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听说现在的学生难教,很自私。我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培养初一学生的德育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情境重现
1.“这不是我弄的”
一日,我抱着厚厚的一叠作业本走到教室门口,远远地就看到簸箕已经躺在了教室书包柜前的地上,周围站满了玩耍的学生,但都没有丝毫扶起它的意思。我忍不住选了一位离簸箕最近的学生(簸箕就在学生的脚旁),请他帮忙扶起。听我叫他,他只是扭头看了我一眼,又继续开始自己的游戏。见他没反应,我第二次又说:“xx,麻烦你把簸箕扶一下,谢谢。”“老师,我来的时候,这簸箕早就倒在了地上,这不是我弄的。”
2.“饭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中午,带着孩子走进食堂用餐。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有两组学生的饭菜还没到,见此情景,我立即上前帮忙。正当我和其他自愿帮忙分发饭菜的学生努力工作的时候,我的身后传来了愤怒的一声:“老师,为什么我们两组还没有饭菜,今天的饭菜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3.“为什么是我”
学生们要去美术专用教室上课,我提醒孩子们,离开教室一定要关上教室的灯。我静静地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一个个路过电灯的开关处,灯依旧没有熄灭。看着教室里的学生越来越少,我最终“逮住”了最后离开教室、半个身子已钻出门口的孩子:“xx,请你把日光灯关一下。”孩子大声嚷道:“倒霉,为什么是我?”其极不情愿地后退了半步,熄灭了教室里的灯。
(二)现象分析
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中多不胜举,说明孩子们更多是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需要,缺乏关爱他人之心,缺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在班里,孩子们都是2004~2005年出生的孩子,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或第二胎,少部分是家中的“老大”,长辈们都对其倾注了无限的爱,见不得孩子们受委屈,对孩子们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也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了长辈及旁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服务,一切都觉得是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包容和感恩之心、坚持的意志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也较差等问题。而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2022年的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3年后的亚运会上必将招募众多的志愿者,而今的初一学生将成为主力军,从小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势在必行。
二、概念界定
(一) 每日一善
在本文中,指引导学生经常为他人或所在的环境做一件善意、美好的事情。
(二)志愿服务意识
指任何人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积极、自觉地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本文指的是,通过教育引导,初一学生自主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从“给人帮助”逐步到保护社区环境、地球环境,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从“每日一善”开始,让学生逐步建立自觉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服务环境的意识,通过渗透知识、舆论营造、活动体验,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习惯,提高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日行一善”库
主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整理适合初一学生的“日行一善”库。
(二)形成“日行一善”的实施策略
1.营造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舆论的策略。
(1)利用午谈时间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社会上的志愿故事。(2)邀请志愿者现身说法。(3)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志愿服务的教育。通过语文、品德等学科的课堂,融入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4)借助主题班会《向雷锋叔叔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鋒精神等。(5)在教室里专门设立一块区域“向善角”,在这个区域里展出孩子们“向善”瞬间的照片、“向善”心得、社会上的“向善”信息等
2.开展丰富的、适合初一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
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在安全的前提下要有意识选取一些适合初一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1)班级内
①为班级里在学习、生活上有需要的人给予帮助;②为班级的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维护自愿提供保障。
(2)校内
①开展“领操员”志愿服务;②开展“宣传员”志愿服务;③参加“校运动会”的志愿团;④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3)校外
校外的志愿服务主要结合“雏鹰假日实践”活动开展。①“保护母亲河”活动,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②开展平安五虎将”活动,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③进社区老年房开展志愿服务;④到钱塘江开展“我是环保卫士”的环境保护志愿活动。
(三)形成“日行一善”的评价制度
“日行一善”的评价,即根据文明库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议、教师审定”,引领孩子们“扬长避短”,积极向“善”,为他人服务。
1.每日一评:每天利用放学前的5分钟,进行当日“每日一善”的自评;2.每周一“冠”:依据每日的积累,学生参与评选周冠军;3.每月评选 “向善月冠军”;4.学期末,根据一学期的总体表现,班里评选出5名“向善之星”:每月根据学生做的 “善”的数量及参与活动的范围等级,班级里最高积分的前5人为“向善之星”。
(责编 侯 芳)
一、问题的提出
(一)情境重现
1.“这不是我弄的”
一日,我抱着厚厚的一叠作业本走到教室门口,远远地就看到簸箕已经躺在了教室书包柜前的地上,周围站满了玩耍的学生,但都没有丝毫扶起它的意思。我忍不住选了一位离簸箕最近的学生(簸箕就在学生的脚旁),请他帮忙扶起。听我叫他,他只是扭头看了我一眼,又继续开始自己的游戏。见他没反应,我第二次又说:“xx,麻烦你把簸箕扶一下,谢谢。”“老师,我来的时候,这簸箕早就倒在了地上,这不是我弄的。”
2.“饭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中午,带着孩子走进食堂用餐。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有两组学生的饭菜还没到,见此情景,我立即上前帮忙。正当我和其他自愿帮忙分发饭菜的学生努力工作的时候,我的身后传来了愤怒的一声:“老师,为什么我们两组还没有饭菜,今天的饭菜为什么来得这么慢?”
