学生根本诉求为前提,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为途径不断创新和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前的基础知识、学习欲望、学习压力及学习能力等,尽可能使师生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话题之上。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师生双方悉心倾听、真心交流的基础上的,导师要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通过双方视线的接触、面部表情的变化、行为动作的展示、相关问题的提出等方式来加强双方信息的“零距离”交互。同时,导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有用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3)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现代科技已经进入大科学背景下的协同创新阶段,学科交叉越来越激烈,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术经历及专业背景。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
4结论
研究生教育事关育人的百年大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动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内生性需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9]。
参考文献
[1]
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北京某市属高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藉此系统分析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毕业生反馈;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4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对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1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日益深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类型、培养层次及学科结构日渐完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之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下降、毕业研究生信息反馈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严重脱节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主体,以保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运作方式。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相关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织构造和运行方式,是一种他律机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则指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在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适时变化进行内部运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教学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等,是一种自律机制。众所周知,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指导性意见来规范培养流程、监控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只是起到间接的、辅助的作用。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所在,是整个保障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看,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普通高校有575所,其中地方高校有463所[2],地方高校承担总体培养任务的80%以上。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大学[3]。地方高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建设输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是顺利完成此使命的基础。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为依据,研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重点研究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意见和建议。
2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完善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但是机制的作用对象(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很难有效地反馈到保障机制中,致使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基本属于单向输出,高校和研究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更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选用经历过整个培养过程并毕业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评估调查,并且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与分析。
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硕士毕业生(以下简称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调查,在剔除了主要分析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案例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覆盖17个学院、41个专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另外,为了全面、客观反映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文对该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检,抽检比例为25%,共348人,抽检范围覆盖了全部授予学位的学科。考虑到对机制建设的影响,本文重点在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等。
2.1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知识,又开阔了知识视野,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必备的科研素养和能力[4]。调查对象中63%的人认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且仅40%的人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满足现在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可见,目前课程教学的构建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毕业生日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评价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实习/项目经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丰富,是一种隐性课程,体现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互通、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实践。调查发现,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课外实践活动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4%)比无课外实践活动人群(74%)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找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进一步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仅有68%的人有过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可见,还有32%的人在校期间没有专业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降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需加大课外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促进就业。
2.2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的评阅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质量,考虑到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整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一级指标包括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与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能力三项,二级指标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创新成果及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体现作者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七项。
本文将参加抽检的学位论文校内、外评审成绩进行对比。论文校内评审成绩来源于学生申请答辩期间,校内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论文校外评审成绩来源于将毕业生学位论文送往外校,校外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全校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校内评阅成绩为83.86分,校外评阅成绩为81.40分。从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得分来看,校内、外专家评价基本一致,得分最高项为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得分较低的项目为: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评阅结果反映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研究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工作重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论文结构安排不合理,章节顺序不恰当,论文文字打印错误较多,文献引用不规范,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严谨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工作,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
硕士生导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岗位,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个人综合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5]。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两个主要因素,如何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师生互动交流水平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和“互动交流频率”两个维度结合,对“师生互动交流水平”进行重点剖析,两者关系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带“6~8人”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高,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73%,且“每年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0;带“10人以上”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低,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仅为53%。可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带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导师与学生见面谈话频率降低,从而使师生互动交流水平下降。
另外,调查对象中2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2人及以下”,43%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3~5人”,1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6~8人”,9%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9~10人”,10%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10人以上”。结合表1中数据可知,毕业生中能与导师保持“每周至少1次”交流频率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2.82%。可见,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并不畅通,互动交流频率较低,也使得师生交流水平下降。
3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本文以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及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检情况为依据,瞄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对北京某地方高校硕士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3.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以“需”定“课”,合理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及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相关的境脉中去[6],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透彻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提炼其精髓,取两者之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实践、完善人生。坚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7]。学校要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确保课外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保证其科学有效运行,以促进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健康发展,重点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2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一部分为论文选题的管理:论文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导师要站在学科前沿,科学选题、系统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选题、深入研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二部分为研究工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要及时向导师反馈自己的研究状态,加强与研究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研究心得。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三部分为论文撰写工作:论文撰写工作是提升研究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导师要指导学生对具体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实际工作提升到理论高度;学生要严守撰写规范,杜绝学术不端,如实反映总结的研究工作。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四部分为论文抽检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客观分析抽检结果,将总结的经验有效反馈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导师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维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需要创造一种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的文化氛围[8]。一方面,学校要坚持继续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以保证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导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特别强调以下三点:(1)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体之一,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是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生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发展规律。教育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固有特性,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发展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造师生间平等、互助的良好教育环境,为师生交流搭起广阔的平台,最终提高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 改进师生交流方式。导师要以学生根本诉求为前提,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为途径不断创新和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前的基础知识、学习欲望、学习压力及学习能力等,尽可能使师生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话题之上。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师生双方悉心倾听、真心交流的基础上的,导师要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通过双方视线的接触、面部表情的变化、行为动作的展示、相关问题的提出等方式来加强双方信息的“零距离”交互。同时,导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有用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3)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现代科技已经进入大科学背景下的协同创新阶段,学科交叉越来越激烈,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术经历及专业背景。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
4结论
研究生教育事关育人的百年大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动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内生性需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9]。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