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可以分解了?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物质形态,在这种物质形态中,其他状态下不可分离的电子似乎分离了。
  班纳吉是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他说:“科学家曾经预测到这种新型物质形态,但在此之前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过。一种奇特物质中的电子开启‘量子舞蹈’模式后,就会形成这种物质形态,其中的电子自旋以特殊的方式相互作用。”同时他还说:“这些发现开拓了生产更好的量子计算机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只见过三种普通的物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然而,在特殊情形下,就会出现更加奇特的物质形态。
  例如,大约40年前,物理学家提出存在一种被称作量子自旋液态的物质形态,其中的电子相互作用,产生了奇特的效果。电子具有旋转的特性,像小磁粒一般指向某个方向,如果所有小磁粒沿同一方向排列,就形成了铁磁性物质;如果相邻磁粒的旋转方向恰好相反,就形成了反铁磁性物质;如果电子的旋转方向混乱无序,不发生相互作用,就形成了顺磁性物质。


  班纳吉说,在降温的过程中,大多数物质的小磁粒会趋于相同的指向,但在量子自旋液态中的小磁粒则互相“交谈”。因此,在量子自旋液态中,不论温度有多低,小磁粒都会影响彼此的旋转方式,而且一直呈乱序状态。
  班纳吉认为,量子自旋液态看上去像是固态,也就是说,可以拿在手中。然而,如果拉近镜头,放大后仅观察原子外层的电子,就会发现这里的电子具有液态特性,杂乱无序地相互作用。他说,电子仍然相互作用,形成波,形成脉动,但没有聚集在一起。
  大约10年前,物理学家阿列克谢·基塔耶夫预测量子自旋液体具有一种特殊形态,似乎能将电子分解为马约拉纳费米子。长期以来,科学家就预测,马约拉纳费米子能够成为自身的反粒子。如果量子自旋液体确实存在,就会产生非常奇妙的效果,因为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而电子是公认的基本粒子,电荷与电子的旋转是不可分割的。
  班纳吉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电子没有分裂为更小的成分,但自旋相互作用使得电子看起来像是分裂了,这就是量子自旋液体中的马约拉纳费米子被称为准粒子的原因。
  班纳吉及其同事开始想办法证明基塔耶夫的预测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出现的。他们观察了三氯化钌的粉末。三氯化钌的原子以蜂窝模式分布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班纳吉说,钌元素的外电子层仅有一个电子,更容易产生量子起伏,在电子间产生必要的相互作用。
  之后,班纳吉的团队用中子进行轰炸,激发电子旋转,从而在量子层面上发生了“飞溅”,并对散射中子的模式进行了观测。班纳吉说:“许多电子在跳舞。它们使我觉得,我们把电子切分成更小的粒子了。”他们推断,这种材料确实促使电子形成了成对的马约拉纳费米子。
  这种奇特的脉动与一般量子自旋液体的脉动迥然不同,并且具有形成马约拉纳费米子径迹的特性:不因气温的小幅升降而消失。
  班纳吉说:“看到它们真实存在于你能摸得着的物质中,是非常特别的。”科学家将这种新物质命名为量子自旋液体。
  班纳吉还说,在量子计算中,信息编码不再是经典的0和1比特。物质中的原子或粒子以0和1比特之间所有可能的叠加状态存在,这意味着每个量子比特能够同时处理许多比特,信息的量子纠缠使得计算可以瞬时完成。
  但是,能产生量子比特的传统物质是讲究且昂贵的,需要得到悉心“照料”,确保丝毫没有运动变化和热量波动,而且毫无瑕疵。
  相反,如果研究人员能够以基塔耶夫自旋液体为原料生产出量子比特,就会在高温下保持活跃,即使原料自身特性不佳,也不会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近日,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借助欧空局的多镜片X射线观测卫星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首次在黑洞周围观察到了兰斯—蒂林效应。  物体落入黑洞那一刻,其温度会不断升高,可能高达数百万摄氏度,此时会发出X射线。20  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借助X射线望远镜发现,恒星质量黑洞发出的X 射线不断闪烁,且遵照特  定的模式,这一现象被称为“准周期震荡(QPO)”。因为该现象来自距离黑洞非常近的地方,所 
期刊
这幅作品的摄影师是特罗姆瑟大学的鱼类生物学教授。他在挪威北部长大,从小就对北冰洋非常着迷。图中的海象是他的好朋友,它们常常一起游戏,海象会用嘴巴向摄影师撩水玩。别看海象看上去笨笨的,它的胡子触觉非常灵敏,发现猎物主要就是靠胡子。 微世界日本大鲵的后代  这只雄性日本大鲵正在守卫自己的后代。这种强大的两栖类动物体长可达1.5米,是日本特有的,但已经很难被拍到了。它们夜间在小河中捕食小动物,白天就藏在