3.“为什么是我”
学生们要去美术专用教室上课,我提醒孩子们,离开教室一定要关上教室的灯。我静静地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一个个路过电灯的开关处,灯依旧没有熄灭。看着教室里的学生越来越少,我最终“逮住”了最后离开教室、半个身子已钻出门口的孩子:“xx,请你把日光灯关一下。”孩子大声嚷道:“倒霉,为什么是我?”其极不情愿地后退了半步,熄灭了教室里的灯。
(二)现象分析
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中多不胜举,说明孩子们更多是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需要,缺乏关爱他人之心,缺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在班里,孩子们都是2004~2005年出生的孩子,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或第二胎,少部分是家中的“老大”,长辈们都对其倾注了无限的爱,见不得孩子们受委屈,对孩子们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也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了长辈及旁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服务,一切都觉得是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包容和感恩之心、坚持的意志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也较差等问题。而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2022年的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3年后的亚运会上必将招募众多的志愿者,而今的初一学生将成为主力军,从小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势在必行。
二、概念界定
(一) 每日一善
在本文中,指引导学生经常为他人或所在的环境做一件善意、美好的事情。
(二)志愿服务意识
指任何人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积极、自觉地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本文指的是,通过教育引导,初一学生自主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从“给人帮助”逐步到保护社区环境、地球环境,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从“每日一善”开始,让学生逐步建立自觉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服务环境的意识,通过渗透知识、舆论营造、活动体验,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习惯,提高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日行一善”库
主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整理适合初一学生的“日行一善”库。
(二)形成“日行一善”的实施策略
1.营造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舆论的策略。
(1)利用午谈时间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社会上的志愿故事。(2)邀请志愿者现身说法。(3)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志愿服务的教育。通过语文、品德等学科的课堂,融入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4)借助主题班会《向雷锋叔叔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鋒精神等。(5)在教室里专门设立一块区域“向善角”,在这个区域里展出孩子们“向善”瞬间的照片、“向善”心得、社会上的“向善”信息等
2.开展丰富的、适合初一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
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在安全的前提下要有意识选取一些适合初一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1)班级内
①为班级里在学习、生活上有需要的人给予帮助;②为班级的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维护自愿提供保障。
(2)校内
①开展“领操员”志愿服务;②开展“宣传员”志愿服务;③参加“校运动会”的志愿团;④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3)校外
校外的志愿服务主要结合“雏鹰假日实践”活动开展。①“保护母亲河”活动,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②开展平安五虎将”活动,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③进社区老年房开展志愿服务;④到钱塘江开展“我是环保卫士”的环境保护志愿活动。
(三)形成“日行一善”的评价制度
“日行一善”的评价,即根据文明库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议、教师审定”,引领孩子们“扬长避短”,积极向“善”,为他人服务。
1.每日一评:每天利用放学前的5分钟,进行当日“每日一善”的自评;2.每周一“冠”:依据每日的积累,学生参与评选周冠军;3.每月评选 “向善月冠军”;4.学期末,根据一学期的总体表现,班里评选出5名“向善之星”:每月根据学生做的 “善”的数量及参与活动的范围等级,班级里最高积分的前5人为“向善之星”。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