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在合理、合情、合生的教学主张下明确目标,提纲挈领,使学生在自主、自信、自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文,发展学生的能力,引领学生在发展中行走。
关键词:明确目标 发展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那么,如何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长远发展呢?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张主任的“真实、朴实、扎实”深印心田,促我反思,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在合理、合情、合生的教学主张下明确目标,提纲挈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活动的充分展开”。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学环节的设置就要整合、简单。张主任的教学做到了。
精彩回眸:
课伊始,张主任直奔教学主题,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2节):欣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
二(3—12节):观看一出快乐的活闹剧;
三(13—14节):歌唱一首自由自在的歌。
三个目标,明确展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强调了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更为巧妙的是张主任走进了作者和学生的内心,借助“欣赏”“观看”“歌唱”这样一组充满活力的词语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活力、充满自由的境界。
紧接着,张主任是“拉短线,攻重点”,化零为整,把课文归纳为三个板块,展现了教材的整体性,实现了教学的序列性,然后再加以“闯关”二字的呈现,调动了学生生命内在的激情。
闯关一:欣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出示第2节的内容)
1.我会读:园子里有什么?有哪五彩?
2.我会说:先概括再具体地说出园子里的物。
闯关二:观看一出快乐的闹剧
1.我会找:默读3—12节,思考:我做了哪三件“闹”事?
2.我会读:读出真趣(师出示5—10节的内容,和学生分角色读)
闯关三:歌唱一首自由自在的歌
1.我会圈画:“自由自在”从哪里看出来?
2.我会说写:出示《自由自在之歌》。
反思貯存:回顾张主任设计的三个教学板块,每一板块学习任务清楚,方式各有不同。更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关中的问题设计都以“我会……”开启思维,变“你们要……”为“我需要……”,改变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同时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付于学生自身,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
二、在自主、自信、自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文,发展能力
整节课,张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追求语文的味道,追求扎实的语文、清简的语文、深入浅出的语文,追求有趣味、有智慧、有价值的课堂。教师教得明白,教得亲切,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充实,学有收获,学有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师生同演,朗读水平得以发展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情引声,以声传情。在教学中,张主任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感的“场”,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和爷爷的内心世界,在头脑中构建爷孙俩对话的情境,唤醒他们的表象,进而把握表达情感的语调。在学生没有完全做到以声传情的时候,张主任适时范读,和学生分角色读,以实际行为传达无声的情感,进一步引领学生去体会、把握,直至读好。整个教学环节,张主任都特别注重鼓励、启发、引导,关注全体。
常言说得好: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以对文本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张主任做到了。他通过自己的范读,通过和学生的对读,变抽象的理论教导为感性的情绪体验,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发生,促进他们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暗设伏笔,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本篇课文蕴含的核心就是自由,有昆虫的自由、植物的自由以及人的自由。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自由的快乐呢?张主任的教学看似无心其实处处有心,从课始到课终设置了多处伏笔。
伏笔一:在“闯关一:我会说”这一板块教学中,张主任指导学生按照先概括再具体的顺序去复述文本内容,并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物是自由的。有了这一具有张力的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到了蟋蟀,有的学生说到了蚂蚱……在快乐地想,充分地说,无拘地演,自由展现的课堂中,“自由”一词所蕴含的境界已在学生的心田扎了根。
伏笔二:在“闯关二:我会找”这一板块教学中,张主任特意引导学生关注“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这句话,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改写其余两个闹剧:把菜种当做 踢飞了;把 当做 。课堂上,学生的语言神采飞扬,眼角更是神采飞扬。萧红当时的神采飞扬、自由自在已经全部展现在学生的脸上,绽开在他们的心田。
伏笔三:5—10节是作者和爷爷的一段对话。在此部分的教学指导中,张主任并没有如惯有的教学方式那样,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作者快乐的词语,强调重点词语去读出快乐的感受,而是和学生一起读。教师一会扮爷爷,一会扮作者,读得入情入境。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学生也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自由,读书的自由。
伏笔四:在“闯关三:我会圈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知道了作者反复用了6个“愿意”的目的就是强调“自由自在”的心境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道:“萧红若愿意上天,爷爷会怎样呢?”一个问题一下子联通了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文章所表现的核心价值在此豁然开朗。
四处伏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直至水到渠成。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与流程性,巧引,妙领,在点滴中、在不经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调节学生思维的活动量。
(三)读写结合,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细细回忆教学环节会发现,张主任特别注重学生的表达力的训练与提升,如闯关一中的概述第二节,闯关二中的改写句子以及闯关三中的自由自在之歌,而且每一环节的教学都着力以言语表现体现学生阅读的领悟与认知水平,言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参与程度;每一次训练,都着力借助知识的重建、流通,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语言。
语文课教学因为教学策略的智慧设计,使课堂“回归本真”;因为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使知识“高开低走”;因为教学主体的有效体现,使学生“行走自如”。“开放”的课堂,“放开”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合情、合理、合生的教学主张下拥有了自信、自趣和自立。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明确目标 发展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那么,如何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长远发展呢?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张主任的“真实、朴实、扎实”深印心田,促我反思,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在合理、合情、合生的教学主张下明确目标,提纲挈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活动的充分展开”。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学环节的设置就要整合、简单。张主任的教学做到了。
精彩回眸:
课伊始,张主任直奔教学主题,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2节):欣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
二(3—12节):观看一出快乐的活闹剧;
三(13—14节):歌唱一首自由自在的歌。
三个目标,明确展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强调了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更为巧妙的是张主任走进了作者和学生的内心,借助“欣赏”“观看”“歌唱”这样一组充满活力的词语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活力、充满自由的境界。
紧接着,张主任是“拉短线,攻重点”,化零为整,把课文归纳为三个板块,展现了教材的整体性,实现了教学的序列性,然后再加以“闯关”二字的呈现,调动了学生生命内在的激情。
闯关一:欣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出示第2节的内容)
1.我会读:园子里有什么?有哪五彩?