期刊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存在雨水和季节性液体侵蚀地貌的唯一星球。因此,土卫六也成为太阳系中最能引起科学家兴趣的星球之一。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土卫六表面或许存在一种聚合物及利于生命起源的化学反应,有望成为测试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生命能够存在的理想所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对土卫六环境下是否存在某种支持生命起源的化学反应进行了模拟。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
期刊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球状星团M4中有一大群恒星过早死亡,这挑战了我们公认的恒星演化观。研究人员用一种被称为高效率和高分辨率多元素摄谱仪的新仪器,解读球状星团M4中恒星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大约有一半的恒星倾向于跳过红巨星阶段,提前数百万年进入白矮星演化阶段。  之前的化学元素分析显示,过早死亡往往只发生在富钠或贫氧的恒星中。科学界关于这些恒星的最佳模型没有预测到它们会如此夭折。之
期刊
已知行星的数量正在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然而还要多久我们才能找到生活在它们之上的生命?  2015年,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已有250年历史的提丢斯—波得定则,预言了宜居行星的数目。结果显示,有数十亿颗恒星在其宜居带内拥有1颗至3颗行星。尽管这个定则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预测恒星周围的行星的轨道,但它并非特别准确,即便在太阳系中也是如此。  然而,很多科学家相信,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其中有许多就
期刊
宇宙诞生的过程可能并非我们原先设想的那样激烈。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宇宙在诞生过程中可能经历过反复的膨胀和收缩,从一种状态切换为另一种状态,却始终没有发生彻底塌缩。  这一最新的理论被称为“大反弹”理论。该理论其实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但最近科学家建立了一种模型,能够证明这一理论具备现实可能性,允许一个新的宇宙从先前的收缩状态过渡为膨胀状态并不断成长。  研究人员指出,早期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应当是
期刊
近日,天文学家在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里,新发现了一颗轨道超长的矮行星。它的出现将帮助揭示行星形成早期的情况,并促进人们了解太阳系“年轻”时的状况。  此次研究是“外太阳系起源调查(OSSOS)”项目的一部分。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加拿大—法国—夏威夷天文望远镜”的数据和强大的计算机图像搜索发现了这颗矮行星,国际天文协会的小行星中心将其命名为RR245。据目前对R
期刊
1952年,一群科学家想聚在一起严肃地探讨飞碟也许是星际间的宇宙飞船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实际上,在1951年夏天重新整顿“怨恨”计划时,就提到要聚在一起讨论,因为章程中说过,我们将是唯一可能发现真相的科学家。一些人先前参与过飞碟项目,他们先是宣称飞碟为宇宙飞船,之后,突然改变立场,认为整个飞碟事件就是一个莫大的笑话。这两种说法使美国空军陷入困境。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在美国
期刊
为什么我们能够经历生命中几乎每一个时刻?这是现代物理学中一个最大的未解之谜。物理学家利用公式来描述这个世界,这些公式告诉我们事物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但并未解释时间是什么。我们可以将事物如何因位置不同而改变的过程用公式表现出来,或者把意大利炖饭的口味如何随着“黄油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过程用公式记录下来,时间却无法用公式表现。时间似乎在流动,但黄油的量或空间位置不流动。这种差异从何而来?  对于这
期刊
水星的轨道距太阳很近,因此只有在日落后或日出前的短暂时间,我们才能在地球上看到水星。这幅作品是作者连续10天在太阳位于地平面下方10°时拍摄的水星轨迹,和一幅壮美的日落影像叠加而成。2火星的暗色沙丘  这些沙峰平均间隔约3米,它们的形成与稀薄火星风携带黝黑沙粒的方式有关。影像中,位于远处的正常火星沙原在淡橘色的光照下向上倾斜,在远右方则可见到满布石块的原野。2016年7月,“好奇”号对这片曾经是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