2.我会说:先概括再具体地说出园子里的物。
闯关二:观看一出快乐的闹剧
1.我会找:默读3—12节,思考:我做了哪三件“闹”事?
2.我会读:读出真趣(师出示5—10节的内容,和学生分角色读)
闯关三:歌唱一首自由自在的歌
1.我会圈画:“自由自在”从哪里看出来?
2.我会说写:出示《自由自在之歌》。
反思貯存:回顾张主任设计的三个教学板块,每一板块学习任务清楚,方式各有不同。更值得肯定的是每一关中的问题设计都以“我会……”开启思维,变“你们要……”为“我需要……”,改变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同时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付于学生自身,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
二、在自主、自信、自趣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文,发展能力
整节课,张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追求语文的味道,追求扎实的语文、清简的语文、深入浅出的语文,追求有趣味、有智慧、有价值的课堂。教师教得明白,教得亲切,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充实,学有收获,学有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师生同演,朗读水平得以发展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情引声,以声传情。在教学中,张主任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感的“场”,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和爷爷的内心世界,在头脑中构建爷孙俩对话的情境,唤醒他们的表象,进而把握表达情感的语调。在学生没有完全做到以声传情的时候,张主任适时范读,和学生分角色读,以实际行为传达无声的情感,进一步引领学生去体会、把握,直至读好。整个教学环节,张主任都特别注重鼓励、启发、引导,关注全体。
常言说得好: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以对文本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张主任做到了。他通过自己的范读,通过和学生的对读,变抽象的理论教导为感性的情绪体验,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发生,促进他们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暗设伏笔,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本篇课文蕴含的核心就是自由,有昆虫的自由、植物的自由以及人的自由。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自由的快乐呢?张主任的教学看似无心其实处处有心,从课始到课终设置了多处伏笔。
伏笔一:在“闯关一:我会说”这一板块教学中,张主任指导学生按照先概括再具体的顺序去复述文本内容,并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物是自由的。有了这一具有张力的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到了蟋蟀,有的学生说到了蚂蚱……在快乐地想,充分地说,无拘地演,自由展现的课堂中,“自由”一词所蕴含的境界已在学生的心田扎了根。
伏笔二:在“闯关二:我会找”这一板块教学中,张主任特意引导学生关注“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这句话,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改写其余两个闹剧:把菜种当做 踢飞了;把 当做 。课堂上,学生的语言神采飞扬,眼角更是神采飞扬。萧红当时的神采飞扬、自由自在已经全部展现在学生的脸上,绽开在他们的心田。
伏笔三:5—10节是作者和爷爷的一段对话。在此部分的教学指导中,张主任并没有如惯有的教学方式那样,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作者快乐的词语,强调重点词语去读出快乐的感受,而是和学生一起读。教师一会扮爷爷,一会扮作者,读得入情入境。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下,学生也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自由,读书的自由。
伏笔四:在“闯关三:我会圈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知道了作者反复用了6个“愿意”的目的就是强调“自由自在”的心境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道:“萧红若愿意上天,爷爷会怎样呢?”一个问题一下子联通了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文章所表现的核心价值在此豁然开朗。
四处伏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直至水到渠成。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与流程性,巧引,妙领,在点滴中、在不经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调节学生思维的活动量。
(三)读写结合,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细细回忆教学环节会发现,张主任特别注重学生的表达力的训练与提升,如闯关一中的概述第二节,闯关二中的改写句子以及闯关三中的自由自在之歌,而且每一环节的教学都着力以言语表现体现学生阅读的领悟与认知水平,言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参与程度;每一次训练,都着力借助知识的重建、流通,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语言。
语文课教学因为教学策略的智慧设计,使课堂“回归本真”;因为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使知识“高开低走”;因为教学主体的有效体现,使学生“行走自如”。“开放”的课堂,“放开”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合情、合理、合生的教学主张下拥有了自信、自趣和自立。
(责编 张翼翔)